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戴勇

(安徽理工大學特聘教授)

鎖定
戴勇,男,出生於中國湖北,英文名Dai Y,漢,博士,專業技術職稱二級,腎內科主任醫師、內科學教授、生物醫學工程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博士後導師,俄羅斯工程院院士(外籍),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外籍),歐洲轉化醫學科學院院士,廣東省A類人才,嶺南名醫。1983 年和1992 年畢業於同濟醫科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2002-2003 在德國愛爾蘭根大學作為訪問學者和博士後工作和學習。現任安徽理工大學特聘教授、醫學部執行主任、醫學院(基礎)學科帶頭人。先後任暨南大學、南方科技大學、重慶醫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美國貝勒盛威醫療集團和德州農工大學醫學院客座教授。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得者,2023年中國發明創業獎·人物獎。愛思唯爾2020到2023年連續4年中國高被引學者之一,連續三年入列全球頂尖科學家,分別是2021年10位和2022年5位中國腎內科最活躍學者之一 [4-5]  。兼任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兼浙江台州大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自身免疫性疾病精準醫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自身免疫病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深圳醫院風濕內科(重點學科)首席專家和深圳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醫學中心炎症與免疫性疾病研究所首席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四醫院器官移植科首席專家,暨南大學教授兼腎臟內科與血液淨化研究所副所長;深圳灣實驗室(深圳市重點項目)坪山中心首席科學家。
中文名
戴勇
外文名
Dai Y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湖北
出生日期
1962年09月15日
畢業院校
中山醫科大學和同濟醫科大學 [1] 
職    業
主任醫師、教授 [1] 
主要成就
廣東省A類人才,愛思唯爾連續4年中國高被引學者之一,連續3年全球頂尖科學家,嶺南名醫。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得者,2023年中國發明創業獎·人物獎,2014 年中國產學研創新獎合作促進獎。 [4-5] 
學位/學歷
博士/博士研究生 [1] 
執業地點
深圳市人民醫院、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1] 
擅    長
腎臟內科、血液淨化、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醫學遺傳學與出生缺陷
職    稱
腎內科主任醫師、內科學教授、生物醫學工程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博士後導師;職業醫學與健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戴勇個人簡介

     戴勇教授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二等獎 戴勇教授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二等獎
戴勇,男,出生於中國湖北,英文名Dai Y, 漢,博士,專業技術職稱二級,腎內科主任醫師、內科學教授、生物醫學工程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博士後導師,俄羅斯工程院院士(外籍),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外籍),歐洲轉化醫學科學院院士,持廣東省A類人才卡,嶺南名醫。1983 年和1992 年畢業於同濟醫科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2002-2003 在德國愛爾蘭根大學(Erlangen-Nuremberg university)作為訪問學者和博士後工作和學習。現任安徽理工大學特聘教授、醫學部執行主任、醫學院(基礎)學科帶頭人。先後任暨南大學、南方科技大學、重慶醫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美國貝勒盛威醫療集團和德州農工大學醫學院客座教授。the Asia Pacific Academy of Sciences Deputy Secretary General、Trisomy 21 Research Society 理事兼中國區主席,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副院士、The American Physiological Society和Interational society of nephrology等國際學會會士。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得者 [4-5] 2023年獲中國發明人物獎。愛思唯爾2020到2023年連續4年中國高被引學者之一,連續三年入列全球頂尖科學家 [4] 分別是2021年10位和2022年5位中國腎內科最活躍學者之一 [4]  。承擔和完成各級研究課題84項;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36項 [4]  ;在國內外發表論文816篇,其中被SCI收錄論文312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250篇。總引用次數超過7866次,單篇引用最高466次,H指數42。主編或者參與編寫專著10部,其中4部國外專著;獲科研成果獎31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發明人物獎及其它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7項 [4]  。兼任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兼浙江台州研究院大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深圳醫院風濕內科(重點學科)首席專家和深圳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醫學中心炎症與免疫性疾病研究所首席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四醫院器官移植科首席專家,暨南大學教授兼腎臟內科與血液淨化研究所副所長;深圳灣實驗室(深圳市重點項目)坪山中心首席科學家。先後現任暨南大學第二臨牀醫學院和南方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深圳市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二級2017年3月起),行政副主任(2000.12-2006.08),血液淨化科主任(2006.08-2008.08);臨牀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胰島幹細胞移植公共實驗平台(重點實驗室)主任;廣東省出生缺陷臨牀醫學研究中心(培育)主任;深圳市出生缺陷與遺傳病生物診斷技術創新平台主任;廣東省自身免疫性疾病精準醫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自身免疫病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既往任暨南大學第二臨牀醫學院中心實驗室副主任、主任。暨南大學內科學教授、博士和博士後研究生導師;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內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重慶醫科大學教授、臨牀檢驗醫學系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國家萬人計劃會議評審、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會評專家,“科學探索獎”提名人 [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教育部學位論文評閲人以及國際數十個雜誌評閲人。 [5] 

