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

鎖定
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開始運作於1978年,是在鄧小平、胡耀邦、習仲勳、廖承志等老一輩革命家的直接關心下,第一個在國家民政部登記註冊的社團基金;僅在1979年,創會會長新加坡籍華人陳水俊先生就一次性為國家捐贈500萬美金,用於選送優秀人才出國培訓;同年還向巴黎統制委員會申請,向美國DEC公司購買了70年代高新技術產品--PDP11大型計算機捐贈華僑大學,在全國高校內屬第一部,該機器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做出過貢獻
公司名稱
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
成立時間
1978年
經營範圍
教育科學
公司性質
基金會

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地址

原辦公地點:北京市東城區棲鳳樓衚衕49號俊園 郵編:100005 傳真號碼: 現辦公地點:基金會秘書處(2008年7月後恢復,基金會北歸工作部)北京市海淀區新外大街19號 郵編:100875

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歷屆工作人員

世華教育基金會首任理事長:陳某君(1982年9月27日-1984年3月)
基金會顧問:
林先生 國務院僑辦副主任
高先生 教育部原副部長、教育部顧問
崔先生 中國銀行總行副行長
理事會常務理事:
陳兆祥 國務院僑辦國外司處長
石文正 國務院僑辦宣教處處長
趙 徵 中國銀行總行外匯管理局副總經理
何先生 中國銀行總行營業部副經理
王先生 教育部派管處處長
蔡先生 國家科委工作人員
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歷任領導及有關工作人員:
首任理事長:陳兆祥(1989年7月21日起)
第二任理事長:肖崗(法人)
副理事長:陳燕新
秘書長:石文正
第三任理事長:陳燕新(法人)
秘書處工作人員:金宇 朱景辰
第四任理事長:陳翼練(法人)(2001年5月至2005年1月)
第五任理事長:暫缺
原因:自2005年1月基金會法人機構代碼證書到期,沒有及時年檢,法人資格暫時凍結。
副理事長:王經濤(兼,全權負責基金會北歸事務)
秘書長:王經濤(自2008年7月16日至今)
常務理事:陳宏斌
顧問:劉川生 鄭君禮 邱季端 安寶生 張旋龍 葛建平 鄭萼
20111108王經濤赴新加坡探望陳水俊老先生 20111108王經濤赴新加坡探望陳水俊老先生 [1]
陳水俊先生親自安排燕秀阿姨重新取景留念 陳水俊先生親自安排燕秀阿姨重新取景留念 [2]

