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抱薪救火

(漢語成語)

鎖定
抱薪救火(拼音:bào xīn jiù huǒ)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魏世家》。 [3] 
抱薪救火指抱着柴火救火,比喻以錯誤的方法消除災禍,結果反而使災禍擴大。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4] 
中文名
抱薪救火
拼    音
bào xīn jiù huǒ
近義詞
火上澆油雪上加霜
反義詞
雪中送炭釜底抽薪
出    處
《史記·魏世家》
注音字母
ㄅㄠˋ ㄒㄧㄣ ㄐㄧㄨˋ ㄏㄨㄛˇ
語法結構
連動結構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定語。

抱薪救火成語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3]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抱薪救火”。 [3] 

抱薪救火成語典故

蘇代説魏安釐王 蘇代説魏安釐王
戰國時期,魏國老是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的安釐王即位後,秦國加緊了進攻,魏國連連戰敗。安釐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 [1] 
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動進攻,強佔了魏國的兩個城鎮,並殺死了數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軍隊,一起打得大敗,殺死兵士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 [1] 
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釐王坐卧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乾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釐王本來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乾子的話做了。 [1] 
這個打算被一個叫蘇代的謀士知道了,他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和的事後,就對安釐王説:“侵略者都是貪得無厭的,你想用領土、權利,去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秦國侵略的慾望。” [1] 
蘇代舉例説:“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麼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 [1] 
儘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安釐王只顧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聽蘇代的話,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了公元前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最終魏國被秦國滅掉了。 [1] 

抱薪救火成語寓意

抱着柴草去救火,無疑是火上澆油,不但滅不了火,而且使火越燒越旺。秦國野心很大,不斷地侵佔魏國的土地。儒弱的魏國一味屈膝求和,也沒有改變被滅亡的命運,原因是魏國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看不到秦國的貪婪,導致了國家的滅亡。成語告訴了人們,解決問題或消除災禍,要看清楚事物的本質,用正確的方法處理。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處理事情的能力,避免悲劇的發生。 [2] 

抱薪救火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抱薪救火”指抱着柴火救火,比喻以錯誤的方法消除災禍,結果反而使災禍擴大。 [4] 
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4] 
  • 運用示例
宋·王安石《上運使孫司諫書》:“常恐天下之勢,積而不已,以至於此,雖力排之,已若無奈何,又從而為之辭,其與抱薪救火何異?” [4] 
高英《冷與熱》:“他們的所作所為無疑是抱薪救火,非但不能解決矛盾,還將使矛盾更加激化。” [4] 

抱薪救火成語辨析

抱薪救火—雪上加霜
“抱薪救火”與“雪上加霜”意義相近,都有使原本不樂觀的場面變得更加嚴重的意思。區別在於“抱薪救火”強調的是原本為了解決問題,結果沒有用對方法而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雪上加霜”強調的是接連遭受災難,讓原本不樂觀的場面更加難以掌控。 [4] 
參考資料
  • 1.    郭志坤,陳雪良著. 成語裏的中國通史 上[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07:384-385
  • 2.    夢梵編著. 成語故事[M]. 北京:團結出版社, 2015.01:26
  • 3.    王濤主編. 中國成語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4:48
  • 4.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抉擇篇 1[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