戴勇學術成果

1、承擔和完成各級研究課題84項,其中以項目第一負責人承擔和完成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和部省級課題18項;
2、已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36項。2023年獲中國發明創業獎·人物獎,“2022年中國腎病領域授權發明專利數量排名TOP20”(top 9)獎2023年中關村腎病血液淨化聯盟。
3、在國內外發表論文81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被SCI收錄論文312篇,總引用次數超過7866次,其中單篇引用最高447次,H指數42。
4、主編或者參與編寫專著10部,其中4部國外專著;
5、獲科研成果獎31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發明獎和其他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7項,以項目第一負責人獲獎14項。
擅長:臨牀腎臟病、血液淨化、醫學遺傳和產前診斷、醫學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

戴勇教育經歷

1978.10-1983.08 武漢醫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醫學專業,本科生
1987.08-1989.10 中山醫科大學(中山大學)內科腎臟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9.10-1992.07 中山醫科大學(中山大學)內科腎臟專業博士研究生
2002.06-2003.01 德國愛爾蘭根-紐倫堡大學紐倫堡中心醫院腎內科(Nephrology department of Erlangen-Nuremberg university in Germany)博士後、高級訪問學者

戴勇工作經歷

2023.03- 安徽理工大學特聘教授、醫學部執行主任、醫學院(基礎)學科帶頭人
2023.02-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風濕內科(重點學科)、深圳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醫學中心炎症與免疫性疾病研究所首席專家
2023.02- 深圳灣實驗室(深圳市重點項目)坪山中心 首席科學家
2023.04-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二四醫院器官移植科首席專家;
2023.03- 南方科技大學台州研究大健康中心主任
2017.02- Baylor Scott & White Health Care and Texas A&M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美國貝勒盛威醫療集團和德州農工大學醫學院)客座教授兼神經前沿技術公司科技主管(Chief Scientific Officer( CSO) of Neurofront Technology,LLC)
2000.12-2022.10 暨南大學第二臨牀醫學院和南方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深圳市人民醫院、深圳市最大醫院)腎內科(廣東省高水平重點學科) 主任醫師(二級2017年3月起)、教授(2007年)、研究員(2005年),碩士研究生導師(1999年起始)、博士研究生導師(2006年起)、博士後導師(2015年起),行政副主任(2000.12-2006.08)
2018.02-2020.02 (掛職)山東省菏澤市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山東省菏澤市中醫院(三甲醫院)副院長
2018.06- 暨南大學腎臟內科與血液淨化研究所 副所長
1998.07-2022.10 暨南大學第二臨牀醫學院和南方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深圳市人民醫院)臨牀醫學研究中心主任(2006.08-2008.08中斷);動物實驗中心(SPF級和普通級)主任(2000.12開始);產前診斷中心副主任(2002年開始),深圳市醫管中心出生缺陷與遺傳病創新平台主任(2016年開始)
2018.12- 深圳市自身免疫病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
2017.04- 廣東省自身免疫性疾病精準醫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7.04-2022.10 廣東省出生缺陷臨牀醫學研究中心(培育)
2007.08-2022.10 深圳市幹細胞與細胞移植公共技術平台主任
2006.08-2008.08 暨南大學第二臨牀醫學院(深圳市人民醫院)血液淨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2006.09-2018.09(兼)中國人民解放軍181(現924醫院)醫院,全軍腎移植與透析治療中心副主任,廣州軍區腎臟研究所副所長,中心實驗室主任
2010.11-2023.04 廣西自治區代謝病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執行主任
2010.06- 深圳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教授
2002.08-2006.08 深圳市老年醫學研究所(深圳市人民醫院臨牀醫學研究中心合併期間) 副所長兼基礎部主任(老研究所任命)
2003.05-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協和醫院腎內科兼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重慶醫科大學醫學檢驗系兼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1998.08-2005.08 暨南大學醫學院 內科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1997.07-1998.09 深圳市人民醫院(暨南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中心實驗室副主任
1994.10-2000.10 深圳市人民醫院腎臟內科 副主任醫師
1994.10-1997.08 廣州醫學院 兼職內科學副教授
暨南大學醫學院 內科學副教授
1993.10-1994.10 廣州醫學院 兼職內科學講師
暨南大學醫學院 內科學講師
1992.07-1994.10 深圳市人民醫院腎臟內科 主治醫師
1983.08-1987.08 湖北鄂西州人民醫院內科 住院醫師

