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才山

(抗戰英烈,八路軍冀遼熱軍區副參謀長)

鎖定
才山(1910年 [5]  /1911年 [4] 1945年7月4日 [2] ,男,漢族人,原名才治安,又名才維誠,又名維誠,遼寧省黑山縣人, [2]  抗日英烈。 [1] 
才山出生在遼寧省黑山縣的一個地主家庭。1931 年“九一八”事變後,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參加了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失敗後流亡北平,在綏西及平西一帶參加根據地創建工作 [1]  。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任抗日聯軍總隊大隊長,後任第十團參謀長。到冀東後,有任冀東軍分區副參謀長及冀、熱、遼軍區副參謀長等職。1940年春,改編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步兵第十團,白乙化任團長,才山任團參謀長。奉命挺進平北,開闢豐(寧)、灤(平)、密(雲)敵後抗日遊擊根據地。1945年7月4日在遵化楊家峪戰鬥中犧牲, [2]  時為八路軍冀熱遼軍區副參謀長。 [3] 
2014年,才山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3]  後人稱譽他為“馳騁冀東的遼西赤子” [4] 概述圖參考資料 [4]  [7] 
本    名
才山 [2] 
別    名
才治安,才維誠 [2] 
所處時代
清末民國
民族族羣
漢族 [2] 
出生地
遼寧省黑山縣 [2] 
出生日期
1911年(一説1910年) [2] 
逝世日期
1945年7月4日
主要成就
參加冀東抗日根據地的開闢與建設 [4] 

才山人物生平

才山早年經歷

才山出生在遼寧省黑山縣的一個地主家庭 [17]  (一説該家庭兼屬資本家) [27] 他自幼聰明好學,自本縣中學畢業後, [18]  1926年考入瀋陽第二工科高中,1928年考入哈爾濱工科大學,1929年考入北平俄文法商學院,後該校併入北平大學。 [27] 
1932年,才山由北平大學畢業後返回家鄉。 [17]  時值九一八事變後,他參加了朱霽青所領導的遼西東北人民抗日義勇軍,多次對日作戰,先後攻打錦州、義縣等地。1932年冬在錦西戰鬥中失利,義勇軍被打散,才山只得流亡到北平。 [27] 
1934年春,才山和任作田一起,以東北義勇軍的名義,前往綏遠省河套地區桃子鋪墾區組織墾荒。 [27]  另説才山是在1935年到綏遠西部墾區參加平西根據地的創建工作的。 [4] 

才山全面抗戰

段蘇權致白乙化、吳濤、才山的信 段蘇權致白乙化、吳濤、才山的信 [28]
1937年10月,墾區發生了中共綏西墾區特委領導的起義,在黨的領導下,才山同白乙化等同志一起,組建了中華民族抗日先鋒總隊,任中隊長,同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27] 
1938年秋,才山被派到三五九旅實地學習參謀業務。畢業後回到抗日先鋒隊任大隊長。 [27] 
1939年夏,“抗先”與冀東人民抗日聯軍合併,才山任華北人民抗日聯軍第三大隊(營)大隊長。 [27] 
1940年春,部隊改編為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第十團,白乙化任團長,才山任團參謀長, [27]  政委為吳濤 [28]  改編後,白乙化和才山率十團與兄弟部隊一起,粉碎了日軍對平西抗日根據地的十路圍攻。4月,他奉命挺進平北,開闢豐(寧)灤(平)密(雲)敵後抗日遊擊根據地。依據隱蔽發展原則,十團番號暫改為“平北遊擊總隊”,並採取“梯次進兵”的方針。由才山和團政治處主任吳濤帶領三營及部分團直人員作為先遣隊,於4月20日出發先期進入密雲縣西部的水川地區,調查瞭解情況,宣傳抗日,籌集糧草,為團主力到來做必要的準備。5月28日,白乙化率主力一營挺進到密雲趕河廠與才山等人會師。當十團進入豐灤密以後,才山又率隊繼續往北,向雲蒙山區進軍,並在那裏改編了袁水和王榮兩支綠林隊伍。6月,豐灤密聯合抗日縣政府成立,不久,在豐灤密西部又成立了灤(平)昌(平)懷(柔)聯合辦事處。 [17] 
1943年冬,才山任晉察冀軍區第十三軍分區副參謀長。由於冀東地區環境殘酷,戰鬥頻繁,所需彈藥日增。為了解決部隊武器彈藥供應不足問題,李運昌司令員指定才山兼管軍工處工作。為支持冀東工作,晉察冀軍區唐延傑參謀長專門派技師黃錫川帶領十來位技術員到冀東工作,並利用各種關係,從敵佔區送來機器設備,開始生產手榴彈、地雷、炮彈。 [27] 
1944年9月,晉察冀軍區決定在平北、冀東一帶新設一個二級軍區——冀熱遼軍區,才山升任冀熱遼軍區副參謀長。