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部分活動

1976年春,陳水俊先生以馬來西亞南洋商報執行董事的身份到達北京。人民日報負責人魯瑛接待他。從廣州返回馬來西亞前夕,東道主力邀先生對國家提意見,先生最後提出:希望中國不要再出現垂簾聽政的故事。
1978年10月,陳水俊先生再次來到北京,得到廖承志副委員長的接見。
1982年9月27日,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以“世華教育基金會”的名義,在京開展工作。陳水俊以陳振華的名字擔任世華教育基金會會長,理事長由陳某君擔任。
1984年3月,陳某君離開世華教育基金會,基金會遂告癱瘓。
1984年4月,國務院僑辦彭光函、陳兆祥、中國銀行、國家教委、國家科委等單位共計6名代表赴香港與陳水俊先生協商基金會重組事宜。彭光函先生先生提議以陳兆祥先生擔任理事長,在座通過。
1989年7月21日,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根據國務院《關於基金會管理辦法》和《社會團體管理條例》等法規,經民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審批、註冊後,正式成立。
1989年10月,陳水俊先生毅然應邀來京考察,向有關領導表態: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矢志不移。回到海外,他還繼續撥來捐款,繼續動員海外華僑、華人捐資,發展基金會。
1993年金秋,歷時三年的籌建,佔地66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俊園,作為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永久的會址,佇立於東單棲鳳樓衚衕49號。
1994年6月10日,陳水俊會長在第一次在泉州華僑酒店見到陳奕練副教授。
1997年9月,陳水俊會長應國務院和全國政協之邀參加國慶活動。
9月28日10:00,全國僑聯楊泰芳主席在華僑大廈會見了陳水俊會長。
9月28日16:00,全國政協李瑞環主席會見16位知名人士,徵求陳水俊會長對國家的意見,陳會長説:當今國運昌隆,賢能治國。李瑞環主席點頭讚許,併合影留念。
9月29日10:00,外交部在國際大廈舉行招待會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友好人士和外籍華人,陳水俊會長及其隨行人員參加活動。
9月29日16:00,國務院僑辦、港澳辦、對台辦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盛大招待會,黨和國家領導人喬石、李瑞環、朱鎔基、李嵐清、錢其琛、李鐵映、曾慶紅、羅幹、王兆國、宋鍵、雷潔瓊、盧嘉錫、彭佩雲、萬國權、阿沛阿旺晉美、錢偉長、谷牧等出席招待會,陳水俊會長在第31席就座。
9月30日11:00,國務院僑辦郭東坡主任招待來京參加國慶活動的海內外華僑,陳水俊會長出席招待會。
9月30日18:00,國務院總理李鵬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慶招待會,江澤民、李鵬、喬石、朱鎔基、李瑞環、劉華清、胡錦濤、尉健行、李嵐清榮毅仁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宴會。陳水俊會長憑李鵬總理簽發的請柬入場。
2000年,基金會在京的三層辦公大樓(東單棲鳳樓衚衕49號)因為支持地鐵建設而被拆遷,獲賠2000多萬。當年基金會的負責人陳奕煉因為受某銀行的誘導,沒有重新在京購置辦公大樓,而是以節省成本為由哄騙基金會會長,強行將我基金會搬離北京,私自將基金會設在南安鵬峯中學校內,並將開户行由中國銀行轉為南安工行。不久,陳奕煉拿到了某銀行的50萬元獎金,而基金會在全國的事業,從此走上了下坡路。
2005年1月,基金會法人證書年檢到期,但基金會在南安的臨時看守人(陳奕煉東窗事發,黯然離開基金會)為了把持基金會,使之成為個人撈取好處的工具,沒有向陳水俊老先生宣講《國務院基金管理條例》,有意拖延辦理相關手續,繼續造成基金會滯留南安的事實。
2006年3月起,時任北師大發展委員會副主任王經濤剛把審批北師大附中附小幼兒園合作辦學的審批權交出後,他作為北師大教育基金會的創始人之一,覺得基金會已經萬事俱備了,可以努力的空間有限,在北師大陳宏斌博士後的指引下,開始了虔誠面對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的朝聖之路。
2007年4月,王經濤啓動振興中華教育資源工作部,作為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北歸的對接單位,爭取到北師大勵耘8樓105室作為將來基金會秘書處的落腳點。
2007年6月2日,兼任全國中小學教師遠程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的王經濤在陳宏斌博士(陳水俊先生的宗親)介紹下,在南安市醫院得到了陳水俊先生的接見。兩個半小時的交流之後,陳水俊老先生用“相見恨晚”這四個字來概括見面後的感覺,並向王經濤贈送《德行賦》、《鵬峯之光》兩份資料。