戴勇主要貢獻

運用系統生物醫學的理論和技術方法,整合流行病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分子遺傳學、免疫學、細胞生物學及臨牀醫學的優勢研究力量和研究資源,開展的腎臟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遺傳性疾病和腫瘤等人類重大疾病發病機制和防治研究,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臨牀應用,創新性構建相關疾病組織、血液分子生物技術實驗體系,生物信息學分析方法和人工智能技術,獲得一些自主知識產權成果,部分實驗方法編入國外實驗技術指南。在臨牀上開展新技術新項目超過300項,填補地區性空白,獲得良好社會經濟效益。一些研究成果在臨牀應用和市場上推廣,部分屬於卡脖子工程,如體外診斷試劑盒、血透相關產品等。主要貢獻如下:
1、基於系統生物組學,多維度和多層面適合自身免疫性疾病生物效應標誌物的創新實驗體系建立及應用基礎研究,發現生物標誌物,開發相應的設備和試劑
系列研究突破傳統"還原論"的研究方法,從系統生物學角度全面分析SLE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生髮展過程中基因、表觀遺傳調控、轉錄因子、蛋白質、代謝物、免疫分子以及信息網絡通路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在研究SLE的致病機理的基礎上,對SLE診斷、治療和預防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並取得了如下成果:(1)利用基因分型技術鑑定SLE疾病的易感基因,發現STAT4基因和TYK2基因與SLE疾病相關。(2)從表觀基因組學角度,對SLE患者及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的組蛋白H3K4me3進行高通量篩選,獲得了各自的H3K4me3圖譜。此外,構建了SLE患者的microRNA差異表達圖譜,並研究了SLE患者循環微小RNAs和長鏈非編碼RNA 差異性表達。(3)利用微陣列技術比較SLE患者和健康對照者PBMCs中的轉錄因子的活性,鑑定出新的SLE 預測指標和干預靶點,發現AP-l、Pbx1和MEF-2在SLE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的活性較正常對照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均顯著增高,與SLE密切相關。(4)從蛋白組學角度尋找SLE有價值的生物標誌物,構建了SLE、RA患者PBMCs和血清的多肽差異表達圖譜,分析了絲氨酸-蘇氨酸激酶受體相關蛋白在SLE患者PBMCs中的表達水平,並對狼瘡腎炎組織蛋白進行鑑定和定量分析。鑑定出一系列潛在生物標誌物,成功建立SLE的多肽鑑別診斷模型。(5)應用代謝組學方法分析SLE患者血清的代謝物特徵,發現 SLE 患者的血清代謝圖譜存在異常,併成功構建SLE血清代謝物診斷模型。(6)免疫組學領域裏,獲得了SLE T、B細胞受體免疫圖譜。(7)首次成功構建源自SLE患者腎管狀細胞的SLE疾病特異iPS細胞模型,並利用SLE特異IPS細胞,進行了從基因組到蛋白組貫穿學分析,並構建了轉錄組與蛋白組調控網絡。(8)與深圳某公司合作研發的“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基因甲基化檢測試劑盒(MS-HRM分析法)”獲得了三類診斷試劑證,輔助臨牀上對SLE的基因診斷及病情判斷。基於DIA蛋白定量技術和隨機森林計算法的SLE新型蛋白診斷標誌物的發現與診斷模型的建立,經過大量臨牀樣本篩選驗證,可用於早期診斷,並申請專利。獲得了政府基金和資本支持,將開發應用。