才山壯烈犧牲

楊家峪之戰及才山烈士相關紀念 楊家峪之戰及才山烈士相關紀念 [17]
1945年7月1日,冀熱遼軍區尖兵劇社和十五軍分區長城劇社聯合演出,3日早晨,才山率尖兵劇社和長城劇社的80多名文藝戰士,奔赴軍區機關駐地玉田縣,晚上9點多鐘夜宿楊家峪。4日拂曉,敵人乘着夜色偷偷接近村子。楊家峪民兵武裝班長楊喜發覺後,急速返村報告。這時,兩個劇社的同志,有的剛到集合場,有的剛出院門,而縣大隊已在西山與敵人接了火。接着,小幹河沿岸也響起激烈的槍聲。於是,才山命令集合場上的同志撤退到一條衚衕裏,警衞部隊在河北沿上還擊。由於敵人槍多火力猛烈,後來警衞部隊也被迫撤到衚衕裏。 [17]  [27] 
衚衕被敵人包圍後,才山命令部隊趁天沒亮突圍。警衞部隊在前,女同志和小同志在中間,除重傷員由男同志攙扶外,輕傷員全部跟着突圍,有戰鬥經驗的同志留在最後。劇社同志除幹部有幾條短槍、勤雜人員的幾條步槍外,其餘人每人只有兩顆手榴彈。幾次突圍未果,才山最後命令長城劇社指導員王維漢和副隊長朱希有帶領女同志和小同志向東突圍。為吸引敵人火力,才山、黃天等已和幾個警衞戰士帶着傷員,躍過壩坎,迅速向西猛衝猛打,最終壯烈犧牲。 [17]  [27] 

才山主要影響

才山軍需籌備

才山凡事愛動腦筋,善智謀,且有遠慮,因而為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第十團解決了不少重大困難。他成功從敵人那裏弄來布匹、棉花,讓千餘名指戰員穿上了棉衣,解決了全團過冬禦寒的困難。 [17]  才山利用來往護送幹部的機會,觀察地形,瞭解敵情,並在適合建立落腳點的山區儲存了大量軍需物資。 [4]  1941年秋,日軍為確保偽滿洲國的西南邊境安全,對豐灤密抗日根據地實行滅絕人性的大“掃蕩”、大屠殺和“強化治安運動”。製造所謂“防衞集村”(人圈或叫部落),使十團一度處於極為困難的境地。這時,才山儲藏在山區的糧食起了作用,在這一帶山村,無論部隊走到哪裏,都可以吃到才山當年儲藏的糧食,使十團缺糧的困境得到極大的緩解。 [17] 

才山部隊指揮

護送抗日軍政人員過境,是十團擔負的重要政治任務之一。 [17]  1943年夏季,有140多名幹部從延安和晉察冀軍區到冀東和遼西去開闢工作。當時,日軍正重兵圍困豐灤密地區,要穿過敵人防區是十分困難的。才山負責護送第二批百餘名幹部,人數較多,目標較大,在通過懷來縣境內的平綏鐵路時被日寇發現。日寇誤以為是八路軍炮兵在行動,急忙調動大量兵力,想一舉殲滅這支隊伍。十團首先遇到的敵人是從康莊和懷來尾追上來的日、偽軍千餘人。當這批幹部進入延慶山區,就被駐永寧的敵偽三十五團迎面堵住了去路。為了擺脱敵人的堵截和尾追,才山決定讓被護送的幹部,先登上長嗟山,沿東坡直奔獨石口,然後下山順黑河直插坡嶺,進入豐(寧)灤(平)密(雲)中心區後山鋪。從這裏取道沿黑河流域,到豐(寧)灤(平)密(雲)去,既隱蔽又安全。當十團護送戰友們在長嗟山上朝東走,正要下坡時,石城和白旗堡的兩路敵偽軍約800人,從兩面“圍剿”上來。激戰一天,不見勝負。十團的任務是安全護送,根本不能打消耗戰。可是敵人卻死纏不放,我軍無法脱身。為擺脱這種局面,才山決定將被護送的幹部暫時隱蔽下來,集中全部騾馬,由熟悉地形的戰士帶領,朝南奪路,疾馳後城,以吸引敵人,減輕十團壓力;另選一支精幹分隊,沿長嗟山山樑,朝龍門所和獨石口方向轉移。這天夜間,敵人被騾馬隊和小分隊的突圍分散了注意力,才山乘機利用夜暗,掩護幹部迅速向東,急行百里,跳出了險境。 [27] 