2007年12月1日,在陳水俊先生宣佈不再向大陸捐贈之後,王經濤代表全國中小學教師遠程教育研究中心並受北師大黨委書記劉川生的委託,捎去對陳水俊先生的問候並獻巨幅工筆牡丹一幅,慶祝基金會在民政部登記註冊25週年。
2007年12月31日,王經濤因主編《紀念杜斌丞烈士犧牲六十週年書畫集》事宜得到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陳高潮社長支持,願意幫助陳水俊先生將九十年心血《詩詞雅集》出版成書。
2008年1月2日,王經濤、陳宏斌專赴新加坡看望陳水俊先生,並提出將《德行賦》一文請各個行業的書法家謄寫,作為國家級中小學教師網絡課程《教師職業道德》配套教材,在大陸發行,起到“賞文品書”的效果。當日,經與陳水俊先生商討,決定以全國中小學教師遠程教育研究中心、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名義組編《德行賦書法家》,由基金會提供印製經費。因看到早期非正規出版而印製的《德行賦》存在嚴重的經濟問題(單頁印製的燙金小活頁陳本不到2元卻定價為8.1元,摺合新幣才1塊多新幣,以匯率的折算讓老先生覺得非常價廉物美)。王經濤面對這種行為憤怒不已但又不忍因為揭露內幕而傷害海外僑領的心,毅然決定以8.1元的成本,盡最大可能地印好《德行賦書法集》,用實際行動來告誡有關工作人員經濟上要自律。
2008年1月8日,王經濤在泉州書法家吳春火的帶領下,由北京至南京至蕪湖,最終有幸見到了參加蕪湖政協會議的書壇才女韋斯琴女士。王經濤盛情邀請韋斯琴女士出任《德行賦書法集》主筆,但因韋斯琴對於《德行賦》一文的標點符號有異議而謹慎地婉拒了邀請。
2008年2月2日,王經濤再赴新加坡落實出版事宜,陳老先生同意全額撥款24.3萬元支持《德行賦書法集》的出版,並約定持《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廿五週年誌慶》作為撥款憑證,往基金會設在南安鵬峯中學的臨時辦公處尋求撥款。
2008年2月14日,面對王經濤《給斯琴姐姐的一封信》的情真意切,更是因為陳水俊先生的感人事蹟以及後來對《德行賦》一文中標點符號的認真解釋之後,中國書協會員、安徽文史館員、全國書法蘭亭獎一等獎獲得者韋斯琴女士終於義務為《德行賦書法集》擔任主筆,從而啓動了《德行賦書法集》在全國的編撰工作。
2008年2月16日,王經濤往南安鵬峯中學會見陳文取要求將出版經費盡早劃撥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的時候,遭受搪塞。最後王經濤決定無論如何要把《德行賦書法集》一書出版,將老先生一生的人生感悟與更多的人分享。
2008年3月26日,泉州籍女企業家王曉暉出於對陳水俊先生的仰慕與尊敬之情,到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繳納50000元作為出版《詩詞雅集》的定金。
2008年4月15日,為改變基金會的窘狀,陳水俊先生在新加坡正式書面委託原北師大發展委員會副主任王經濤、北師大博士後陳宏斌辦理北歸手續,並報民政部、全國僑聯備案。
2008年4月15日,為表心意,王經濤以全國首屆傑出青年志願者的身份,在新加坡通過工行網銀向基金會在南安工行的帳户,捐贈10萬元用於陳水俊先生在南安鵬峯中學紀念堂的修繕工程。至此,王經濤成為基金會成立近30年來,海內外華人中首位向基金會捐贈善款的個人。
2008年4月下旬,中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會長、國家總督學柳斌先生為陳水俊先生的《德行賦》題詞。
2008年7月,凝結着陳水俊先生心血的《詩詞雅集》由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正式出版,具備國際標準書號,能夠在國內、國際流通的資格。其用材考究,裝幀精美,得到陳老先生“物超所值”的肯定,打消了王經濤擔心先生批評不夠節儉的顧慮。該書是臨近九十歲的陳水俊先生的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書籍,正式結束了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系統沒有正式出版過任何刊物的窘狀。
2008年7月16日,基於王經濤的真誠辛勞,奔波出版事宜,把本不可能的事情辦成,陳水俊先生伉儷聯署文件,正式聘任王經濤同志為基金會專職秘書長兼副理事長,在京恢復秘書處,全面負責基金會的北歸及年檢工作;同時,陳水俊伉儷與王經濤秘書長約定,在基金會年檢沒有通過之前,任何人不得以基金會的名義開展資金往來活動,同時繼續準備《德行賦書法集》、《德行賦十四篇》兩書的出版工作,以迎接新加坡社會各界慶祝孔誕的聚會。
2008年7月下旬,秘書處工作人員準備在京開設賬號迎接基金會北歸時被告知,機構法人代碼證書年檢不過的單位不得設立銀行賬户,否則便是黑户頭。而隨着工作的深入,工作人員發現,基金會擅自南遷,並沒有得到主管部門全國僑聯、國家民政部的批准,當年的經辦人矇蔽了遠在新加坡、不熟悉大陸政策法規的陳水俊老先生;民政部、僑聯的人員也要求基金會應當儘快回到北京,進入到全國性基金會的正常管理渠道來。