2、慢性腎臟病(CKD)早期臨牀預警、早期診斷與干預的新策略研究和終末期腎臟病創新性綜合防治研究
構建了CKD患者分子水平疾病發生機制研究體系,利用分子生物技術系統研究了患者血液或組織中的多組學表達,篩選合適的生物效應標誌物,為進一步闡明疾病的發病機制及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據,選擇性地對異常表達的生物分子進行了驗證並分析這些分子的表達水平與疾病發病的相關性,有助於揭示腎臟疾病的分子生物學機制和預測指標及干預治療的靶點。系統研究了CKD進展過程中心血管併發症相關miRNA、免疫細胞水平、免疫調節因子及一些細胞分子等表達情況,對疾病進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初步篩選出CKD進展程度及預後有關的指標。另外,基於生物組學建立了疾病的肽譜診斷模型;建立了慢性腎臟病一體化治療體系,即在病程的不同階段以及不同的臨牀表現時,根據患者的不同特點合理安排不同的腎臟替代治療方式,突破了單一治療模式治療效果不理想、副作用較多、缺乏個性化治療等問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利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算法,基於多中心研究隊列使用ML建立IDH模型,使用ML可以確定了透析患者發生IDH的高危因素,並將模型成功植入透析機監測。
作為團隊成員之一,運用血液淨化的核心專利技術平衡泵的技術原理研製出具有多功能,全自動性操作的大型綜合性CRRT治療裝置;對血液淨化設備生物傳感器智能在線監測系統及生物智能反饋系統的研究,高血液淨化設備的智能化控制程度,使血液淨化設備能夠在線監測尿素清除動力學模型及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徵,為患者提供無創性、智能化監測及個體化治療,還進行了生物型人工腎的研究,於體外成功構建了腎小管模型,使之成為有功能的腎小管輔助裝置( renaltubule assist device, RAD)。自主研發了透析器,並進daidai品性能檢測,已完成自檢報告,獲得歐盟 CE 認證和國際 ISO13485 認證,已獲得國家檢測中心生物相容性報告和產品技術檢測報告。血液透析機及系列產品的研發,孵化了透析器生產線、透析器、透析液、透析粉、透析用水處理系統 5 個短、平、快項目和產品。OBERS 多功能血液淨化儀獲得產品註冊證。透析器、透析液、透析粉進入臨牀試驗階段。在多家醫院推廣應用,獲得了良好的效益。
3、發育源性疾病和遺傳性出生缺陷機制研究及一體化精準防控建立
採用新一代高通量測序、DNA芯片、蛋白質組學技術和生物信息學技術深度篩查先天性出生缺陷,揭示出生缺陷遺傳學發病分子機制,尋找致病基因和突變位點。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將出生缺陷靶向寡核苷酸微陣列比較基因組雜交芯片應用於臨牀:篩選和鑑定我國人羣的基因組突變位點,構建具有高分辨率、高敏感性、高特異性和靶向性等優點的出生缺陷靶向寡核苷酸微陣列比較基因組雜交芯片,促進array CGH由基礎研究向臨牀運用的過渡和轉變,提高我國產前診斷水平。(2)成功建立了某些異常性疾病特異誘導多能幹細胞模型,通過測序技術探究疾病可能的發病機理。