才山歷史評價

東北人物大辭典》:勇敢善戰,足智多謀,在領導平西、冀東軍民武裝抗日的鬥爭中,戰功卓著。 [15]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副研究員王欣:才山烈士在生死存亡之際,犧牲自己保衞他人的大無畏精神,將與這塊土地這片林一起,永遠留在人民心中。 [4] 

才山人物考證

才山生卒時間

才山的生年,有兩種説法。一説他生於1910年, [1]  [5]  [8]  [10-11]  黑山縣地方文史資料 [12]  [25]  、遼寧黨史機構編《中國共產黨遼寧英模大典》 [16] 河北黨史機構等編《燕趙豐碑》等持這種説法, [17]  還有錦州史志部門編纂的文獻具體到1910年3月; [13]  另一説法認為他生於1911年, [3-4]  [6]  [9]  《東北人物大辭典》 [15] 民政部編《中華著名烈士》等持這種説法, [18]  遵化地方文史資料中也加以採錄, [14]  還有具體到1911年3月者。 [26]  有的報道還同時出現這兩種説法。 [2]  何蘭生編著的《中國抗日將領英烈譜》在同時列舉兩種説法後採信了才山生於1910年的説法,但未作説理分析。 [10] 
才山的犧牲戰鬥,各類資料皆確定為遵化縣楊家峪戰鬥,但其時間有三種説法:一説1945年5月16日, [1]  [5]  一説1945年7月3日, [4]  [6-8] 一説1945年7月4日。 [2]  [15]  根據這場戰鬥的親歷者王維漢回憶,該事件發生在1945年7月,該月3日是隊伍出發並宿營在楊家峪的日子,4日是被日偽軍包圍、發生戰鬥而才山等人犧牲的日子; [19]  親歷者王克光的回憶,與此吻合; [29]  親歷者張瑞也曾向李德倫講述該戰鬥,並被劉大為記述下來,與前述回憶一致, [20-21]  張瑞本人的回憶文章也是如此,並確認才山系包圍情況下舉槍自盡。 [30]  本詞條採信的也是這種説法。

才山求學經歷

才山的求學經歷,在媒體報道中有多種説法:其一,稱他先後考入哈爾濱工科大學和北京大學讀書,畢業後返回家鄉,在九一八事變後從事抗日救亡運動, [1]  [5]  這種説法在出版物中可以得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編著的《抗戰英烈譜》的佐證; [9]  其二,稱他在“九·一八”事變前,曾在哈爾濱工業大學 [22]  求學,東北淪陷後,轉入東北政法學院學習,從此,開始了抗日秘密活動, [2]  這種説法在出版物中較早見於《中國抗日將領犧牲錄》, [11]  並得到何蘭生編著的《中國抗日將領英烈譜》的採信。 [10] 
從文獻來看,一般認為,才山的求學經歷是先就讀於哈爾濱工科大學,後就讀於北平俄文法商學院,而北平俄文法商學院又併入了北平大學 [12-14]  [17-18]  [25]  所謂東北政法學院,除前述《中國抗日將領犧牲錄》外,未見能證明其存在於才山求學年代的明確證據;一説這是一所在20世紀80年代籌建的大學, [23]  定址於大連,但未能成功開辦。 [24] 

