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手工掛麪

鎖定
手工掛麪是一種傳統的中國麪食,是以小麥粉添加鹽、鹼、水經手工拉制懸掛乾燥後切製成一定長度的乾麪條。
開水煮兩三分鐘即熟,適合速食。可以打滷子吃、夏天可以過熟之後撈出來過涼水做涼麪、也可以過涼水之後做麻辣面等等。
中文名
手工掛麪
主要原料
小麥粉、食鹽、鹼、水,面
是否含防腐劑
主要營養成分
富含維生素E,碳水化合物
適宜人羣
老少皆宜
儲藏方法
通風乾燥處

手工掛麪食品用料

手工掛麪 手工掛麪
手工掛麪是以小麥粉添加鹽、鹼、水經手工拉制懸掛乾燥後切製成一定長度的乾麪條。純手工空心掛麪味道鮮美可口,煮時耐煮耐泡,綁把成型,攜帶方便,是老、幼及病人、產婦喜愛的方便食品。

手工掛麪製作方法

手工掛麪 手工掛麪
(1)和麪,春秋兩季每公斤麪粉放食鹽50克左右,夏季放60克左右。冬季放30-40克,食鹽先溶解成鹽水後再和進面中。和麪時,不能和得過硬或過軟,要反覆用力揉和。直至不粘手,不粘盆為止。
(2)醒面,將和好的面進行放置20分鐘;
(3)盤條,將和好的麪糰放在平整的桌面上,用快刀將麪糰劃割成直徑3釐米左右的圓形長條。連續劃割,中途不能停斷,隨之用手來回反覆捻搓成直徑1-2釐米的圓條。再將其層層盤入盆中,接着放入食油(每公斤放10克),以防條與條之間相互粘邊。切不可用麪粉替代食油,否則掛麪會顯得粗糙。
(4)繞條,把兩根65釐米長、一指粗的竹扦固定好。將盤好的面交叉地纏繞在竹扦上。至竹扦繞滿為止。扦與扦之間的距離為35釐米。繞條時用力要均勻。自然有序,最好一氣繞成。一般情況下,1分鐘可繞滿兩根竹扦。每兩根竹扦可繞麪條3公斤左右。
(5)二次醒面,將繞好得面放入發酵槽中,進行發酵,一般為30分鐘。温度較低,可延長到50分鐘;温度高則20分鐘即可。
(6)拉條,拉制時要平均用力向外慢慢伸張,拉到80釐米左右時;
(7)三次醒面,將拉至80裏面的面雙起,再次放入發酵槽中,一般為30分鐘;
(8)上杆,將麪條從發酵槽中取出,放置高為2米的架子上;
(9)二次拉長,將面從架子上垂直下拉至1.80米長,進行晾曬;
(10)下杆,將晾乾的空心面取下;
(11)包裝,根據要的規格進行裁切,包裝;

手工掛麪食品物點

掛麪是一種細若髮絲、潔白光韌,並且耐存、耐煮的手工麪食,中國人喜歡吃麪,尤其在北方,方便麪、掛麪等大行其道。

手工掛麪營養價值

手工掛麪細如髮絲、清如白玉,而且口感好,好看好吃,營養價值也很高,從食補的角度來看,主要有三方面的飲食功效:
1、補血益氣:適宜膚色沒有光華,失去紅潤、手腳冰冷的人羣。
2、養陰補虛:補虛損,益精氣,潤肺補腎,用於肺腎陰虛。適宜與久病體虛或是虛勞的補益。
3、增強免疫力:富含維生素E:捕捉破壞細胞的自由基,可以保護細胞膜的完整性,並且增加抗體的數量。
掛麪適用於以下幾種人羣長期食用:體虛體弱者,如病人、老人、產婦孕婦、小孩,食用可以增強免疫力、益氣補虛。而且掛麪易消化,易於食用;美容養顏、滋陰補腎,適合男女性長期食用;

手工掛麪食用方法

速食者,掛麪開水煮兩三分鐘即熟,且營養豐富,適合速食。掛麪有很多種吃法,做法非常靈活。可以打滷子吃、夏天可以過熟之後撈出來過涼水做涼麪、也可以過涼水之後做麻辣面等等,各種吃法百吃不厭。 [1] 

手工掛麪相關典故

遠在唐代,中國人就已經在食用這種“快餐”。專門從事敦煌飲食研究的高啓安博士説:“檢閲敦煌文獻發現,遠在唐代就出現了掛麪,當時叫做‘須面’”。過去,學術界一直認為成書於元代的《飲膳正要》所記的“掛麪”,是中國有關掛麪的最早記載。而在敦煌文書中不止一次出現“須面”,並被裝入禮盒送人。如當時敦煌的一户人家將“須面”用作了婚俗中的聘禮。今日中國仍有地方將掛麪稱作“龍鬚麪”。 相傳古時,軍卒和百姓不分酷暑嚴寒日夜苦幹,家人為使親人能吃上面條,便把擀好切細的麪條掛在竹竿上曬乾捆把,連同調好的酸湯送到工地,讓親人在勞動之餘,下鍋煮熟,入酸湯食之。這種吃法既能充飢又能解渴,被譽為上等慰勞飯食。後來有人將曬麪條改進為手工掛麪,在酸湯中加入“漂稍”(雞蛋煎餅、嫩韭菜、白菜心切碎即成),就成了如今在民間及宴會上廣為流傳的酸湯掛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