2008年8月初,秘書處根據有關部門的要求赴南安取回秘書處的公章,在京恢復秘書處。辦公地點設在新外大街勵耘8樓105室,負責具體事務的聯絡,滯留基金會的公章、秘書處公章,以示基金會遵守中國大陸有關規章法度,基金會仍然在北京。但公章不涉及任何資金的往來,不開展任何金融業務。同時,工作人員在南安留下“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財務專用章”銅印,方便南安有關人員儘快將基金會因歷史問題而遺留的賬號儘快清空。
2008年9月2日,王經濤赴新加坡彙報《德行賦十四篇》籌備情況,在樟宜機場高速路上出車禍,司機心臟病發死亡,王經濤僥倖脱險。幸運的是,劫後餘生的王經濤讓陳水俊先生帶着參加了新加坡重要華人的“禮拜二會”。赴會途中王經濤詳細地闡述了基金會落户北師大的種種便利,尤其是可以爭取到邱季端先生向北師大捐贈1500萬的資金進入基金會重新年檢的賬號(可以不用再繳納所得税)再加上基金會大陸賬户原有基金,就可以完成年檢所需的資金了。老先生對此策頗為讚賞,王經濤便加快相關工作步驟。
2008年9月9日,王經濤再赴新加坡與老先生定稿《德行賦十四篇》。陳老先生再次帶王經濤參加華人鄉賢的“禮拜二會”。本次會見,王經濤向陳水俊先生提出了以劉川生為理事長、法人,鄭君禮任常務副理事長,邱季端、張旋龍、陳文取任副理事長,王經濤擔任秘書長(兼副理事長,主持北歸工作),葛建平、鄭萼、樊秀萍、鄭建樹、安寶生、王曉輝任理事,劉奇出任監事長的理事會、監事會方案。陳老先生對於基金會最終將落户北師大的方案頗為讚許,並強調基金會要為所有的理、監事參加相關會議提供差旅費以及妥帖的食宿。
2008年9月20日,王經濤為基金會註冊基金募集到的1000多方攀枝花苴卻硯被浙江金華泉州商會某副會長,指使有關人員以取寄放的東西名義盜運而走,使相應的拍賣活動無限期推後。
2008年9月22日,王經濤親自將新加坡孔教學會資助出版的《德行賦十四篇》送到獅城,當天返回途經廈門,為南安鵬峯中學送去校主的新作。
2008年9月24日,王經濤飛赴新加坡參加新加坡孔教學會紀念孔子誕辰的活動。並將剛剛從印刷廠提出來的450本《德行賦書法集》一併送達。該書由韋斯琴、胡昕儀(浙江金華歲小學生)、吳少鋒(泉州教育局副局長,陳水俊先生家鄉的教育行政長官)、楊帆(江西省人事廳科長)、張家華(貴州省安順市書協主席)、劉天賜、劉藝淵父子(琉璃廠書畫藝人)、李勰(總書記接見過的北大優秀學生代表)8人執筆,義務為本書提供書法,捐贈稿費用於本書的推廣。
2008年9月25日晨,陳水俊先生面對他的著作《詩詞雅集》、《德行賦十四篇》以及王經濤擔任主編《德行賦十四篇》感懷萬千,決定將該系列書籍每人一套三本地贈送給參加紀念孔誕辰的新加坡貴賓們。高興之餘的陳水俊先生希望王經濤秘書長不要住酒店,直接住他家,與他同榻而眠。對於這樣高的待遇,王經濤倍感榮幸,但因怕影響長者的休息而遺憾地謝絕了。
2008年9月26日,當陳老先生知道王經濤因機場取書未及備好正裝,便將其子陳植浩之衣服交與他,要求他穿此衣,隨同陳奕福參加活動。王經濤覺得一定不能辜負老先生的期望,務必要把基金會的衣缽傳承下去。當晚陳奕福代表陳水俊先生向400多位到會嘉賓贈書,並致辭,希望在大陸已經成為配套教材的《德行賦書法集》,能夠與《詩詞雅集》、《德行賦十四篇》一道,成為新加坡華族、馬族、印族之間和諧相處、文化互濟的橋樑。該提議得到了與會貴賓長時間的熱烈掌聲。
2008年9月27日,王經濤在陳奕福先生的陪同下再次得到陳水俊先生的接見。老先生將各有關單位為他提供的心心居地址一一介紹,敦促王經濤要收回這些在各地的心心居的管理權,將他們作為基金會的辦公地點,儘快地將基金會在大陸的工作恢復。同時要求,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王經濤面對這樣一位90歲但依然幹勁十足的長者,心中的感動無法訴説,哽咽着表了態:一定按照您的要求將基金會的工作做好。如果做不好,不成功,那我就不刮鬍子!在座的見證人都好好大笑。之後,陳水俊先生還希望《德行賦》系列的書籍能向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贈送,必要的時候,還應當兩岸一家親,讓台灣與大陸一道分享《德行賦》的益處。
2008年10月,基金會秘書處提出基金會工作方向由原來的教育、科學、醫藥、農業四大領域,增加文化領域作為新的工作方向,便於基金會的可持續發展。
2008年10月8日,新加坡南安公會陳奕福得知王經濤秘書長及有關人員往返新加坡10趟的機票開支只有5萬元,驚詫於他的理財,並決定為他報銷這筆經費。但因陳奕福先生沒有取走機票,王經濤便決定將此款用於《德行賦書法集》因由雙色印刷升格為五色彩色印刷後成本上漲的補充。