才山後世紀念

楊家峪革命烈士紀念碑 楊家峪革命烈士紀念碑 [31]
才山和其他一同犧牲的烈士得到楊家峪人們的安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山的遺骨安葬在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17] 
才山的犧牲地,位於河北遵化縣黨峪鎮楊家峪村。1982年,黨峪鎮政府發動全鎮民兵、共青團、學校師生集資並參加義務勞動,在楊家峪南山烈士殉難處(抗戰勝利前夕八路軍文藝戰士遇難處)樹碑紀念。碑高7米,四周圍牆保護,圈地面積1.5畝。 [31] 
2014年9月,才山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3-4] 

才山藝術形象

周詮《白乙化 [33] 
參考資料
  • 1.    中共抗戰英烈:才山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4-03-25[引用日期2015-08-04]
  • 2.    才山--強國新聞--人民網  .人民網.2015-08-30[引用日期2022-10-16]
  • 3.    民政部公佈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中國政府網.2014-09-01[引用日期2022-10-16]
  • 4.    才山:馳騁冀東的遼西赤子-新華網  .新華網.2019-03-23[引用日期2022-10-16]
  • 5.    中共抗戰英烈:才山 - 中國軍網  .中國軍網.2021-09-08[引用日期2022-10-16]
  • 6.    英烈先去 浩氣長存——抗日英雄永垂不朽 -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2019-07-07[引用日期2022-10-16]
  • 7.    才山:馳騁冀東的遼西赤子-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網.2019-03-24[引用日期2022-10-16]
  • 8.    燕趙英烈|才山:馳騁冀東的抗日英雄  .河北新聞網.2021-11-21[引用日期2022-10-16]
  • 9.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編著.抗戰英烈譜.北京:團結出版社,2017:384-385
  • 10.    何蘭生編著.中國抗日將領英烈譜.北京:團結出版社,2014:631
  • 11.    劉晨主編.中國抗日將領犧牲錄 1931-1945.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400-401
  • 1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山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黑山文史資料 第9輯 人物專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山縣委員會,1989:38-42
  • 13.    錦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錦州通覽.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617-619
  • 14.    遠文如主編;趙建輝副主編;孫偉,黃慧勤,温沛金,李克明,嶽樹木,程水星,周鳳軍,李寅編輯.遵化文史資料大全 中:政協遵化市委員會,2013:65-66
  • 15.    《東北人物大辭典》編委會編;丁一等撰.東北人物大辭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662
  • 16.    中共遼寧省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遼寧英模大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19-21
  • 17.    河北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著.燕趙豐碑.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295-299
  •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中華著名烈士 第23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5-13
  • 19.    中共遵化縣委黨史資料徵集辦公室編.遵化黨史資料 第2輯 1937-1945.河北遵化:遵化縣印刷廠,1989:276-286
  • 20.    劉大為.未完成的“交響曲”——李德倫世紀絕唱[J].黨史縱橫,2002(02):46-48.
  • 21.    劉大為著.劉大為文集 散文小説卷 3.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4:143-144
  • 22.    歷史上就是一所國際性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2015-06-26[引用日期2022-10-16]
  • 23.    王振川主編.中國改革開放新時期年鑑 1980年.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1006
  • 24.    楊國華,張曉君,陳詠梅等編.法學教學方法 探索與爭鳴 WTO案例教學與研究初探.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3
  • 25.    孫萬里,白俊山總編;黑山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黑山縣誌.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573-574
  • 26.    白俊山主編;劉硯中,李樹基副主編.遼西青少年英烈.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41-45
  • 27.    郝雪廷編著.抗戰英魂錄 八路軍為國捐軀的將領 上 副旅職以上英烈.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5:12-15
  • 28.    張丁主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搶救民間家書項目組委會編. [M]..抗戰家書.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07:95-96
  • 29.    遠文如主編;趙建輝副主編;孫偉,黃慧勤,温沛金,李克明,嶽樹木,程水星,周鳳軍,李寅編輯.遵化文史資料大全 上.河北遵化:政協遵化市委員會,2013:167-169
  • 30.    星火燎原編輯部編.星火燎原 叢書之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519-528
  • 31.    中共唐山市委黨史研究室編.唐山革命遺址通覽.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58-259
  • 32.    孫晶巖著.北平抗戰秘聞.北京:中國書店,2019:94
  • 33.    周詮著..白乙化.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9:37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