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抱(拼音:bào)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字形從手為形,包為聲。“抱”字基本義是懷抱、用手臂圍攏,引申為環繞、隱藏、心裏存有等義。根據《説文解字》,“抱”是“捊”的異體字,讀póu。現代講的懷抱的“抱”古代寫作“袌”,讀bào。後來“抱”代替了“袌”,指懷抱。 [15] 
中文名
拼    音
bào
部    首
五    筆
RQNN [1] 
倉    頡
QPRU [1] 
鄭    碼
DRY [1] 
筆    順
橫、豎鈎、提、撇、橫折鈎、橫折、橫、豎彎鈎
字    級
一級(編號:0978) [2] 
平水韻
上聲十九皓、去聲二十號 [4] 
總筆畫
8(部首3,部首外5)
四角碼
57012
統一碼
U+62B1 [1]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注音字母
ㄅㄠˋ
筆順編號
12135515
造字法
形聲字
異體字
勽、菢(抱窩)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3]
“抱”是一個形聲字,左部的“手”作形旁,表示與手的動作有關;右部是聲旁“包”,表示讀音與此接近。
《説文·手部》:“捊,引取也。……抱,捊或從包。”從《説文》的註釋看,“抱”是“捊”的重文(即異體字),其本義是“引取”(一作“引聚”),但“抱”的這種用法在文獻中罕見。文獻中引取(或引聚)的意義通常寫作“裒”或“掊”,“捊”字亦少用。捊(抱),今音póu。段玉裁在“抱”字下作註解説:“(抱)後人用抱為褱袌(懷抱)字。”是説後世用表示引取(或引聚)的“抱”來代替表示懷抱的“袌”字。“袌”是懷抱之“抱”的古字,指用手臂圍住。“用手臂圍住”是古今漢語中“抱”字最常用的意義。 [3]  [15] 
“抱”由手臂圍住引申為胸懷,即人體胸腹之間的部位。《儀禮·士相見禮》:“凡與大人言,始視面,中視抱,卒視面,毋改,眾皆若是。”胡培翬正義:“抱在袷下帶上。”若是。”胡培翠正義:“抱在袷下帶上。”“袷”音jié,指古人衣服上相交的衣領,“帶”指衣帶,故“袷下帶上”指胸腹之間的部位。
“抱”由懷抱義又引申為懷藏,心裏藏着。《漢書·王嘉傳》:“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銜怨而受罪。”現代漢語中這種用法也經常使用。如抱着一線希望,抱着積極的態度。又如抱負、抱恨、抱歉、抱不平。
“抱”由上述基本義又產生出許多引申義。
第一,由“圍住”引申出“環繞”的意義。如北周庾信《奉報窮秋寄隱士》詩:“秋水牽沙落,寒藤抱樹疏。”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第二,引申出量詞的意義,即表示兩臂合圍的量。如晉代葛洪《抱朴子·博喻》:“睹百抱之枝,則足以知其本之不細。”
第三,指領養孩子。因孩子非己所生,從別人那裏抱來,故稱領養為“抱”。如《漢書·外戚傳下·孝元傅昭儀》:“太子小,而傅太后抱養之。”
“抱”還有幾個特殊用法。
第一,初次得到兒子或孫子稱“抱”。如:老張已經抱孫子啦。這種當代常見於口頭的用法,早在《詩經》中就可見到。《詩經·大雅·抑》中就有:“借曰未知,亦既抱子。”馬瑞辰通釋:“此詩‘抱子’……猶言生子也。”段玉裁認為這個“抱”的本字應是《説文》的“勽”字。《説文·勹部》:“勽,覆也。”《唐韻》注為薄皓切,今音bào。段玉裁注:“此(勽)當為抱子抱孫之正字,今俗作抱。”當然,段氏之説只是一家之言,當代的“抱孫子”與《大雅》中的“抱子”未必一脈相承,如果把“抱孫子”理解為手上抱了孫子,即“生了孫子”的一種形象的説法,也許更符合現代漢語的實際。
第二,指鳥孵卵。此“抱”字(舊時也作菢)與孵、伏為同源字。抱(菢)、孵在上古音中為並滂旁紐(均為雙唇音)、疊韻(同為幽部),兩字的讀音小有差別,是當時不同地區的方言。漢代揚雄《方言》卷八:“北燕朝鮮溯水之間,謂伏雞曰抱其卵。”《通俗文》:“雞伏卵,北燕謂之菢。”伏卵即孵卵,亦即抱卵。 [15]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bào
動詞
用手臂圍住
embrace;
enfold
《公羊傳·僖公二年》:“虞公抱寶牽馬而至。”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當她正要縱身撲向大海時,一雙温暖的臂膀抱住了她。”
擁抱;合抱
圍攏或結合在一起