2008年10月下旬,王經濤在緊張籌劃基金會北歸工作的時候,接到老先生的電話,質問為什麼有些書法家改動《德行賦》的文字?有的書法家漏字?王經濤語塞,因為按照傳統大陸文人的觀點,老先生的《德行賦》之文雖然字字珠璣,但是一般普通文人紛紛覺得《德行賦》是文理不通、不宜出版的,當然更多的書法家更是不願意謄寫《德行賦》的,甚至連泉州市青年書法家協會一位名不經傳的會員都不屑於謄寫,認為謄寫《德行賦》一文,會辱沒了自己的身份。《德行賦書法集》所邀請的書法家、書法愛好者都是因為敬重老先生的功德而義務書寫,再加上為了讓老先生的《詩詞雅集》、《德行賦十四篇》精益求精,成為孔誕會上的重量級禮品,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專門的編輯小組把90%以上的精力投入到這兩本書,而最終給予《德行賦書法集》的時間不足,才導致這樣的失誤。對於義務書寫的書法家,我們沒有理由去責難人家,而個別人甚至是原來對陳水俊先生有負面看法的人,能夠改變觀點為先生書寫文章,已經是非常難能可貴。
但是,正常出版種可能出現的失誤(可以通過加印勘誤頁來糾正),卻讓先生如此在意,王經濤回想接觸到基金會後,有關人員有意無意地設置障礙,他隱約感受到了某些陳氏宗親勢力在起作用,有意將此事放大,藉以讓先生不再信任負責北歸工作的人員,最終延滯基金會的北歸。
2008年11月10日,王經濤以基金會秘書長身份赴華東師範大學新校區與分管的校長助理協商華東師範大學為先生提供的心心居時,卻驚人地發現:華東師範大學有關人員沒有遵守協議,已將心心居分配他人了!接待的校長助理解釋説,不會讓老先生住那樣的舊房子,學校肯定會讓老先生住五星級的大酒店!這樣的搪塞讓王經濤很震驚:教育部直屬高校居然對海外僑胞做出這樣言而無信的事情來!但是他自己只是一個代表者,還需向老先生彙報之後才能再行決定,只好默默地離開了華東師範大學。同時,暫時停止接收一切心心居的工作。
2009年3月8日,王經濤參加奧運缶拍賣,參與到現場捐贈南京夫子廟2個奧運缶的策劃中,並建議捐贈者蘇春莉女士將奧運缶的捐贈不應只侷限於國內,還應當輻射世界各地的華文學校。該建議得到蘇春莉小姐的認可,並馬上在中央台的採訪中確認意向,初步確定往新加坡道南小學捐贈一尊奧運缶。
2009年3月16日,王經濤秘書長代表基金會大陸人員親赴新加坡,攜帶大陸方面精心準備的金木水火土之五行大禮為會長陳水俊先生祝壽。禮物為:仿戰國孔子劍1把;海峽兩岸同胞攜手在貴州黃果樹甩制的蜂蜜兩斤,東北產陸路到閩並由空中到京最終到獅城的祖籍國之米30公斤;國酒茅台30年窖藏1瓶;故宮博物院歷代精品畫選集(微縮帛畫)。該禮物是祝賀陳水俊先生九十華誕的精心大禮,最終由新加坡公會主席陳奕福親自呈交陳水俊先生。
2009年3月17日,王經濤代表基金會往新加坡道南學校考察奧運缶將來的存放地點,並接受了道南小學的申請函,基本確定捐贈一尊奧運缶來新加坡。
2009年3月17日中午,王經濤在新加坡樟宜機場接到了陳水俊先生的電話,得到了他非常“嚴厲”的斥責:第一句話:王啊,你居然這麼可惡,來新加坡居然敢沒來看我!第二句話:我相信我的眼睛,我是不會看錯你的!第三句話:基金會的事情要去做!如果不做的話,那兩枚公章要拿來還,否則就將大棒相對,對簿公堂!這樣特別方式的敦促,讓王經濤激動萬分,因為自己編書的疏忽而讓老先生的心血結晶出現了瑕疵,自己久久不敢面對,卻還能得到先生這樣的勉勵與關懷,自己真的是慚愧不已!如果不把基金會--老先生最關注的事業做好,還有何臉面來面對老先生衣缽相托的那份沉甸甸的信任啊!
2009年3月19日,王經濤應邀參加南京夫子廟小學接受奧運缶捐贈儀式。儀式上,王經濤與奧運缶所有者王衞兵先生約定,由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向台灣的中學捐贈4尊奧運缶,得到了在座人員的肯定。
2009年3月20日,王經濤帶着募捐來的奧運火炬,以基金會秘書長的身份在蘇州新東方汽車城的奧運缶展示會上,向全國發出“捐贈奧運缶進入校園的活動”,正式地在全國掀開了基金會為陳水俊先生慶祝九十華誕系列活動的序幕。
同時,他受新加坡道南學校的委託,向蘇州新東方汽配城遞交了接受奧運缶捐贈的意向書。
2009年3月30日,王經濤以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名義,向福建泉州第一中學捐贈奧運火炬一枚,得到當地教育系統師生的好評。
2009年3月伊始,隨着奧運缶、奧運火炬捐贈活動的開展與逐步落實,基金會秘書處在王經濤的帶領下,沒有動用大的資金,卻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較大的影響,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某些不願意基金會恢復正常工作狀態的陳氏宗親開始四處活動,極盡所能地詆譭基金會開展的一系列活動,並對王經濤個人進行人身攻擊,希望基金會永遠滯留於南安,成為他們撈取個人私利的工具。
2009年5月,全國中小學教師遠程教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安寶生教授得知基金會的動向之後,建議王經濤引導基金會向老年人事業發展,此建議,為基金會另一重大項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9年5月22日,蘇春麗律師志願成為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的法律顧問。
