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打破惡性循環:政府如何有效規制風險

鎖定
《打破惡性循環:政府如何有效規制風險》是2009年7月1日法律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史蒂芬·佈雷耶,譯者是宋華琳 [1] 
中文名
打破惡性循環:政府如何有效規制風險
作    者
史蒂芬·佈雷耶
譯    者
宋華琳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7月1日
頁    數
115 頁
定    價
28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1] 
ISBN
7503694394, 9787503694394
類    型
人文社科
語    種
簡體中文

打破惡性循環:政府如何有效規制風險內容簡介

《打破惡性循環:政府如何有效規制風險》所講述的是聯邦政府如何規制含有健康風險的物質。作者們幾乎每天都可以從新聞中讀到,石棉、苯、二嗯英、二溴乙烷橙劑比久(Alar)等化學物質,在威脅着作者們的空氣、水和生命。作者們聽聞指控與反控:冷漠的產業界與貪婪的法律人都在承受着不必要的損失,將數十億美元耗費在註定徒勞的、對絕對安全的追求之中。如果米爾頓(Milton)健在,他可能將作者們當下的規制體系界定為“渾沌王坐着作裁判,他的判決帶來了更多混亂,因為他靠混亂而統治”。政府應如何應對這樣的問題?作者們應當以怎樣的規制次序,在多大程度上去對特定物質加以規制?應由誰對此加以決斷?應如何決斷?作者的角色並非科學家、經濟學家、規制者或公眾,作者將以一位對政府制度設計感興趣的法律人的徑路,來着手應對這些問題。《打破惡性循環:政府如何有效規制風險》第一章將是實體性的分析,將利用科學、技術和規制領域的文獻,來描述當下規制體系所面臨的三個嚴重問題;第二章則是政治分析,來描述這些問題的可能原因之所在;第三章則通過制度分析,來建構起問題、成因以及可能制度解決之道之間的關聯。

打破惡性循環:政府如何有效規制風險圖書目錄

邁向理性的風險規制——譯者的話
序言
第一章 問題的體系化
一、概述
二、主要的問題
第二章 成因:惡性循環
一、公眾的認知
二、國會的行為和應答
三、技術性規制過程的不確定性
四、惡性循環
第三章 因應之道
一、並非因應之道
二、因應之道的特徵
三、利用官僚制的美德
四、任務的革新
五、示例
六、質疑
七、結論性思考
索引

打破惡性循環:政府如何有效規制風險作者簡介

(美國)史蒂芬·佈雷耶(Stephen Breyer) 1938年-,曾任哈佛大學法學院行政法教授,現任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主要著作有《聯邦動力委員會和能源規制》(1974)、《規制及其改革》(1983)、《打破惡性循環:政府如何有效規制風險》(1993)、《積極自由:解釋我們的民主憲法》(2005)。他在行政法學、規制理論、風險規制、產業規制等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理論上的穿透力和對真實世界的解釋力,成為國際學術界廣為徵引的經典文獻。

打破惡性循環:政府如何有效規制風險譯者簡介

宋華琳,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主要研究專長為比較行政法、風險規制。曾在《中國法學》、《管理世界》、《中外法學》、《環球法律評論》、《比較法研究》等重要刊物發表論文二十餘篇,評論和隨筆五十餘篇。有譯著《偏頗的憲法》、《規制及其改革》、《打破惡性循環:政府如何有效規制風險》,主編有《規制研究》系列出版物。主持司法部、衞生部等省部級課題多項。

打破惡性循環:政府如何有效規制風險媒體推薦

這本書是美國最高法院法官講述的關於美國政府風險管理的政治和法律敍事,內容是分析承擔風險規制的行政機構,如何走出政治和法律困境。風險管理的範圍不限於應急管理,它正在引人注目地成為行政法的一個重要領域,它對行政決策體制和行政規制合法性及相關理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作者不是簡單地分析規則和演繹理論,而是以大量的實證材料來闡述他的政治和法律主張,所以該書有獨特的説服力和可讀性。作者是一個貢獻良多的傑出美國行政法學專家,同他的其他著作一樣,這本論述風險管理的著作,也充滿了學者的法律智慧和法官的務實精神。
——於安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法學教授,中國《突發事件應對法》起草工作專家)
風險規制與行政法實際上是有很強內在關聯性的領域。著名行政法與政府規制學者佈雷耶大法官以大量翔實、具體的數據為基礎,系統、深刻地分析了風險領域中的種種問題及其根源,並對風險規制體系的改革給出了體系化的見解。隨着我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風險問題已成為一個日益突出的現實問題。如何有效地配置社會資源,以最小的社會成本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風險,本書的見解將對我國風險規制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改革有所裨益。
——周漢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風險規制是現代行政國家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如何結合國家與社會的力量,通過規制體系和流程的再造,強化規制體制的獨立性、合法性、合理性、透明性、可問責性、專業性、高效性和可信性,從而有效率的進行風險規制,捍衞公眾的健康和安全,成為當下經濟理論、公共管理和行政法學研究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書作為風險規制領域的經典著作,其對問題的深刻剖析,對制度改革的建設性意見,必將對我國風險規制的理論和實踐有所推動。
本書所講述的是聯邦政府如何規制含有健康風險的物質。我們幾乎每天都可以從新聞中讀到,石棉、苯、二呈(口惡)英、二溴乙烷、橙劑、比久(Alar)等化學物質,在威脅着我們的空氣、水和生命。我們聽聞指控與反控:冷漠的產業界與貪婪的法律人都在承受着不必要的損失,將數十億美元耗費在註定徒勞的、對絕對安全的追求之中。如果米爾頓(Milton)健在,他可能將我們當下的規制體系界定為“渾沌王坐着作裁判,他的判決帶來了更多混亂,因為他靠混亂而統治”。
政府應如何應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應當以怎樣的規制次序,在多大程度上去對特定物質加以規制?應由誰對此加以決斷?應如何決斷?我的角色並非科學家、經濟學家、規制者或公眾,我將以一位對政府制度設計感興趣的法律人的徑路,來着手應對這些問題。本書第一章 將是實體性的分析,將利用科學、技術和規制領域的文獻,來描述當下規制體系所面臨的三個嚴重問題;第二章 則是政治分析,來描述這些問題的可能原因之所在;第三章 則通過制度分析,來建構起問題、成因以及可能制度解決之道之間的關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