抱團
環繞
encircle
漢·張衡《西京賦》:“於前則終南、太一……抱杜含鄠,欱灃吐鎬。”
北周·庾信《奉報窮秋寄隱士》詩:“秋水牽沙落,寒藤抱樹疏。”
唐·杜甫《江村》詩:“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楊朔《海市》:“我的故鄉蓬萊,是個偎山抱海的古城。
環抱;拱抱
心中懷有(某種想法、意見、情感)
cherish
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吾不可去,汝不肯來,恐旦暮死而汝抱無涯之戚也。”
老舍《四世同堂》五:“老實説,這次別離後,我簡直不抱再看見你們的希望!”
抱歉;抱才;抱屈;抱恩;抱不平
守持;保持
maintain
《呂氏春秋·下賢》:“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

帶着

漢·司馬遷《報任安書》:“今少卿抱不測之罪。"
唐·沈佺期《初達騮州》:“夜則忍飢卧,朝則抱病走。"
唐·杜甫《獲拂子》:“吾老抱疾病,家貧卧炎

保護;愛護
《莊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
得到(兒孫)
《詩經·大雅·抑》:“借曰未知,亦既抱子。”
《漢書·南粵傳》:“老夫處粵四十九年,於今抱孫焉。”
抱子
領養(孩子)
adopt
《公羊傳·成公十五年》:“公子遂謂叔仲惠伯曰:‘君幼,如之何?願與子慮之。’叔仲惠伯曰:‘吾子相之,老夫抱之。’”
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二折:“姐姐,虧我抱的他這般大。”
巴金《》二七:“老太爺在世時候原本答應過我,由我在幾位小孫少爺中間抱一個孫兒,將來我也好有個靠。”
抱養
適合;符合
fit
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四度》:“名功相抱,是故長久。”
漢·王充《論衡·無形》:“體氣與形骸相抱,生死與期節相須。”
老舍《龍鬚溝》第二場:“您看這雙鞋子還真抱腳兒,肥瘦兒都合適!”
孵(卵成雛)
hatch
《方言》第八:“北燕朝鮮洌水之間謂伏雞曰抱。”
郭沫若《歸去來·雞之歸去來一》:“七月尾上,一隻勒葛洪種的白母雞抱了,在後面淺山下住着的H木匠的老闆娘走來借了去,要抱雞子。”

名詞
人的胸腹部位;胸懷

《儀禮·士相見禮》:“凡與大人言,始視面,中視抱,卒視面,毋改。”
懷抱;襟抱



量詞
表示雙臂合圍的量
armful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欃檀、木蘭,豫章、女貞,長千仞,大連抱。”
晉·葛洪《抱朴子·博喻》:“睹百抱之枝,則足以知其本之不細;睹汪濊之文,則足以覺其人之淵邃。”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五:“右鄰石姆姆已經吃過早飯,已經到溝邊把一抱衣服洗了回來。”

pāo
動詞
同“拋”。 拋棄;拋擲

《史記·三代世表》雲:‘抱之山中。’裴駰集解:音‘普茅反’。
《漢書·李廣傳》:“廣陽死,睨其傍有一兒騎善馬,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抱兒,鞭馬,南馳數十里。”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9]  《漢語大字典》 [10]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二】【手部】步矦切(bào)
捊,引取也。從手孚聲。
抱,捊或從包。
【註釋】徐鉉等注:“今作薄報切,以為褱袌字,非是。” [12] 

説文解字注

“抱,捊或從包。”注:古音孚聲、包聲同在三部。後人用抱為褱袌字,蓋古今字之不同如此。 [11] 