2009年5月,為保證基金會北歸工作順利,也為了使海外的資金能夠順利在基金會的名義下運行,王經濤轉成赴港落實基金會在香港設立的可能性。
2009年7月,青海省委穆常委在西寧接見王經濤秘書長,關注他在香港得到的贈書《德行賦書法集》,褒獎王經濤為陳水俊老先生以及基金會北歸所做的一切,並對基金會的未來給了美好的祝願。
2009年11月,原南安鵬峯中學退休校長陳文取不滿基金會北歸的現狀,利用代管過一段基金會會務的便利,向南安市公安局報警立案,誣陷王經濤秘書長利用基金會公章進行詐騙活動。不久,南安市公安局刑警赴華僑大學廈門校區陳宏斌副教授處調查取證,發現基金會秘書處、王經濤嚴守《國務院基金管理條例》以及民政部有關規定,除了2008年4月15日在新加坡個人向基金會捐贈的10萬元外,沒有開展任何經濟活動。調查後來不了了之,陳文取從此成為基金會北歸工作的第一隻攔路虎。
2009月12月24日,因11月19日基金會秘書處105室陽台外木箱遭人煙頭引燃導致產生火警,秘書處被迫搬離。
2010年2月6日,王經濤秘書長根據安寶生教授的建議,找到密雲黍谷山風景區的一宗土地,共計53畝,已經平整並有3口魚塘,背靠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培訓中心、千年古剎西巖寺,可以開展老年事業,同時還可以作為北京的俊園,便於將先生將來仙去後的遺瑞由海外迎請歸來,並可以樹碑造像,將先生的精氣神留在京華大地,使這位來自新加坡民間的“南洋孔子”,能夠通過北京輻射全國,鼓勵更多的人投入到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的事業中來。
2010年2月7日,該宗土地承租方代表劉學鵬先生在李子江先生陪同下會見了王經濤。王經濤秘書長向劉先生介紹了土地的使用情況,並介紹了自己2005年為啓功教育基金所做的努力以及啓功先生題贈的畫冊與合影。劉學鵬敬重啓功先生,當然也是啓功先生恩澤後世,讓王經濤秘書長以18萬元的價格取得這宗土地。
2010年2月8日,福建泉州的王明磚、林幼珍伉儷得知交付土地款對於北京俊園的建設極為重要,將兩人的養老積蓄十五萬拿出來支持王經濤;北京思佳維公司沈關木董事長偶然得知王經濤正在籌款為北京俊園及老年項目的土地款缺口發愁,主動提出可以支持一張3.7萬元的支票,讓王經濤激動萬分。
2010年2月8日21時左右,王經濤與土地所有者劉筞先生正式簽訂協議,終於為基金會在北京找到了真正的落腳之地。
2010年3月6日,儘管王經濤尚無直接可以調度的資金來開發建設這53畝地,但是還是毅然地在這53畝地附近租下了一個5畝的院落,與振興中華教育資源工作部辦公,繼續落實基金會的北歸工作。
2010年4月14日,因長期用信用卡墊付基金會北歸的差旅費無處報銷(陳文取把持基金會在福建的賬號)且通信賬單沒有及時獲得而導致還款不及時,加上王經濤頻繁出差讓銀行人員擔心1萬多元的欠款追不回來,中國農業銀行北京分行報警立案。海淀經偵大隊以2009年11月19日火警刑事案事由引誘王經濤配合調查;王經濤不知原因但已察覺非刑事案件,但是還是積極主動將第二天的見面提前到當天下午進行。到達海淀經偵大隊之後,王經濤人身自由受限,但仍以執着的信念闡述了自己多年來為基金會奉獻的艱難歷程,逐步地得到了警官的諒解、理解。最終由於段松濤警長有一定的文學修養,系統地關注了王經濤的日誌,認可他為基金會做的貢獻,最終,王經濤在失去人身自由9個小時後,由王明磚先生擔保還款,才最終獲得自由。
2010年4月28日,王經濤赴珠海考察。在飛往深圳的航班上得到國航升艙的待遇,有幸與真維斯楊動董事長同行。楊董事長知道王經濤的身份後,介紹了他們讓受捐贈的學子到他們店去工作8小時的做法。讓受贈人知道賺錢的不易,才會更好地珍惜着來之不易的經費。王經濤深深地被真維斯這樣的捐贈文化打動了,向楊先生詳細地介紹了自己介入到基金會事務後的酸甜苦辣、生命危險以及差點的牢獄災。楊先生作為一個長者,耐心地聽完了王經濤的介紹,肯定了他的付出,並提醒他,不要因為老先生的個別做法而生他的氣,他有時候也是不得已;敦促王經濤,還做得不夠,還必須努力。王經濤得到很大安撫,最重要的是得到了楊先生的鼓舞,使他更加堅定地把基金會做好的決心。
2010年10月31日,王經濤秘書長代表基金會往人民大會堂參加世界南安人懇親大會,得到新加坡南安公會陳奕福主席的勉勵:要多給老先生一點時間!王經濤非常高興,表態,我們一直在努力!
2011年6月16日,王經濤秘書長接到僑聯工作人員敦促電話。王經濤承諾今年底要對上級主管部門作出交代。
2011年8月16日,為使基金會正式北歸,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做出艱難的決定,懇請有關部門關閉基金會在福建南安工行的賬號,停止一切資金往來,全面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政策辦理基金會重新年檢手續,並將在有關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儘快恢復正常工作。
2011年9月29日,王經濤秘書長與美國博士後進修歸來的基金會常務理事陳宏斌副教授聯繫上,通報了基金會的近況,並約定儘快啓動基金會北歸的相關工作。

