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所有制趨同論

鎖定
所有制趨同論是趨同論的一種流派,認為,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已經改變了資本主義的所有制(單一的私有制),也就是説,資本主義所有制發生了質變。出現了法人社團所有制、資本主義國有化、居民的股票化等。認為最優的社會經濟制度是融公營企業、私營企業於一體的混合經濟制度。
中文名
所有制趨同論
類    型
一種流派
社會主義的中國在改革開放中,找到了一條效率最高的所有制結構,那便是由個體户、私營企業、合作制企業、股份制企業、公私合營企業、國營企業以及港台企業、外資企業等組合而成的混合所有制經濟
資本主義制度中,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質變是野蠻資本主義發展為新資本主義的核心。也是在生產關係領域中,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趨同的基礎。野蠻資本主義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私有制導致一系列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正由於此,馬克思提出了針鋒相對的公有制加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理論。而事物的發展遵循正、反、和(否定之否定)的途徑前進。
資本主義所有制關係的質變,並非資本家的主觀願望,也不是資本家追求最高利潤的本性變了,而是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了追求高效率,資本家們不得不如此而已。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引起所有制質變的主要還是科學管理和科學技術兩大車輪的推動。在野蠻資本主義階段(工業社會的初期),社會生產力以紡織工業和食品工業等輕工業為主,這時的輕工企業生產規模小,技術水平不高,私有制和家長式的管理尚能應付。當社會生產力向鋼鐵工業、能源工業、機械製造業等重工業發展時,“規模效應”突顯。為了追求高效率,重工業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此時,家長式的管理已無能為力,需要專家們的集體領導,法人社團所有制和股份制應運而生。同時,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由董事會和股東們掌握企業的所有權,由經理們經營企業。這時企業的所有制關係就從個人所有制向法人社團所有制和股份制發展。
謝韜在《炎黃春秋》2007年第二期《民主社會主義模式與中國前途》一文中指出,恩格斯晚年認為投資銀行和股份公司的出現,改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結構。恩格斯説:“馬克思非常看重這一變化,認為股份公司是在資本主義體系本身的基礎上,把資本主義的私有產業實行揚棄。”由此可見,資本主義所有制關係的質變正是馬克思在後期已經發現了的,
據此,周戟教授在其所著<和諧哲學初探>一書中提出:趨同論的觀點正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因為資本主義社會所有制的質變,除了企業規模擴大、科學管理升級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信息”成為生產資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信息社會中,社會生產資料和生產對象,除了土地、廠房、設備、能源、原材料等物質資料外,信息(知識產品)越來越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料。在物質生產領域中,生產者(工人、農民)與生產資料分離,造成了地主與農民、資本家與工人的階級對立;但在知識生產領域中,知識生產者(科學家、工程師們)與知識不能分離。因此,在知識生產領域中就不再有階級和階級鬥爭。而知識生產者與企業主的關係也不再是僱傭關係,知識生產者往往用技術入股的方式參與企業的生產和經營。這也是打破單純私有制的主要因素之一。
對於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關鍵作用,掌握國民經濟主要命脈的生產資料,以及經濟效益較差的重要企業,如城市基礎設施、通訊、交通、金融、傳媒、環保產業等,為了確保經濟安全和便於宏觀調控就必須國有。20世紀50年代西歐掀起了國有化浪潮。這樣,國有制、法人社團所有制與私有制構成了混合所有制。其中,國有制便於宏觀調控,但國有制的低效率是一個至今都無法解決的難題,因此在實踐中,西方國家經常調節國有化的比例。
蘇式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全盤公有制(鐵飯碗、大鍋飯),是造成社會低效率的根源。低效率就沒有生命力,導致蘇東解體。中國則通過改革開放,以尋求高效率。結果找到的也是混合所有制。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都是為了尋求高效率,殊途同歸,都找到了混合所有制,這就是所有制的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