康熙字典

《唐韻》薄浩切。《集韻》《韻會》簿晧切。《正韻》蒲晧切,並袍上聲。懷也。《説文》:袌,俗作抱。司馬相如《上林賦》:長千仞,大連抱。誇條直暢,實葉葰楙。注:楙音茆。
又《廣韻》持也。《增韻》挾也。
又《集韻》《韻會》薄報切。《正韻》蒲報切,並音暴。與袌菢同。◎按《説文》:捊,步侯切,或從包作抱,徐鉉曰:今作薄報切,以為懷袌字,非是。廣韻,集韻去聲止有袌菢,而無抱。《正字通》:雲:懷袌之袌亦作抱,轉為去聲,即懷抱之義。今考經史抱字多無音切,讀從去聲亦可,義與上聲同。《書·召誥》:保抱攜持厥婦子。《詩·大雅》:亦既抱子。《禮·儒行》:抱義而處。《儀禮·士相見禮》:凡與大人言,始視面,中視抱。
又氣向日也。《前漢·天文志》:暈適背穴,抱珥虹蜺。注:凡氣向日為抱,向外為背。
又揚子《方言》:北燕朝鮮洌水之閒謂伏雞曰抱。
又《唐韻》薄交切。《集韻》蒲交切,並音庖。《集韻》房尤切,音浮。蒲侯切,音裒。並與掊捊同。引取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並披交切,與拋通。棄也,擲也。《史記·三代世表》:姜嫄生后稷,抱之山中。皮日休詩:季春人病抱芳杜。 [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抱字書寫筆畫 抱字書寫筆畫
“扌”窄“包”寬,頂部“扌”低,底部左右旁齊平。“扌”,橫筆在橫中線上方。“包”,“勹”從上、右包圍“巳”的頭部。“勹”,撇的撇尖伸過豎中線,𠃌(橫折鈎)的豎鈎段略向左斜,過橫中線出鈎。“勹”的頭部在豎中線右側;乚(豎彎鈎)的豎段在豎中線,彎鈎段在右下格,鈎部超出上部。 [1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三十二晧

開口呼
全濁
薄浩切/薄交切
bʰɑu
集韻
平聲
五爻
開口呼
次清
披交切
pʰau
平聲
五爻
開口呼
全濁
蒲交切
bau
平聲
十八尤
開口呼
全濁
房尤切
bviəu
平聲
十九矦
開口呼
全濁
蒲侯切
bəu
上聲
三十二晧
開口呼
全濁
簿晧切
bɑu
禮部韻略

上聲





薄晧切

增韻

平聲





披交切


上聲





薄皓切


去聲





蒲報切

中原音韻

去聲
蕭豪



全清

pɑu
中州音韻

去聲
蕭豪





旁貌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三爻


次清
披交切
p‘au/p‘iau

上聲
十三巧


全濁
蒲皓切
b‘du/b‘au

去聲
十三效


全濁
蒲報切
b‘du/b‘au
分韻撮要

陽上
第十二孤古故






(參考資料:漢典 [6-7]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王力系統
b
u
董同龢系統
ôɡ
周法高系統
b
əw
李方桂系統
b
əgwx
西漢



東漢





au


a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餚豪

ɑu
北魏後期北齊

ɑu
齊梁陳北周隋

ɑ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ɑu
擬音/王力系統

b
ɑu
擬音/董同龢系統

ɑu
擬音/周法高系統

b
ɑu
擬音/李方桂系統

b
âu
擬音/陳新雄系統

ɑu
(參考資料:漢典 [6]  [8]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pau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au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pau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pau
13
去聲

pau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pau
45
去聲
文讀
pu
45
去聲
白讀
吳語
蘇州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34
陽上

湘語
長沙
pau
45
陰去
文讀
pau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雙峯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pʰau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pʰau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pʰou
23
陽上

粵語
陽江
pʰou
2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廈門
pʰau
33
陽去
文讀
pʰo
33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pʰau
35
陽上
文讀
pʰo
35
陽上
白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242
陽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pʰau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4]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10-13]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3-21]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63
  • 4.      .搜韻[引用日期2021-03-21]
  • 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370
  • 6.    「抱」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3-21]
  • 7.    「抱」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1-03-21]
  • 8.    「抱」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3-21]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50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963-1964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984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134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3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76
  • 15.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714-7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