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部分捐贈活動

1978年10月,捐贈30萬元人民幣購買大型計算機捐贈華僑大學。
1979年,捐贈500萬美元用於國家選送優秀人才出國深造
1989年7月起,每年給予中國華僑歷史學會資助,成立僑史研究專項基金,累計出版了僑史專著11部,共計343萬字。
1990年起,資助華僑大學,設立專項基金支持華文教育事業。
1991-1992年間,評選南安市醫院醫務工作者的優秀論文,併為52名作者頒發獎金。
1992年,獎勵我國澳星發射成功的有功人員30名。
1992年,設立“科研啓動基金”幫助把學成歸來的專家學者將國外的先進理論轉化為國家急需的科研成果。
1992年,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合作成立了“希望工程特別獎學金”。
1992年,捐贈43萬元人民幣為福建省南安醫院添置纖維胃鏡及麻醉監護裝置2件。
1992年12月,捐贈10多萬元人民幣為南安市中醫院購買日立EUB-240B超診斷儀一部。
1993年,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合作成立了“希望工程特別獎學金管理委員會”,決定從“希望工程”優秀受助生,追加資助中學生1360名,大學生200名,獎勵並保證了“希望工程”優秀受助生從初中升入高中,從高中升入大學。
1993年,對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和福建南安市邑胞紀念館及廈門華僑博物館的建設給予資助,以發展僑鄉的文化事業。
1994年,為南安醫院捐建高級病房樓“宏安樓”一棟,面積2335平米。
1994年10月27日,捐贈南安鵬峯中學860萬元。
1995年 4月1日,捐贈400萬元設立南安鵬峯村郎裔基金會永久基金400萬元(後增至600萬元)。
1995年 9月,捐贈南安鵬峯二中基建經費360萬元。
1995年11月,追加南安鵬峯中學基建基金100萬元捐款。
1996年4月,追加南安鵬峯二中個別項目25萬元捐款。
1196年10月,追加125萬元捐款資助南安鵬峯中學二期工程項目。
1996年10月,捐贈南安金光中學鵬峯科學樓88萬元基建款。
1996年11月8日,捐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30萬元用於購買救護車一部。
1997年10月17日,捐贈南安鵬峯二中禮堂與體育場項目50萬元捐款。
1998年10月7日,捐贈華東師範大學俊秀藝術樓400萬元基建款。
1998年 6月,捐贈鵬峯中學鵬峯大禮堂改造資金169萬元。
1995年秋至1998年秋,為福建南安師範學校捐贈資金1671萬元。
2001年1月16日,捐贈20萬元用於廣西百色華僑農場建設振華僑心小學,學校佔地面積5600平方米,教學樓建築面積為462.1平方米。
2001年3月,捐贈南安市醫院120急救中心即俊秀大廈基建款(約幾百萬元)。
2002年6月,捐贈南安市醫院病房大樓即俊秀大樓基建款(約幾百萬元元)
2003年6月,捐贈貴州省餘慶縣沙堆振華僑心小學基建款20萬元(2001年1月16日匯出,2003年學校建成)。
2003年7月,捐贈鵬峯二中高中部首期工程基建款。(約有幾百萬元)
2003年10月24日,向廈門華僑職業學院捐贈400萬元基建款,協建俊秀圖書館、俊秀樓,總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用地面積5237.69平方米,樓高6層。
2004年 1月,捐贈鵬峯中學藝術館基建款(約幾百萬元)
2004年 4月,捐贈正、續《四庫全書》予泉州師範學院俊秀圖書館。
2004年12月,捐建泉州師範學院俊秀圖書館。該建築東西長約180米,南北深約100米,佔地面積7228平方米,竣工建築面積20256平方米,曾先後榮獲泉州市優良工程、福建省“閩江杯”省優質工程;2007年12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評為“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獎)。
2007年4月25號,捐贈2萬冊皮製燙金印《德行賦》至全國高校及圖書館,價值16.8萬元。
2007年5月18號 捐贈1萬元至江西省遂川縣巾石鄉丘坊村丘坊小學建籃球場。
2008年 5月,捐建南安柳城中心小學俊秀樓(約幾十萬元)。
2008年 7月,捐贈24.3萬元支持印製全國中小學教師遠程教育研究中心組編、王經濤主編的《德行賦書法集》(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3萬冊作為國家級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絡課程的配套教材。
2009年 3月,向全國發起“關於開展捐贈奧運缶進入校園的活動”的倡議書,間接或者直接促成了幾十個奧運缶進入校園。
2009年3月29日,向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學捐贈奧運火炬一枚。
2009年 7月,捐贈700萬元作為泉州師範學院俊秀文科大樓基建經費
2009年11月起,向泉州一中等4所中小學校的老師、班級贈閲為期2年的《僑鄉科技報》,每期約700份。
2010年 7月,捐增350萬元用於建設南安鵬峯中學標準體育場。

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心心居

陳先生在較大的捐贈項目裏面,都會要求受贈方提供一套房子,供他來考察時居住。其出發點:陳水俊先生認為自己關注教育,就近學校,和教師混住,就是希望自己的親屬和後裔,也能和學校建立親密的關係,樹立崇尚文化科學的思想。
1993年10月,北京東單棲鳳樓衚衕49號俊園配套平房(2000年已經拆遷)
1995年 4月,泉州師院學院職業技術學院(原南安師範學院) 鵬峯一201室(三房二廳)
1997年 春,南安鵬峯中學金榜三教師宿舍樓301室(三房二廳)
1996年 9月,華東師範大學 師大一村424號 (心心居)
2003年12月,廈門華夏職業學院 心心居
2004年12月,泉州師範學院東海校區 心心居 三居
2007年 1月,南安市中心醫院病房大樓九層 心心居(四房二廳)

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附件一:《人民日報》關於基金會的報道

1989.7.21
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成立
新華社北京七月二十一日電 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經民政部登記註冊,最近在北京成立。
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的宗旨是,在海內外廣集資金,為發展祖國的教育、科學、文化事業貢獻力量。
基金會計劃為資助國內科技、教育方面的業務骨幹和優秀中青年出國深造提供獎學金;獎勵在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應用科學、農業科學、生命科學和醫學科學領域有重要研究成果、發明創造或在引進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聘請國外專家、學者來華講學,資助國內學者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促進科技交流;資助應用科學和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扶植科技成果開發工作。
這個基金會是由海外心繫祖國的同胞自願捐資倡辦的。海外愛國同胞的這一遠見卓識,得到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家教委、國家科委、中國銀行總行和全國僑聯的讚許和支持。

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附件二:《中國科學基金年鑑》

(科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主編袁海波) 第359-360頁的介紹 【欄目】 民間科學基金
【地域】 全國範圍
【條目類型】 事實類
【語種】 中
【年鑑中文名】
【年鑑年份】 1993
【主編】 袁海波
【出版者】 科學出版社
【正文快照】 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是由國外愛國同胞 陳水俊先生髮起,在廖承志副委員長生前支持下 創辦的。本基金會1985年開始起步,1989年經中 國人民銀行批准正式成立,同年民政部准予登記 註冊,成為具有法人資格的全國性民間社會團體。 基金會自成立以來,堅決貫徹國務院《關於基 金會管理辦法》和《社會團體管理條例》的有關規 定,制定了本會的《章程》、《細則》、健全了機構, 完善了內部的管理制度;並依據為四化建設培養 高級專門人才,資助國內優秀青年出國深造,或聘 請國外專家在國內培訓;獎勵對中國現代化建設 在科學技術上做出突出貢獻者的宗旨,不斷向社 會開展了獎學、獎勵、資助、聘請等一系列相關活 動,為發展祖國的教育、科學事業做出了貢獻。幾 年來,主要做了下述幾方面工作。(以下略)

振興中華教育科學基金會後記

做為第一個民政部註冊的的基金會,她曾有過輝煌。但因為創會會長以及主要捐資人為新加坡籍高齡華人,管理不便,基金會多次遭遇挫折。萬幸的是,陳水俊先生回報祖籍國的決心終生不改。2008年,他毅然改掉了宗親管理基金會的傳統,大膽地啓用外姓、有教育行政部門經驗的大學教師來工作。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因為這個秘書長,每次見面,總是在與先生爭執,有些時候也讓先生很是尷尬。但是,正是這種爭執,才讓陳水俊先生看到了基金會的未來與希望:他,是一個做事的人!會頂撞,敢直言,是為了把事業做好,而不是簡單為求財的順從!從這個年輕人身上,陳水俊先生看到了自己青年時代的影子,這才會説出“相見恨晚”的話,才會有要同榻而眠、傳衣缽的行為,才會像帶自家孩子一樣地參加長輩們的聚會。
但是,基金會要發展,還是需要海內外的華人,以最大的包容心態來回顧這位94歲的老人家三十多年來為祖籍國做出的貢獻,不要任何回報,不要任何政治身份,不在大陸做任何的生意!這樣的赤誠,感天動地,這樣的心血返哺,足以讓許多人汗顏!也就是這樣的精神,才可以,讓你,我,以及更多的有識之士,聚攏在振興中華的大旗下,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與強大,去奮鬥不已!
參考資料
  • 1.    當事人提供
  • 2.    當事人新加坡機場新鮮發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