(3)高通量測序技術建立無創傷性胎兒染色體數目異常篩查新途徑:創建以高通量母體外周血DNA測序為基礎的快速、準確產前篩查胎兒染色體非整倍性異常技術平台,實現無創傷性篩查胎兒染色體數目異常。(4)全基因組外顯子捕獲技術揭示遺傳性嚴重出生缺陷致病基因的定位與分子克隆:採用全基因 組外顯子捕獲技術並結合現代生物信息學分析方法篩選出致病候選基因,並深度揭示遺傳性嚴重出生缺陷的發病機制,闡明基因突變類型與表型間的相互關係。(5)採用 iTRAQ 結合串聯質譜技術對 DS 胎兒臍帶血血漿所有蛋白進行鑑定和定量分析,繪製DS胎兒臍帶血血漿的特異蛋白表達譜,找出 DS 胎兒的特異標誌性蛋白,為開發“唐氏綜合徵胎兒特異標誌性蛋白尋找和鑑定及其產前診斷試劑盒”提供了基礎。
4、基於多組學分子檢測聯合多模態影像技術指導的惡性腫瘤診療策略優化與應用
利用多組學分子技術和多模態影像技術優化惡性腫瘤的診斷與治療策略。用多組學分子技術發現了多種腫瘤及周圍的正常組織表達譜差異,明確了腫瘤的生物學特徵、為腫瘤的精準治療提供參考。用多模態影像技術優化診斷、提高治療的精準性、降低治療毒副作用。
5、高血壓病基因診斷與治療實驗和臨牀系列研究
採用基因芯片技術及生物工程技術對高血壓就基因診斷、治療方面的研究。在基因診斷方面,採用基因芯片技術,研究了單核苷酸多態性在中國漢族人羣中的分佈特點、原發性高血壓相關SNPs 與中國漢族人羣血脂的關係及RAAS 和內皮細胞功能相關基因與原發性高血壓的關係。通過改進了傳統"二腎一夾"型腎性高血壓模型的製作方法,並採用新型基因轉移方式,使重組人組織激肽釋放酶在大鼠肌肉組織獲高效表達。在高血壓基因治療方面,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率先成功克隆中國人胰腺組織激肽釋放酶的基因。構建了中國人胰腺組織激肽釋放酶完整蛋白、成熟蛋白的分泌型及非分泌型原核、真核、桿狀病毒、腺病毒等系列表達載體。構建了帶有熒光蛋白報告基因的中國人胰腺組織激肽釋放酶真核表達載體和帶有親和層析tag 及常規真核哺乳細胞表達載體,分別在大腸桿菌、哺乳動物細胞、昆蟲細胞、酵母中高效表達了重組中國人胰腺組織激肽釋放酶。

戴勇學術和社會任職

俄羅斯工程院院士(外籍),
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外籍),
歐洲轉化醫學科學院院士
the Asia Pacific Academy of Sciences Deputy Secretary General
Academy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Professionals & European Society for Translational Medicine full fellow
Arthritis Research Campaign project grant 評委
Trisomy 21 Research Society 理事,中國區主席
國際腎臟學會會士(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ephrology)
世界科學院(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副院士
Science advisory board專家
The American Physiological Society會士
中國細胞精益製造產學研創新平台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分析測試協會標記免疫分析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血液淨化分會(第四屆)副主任委員
深圳市醫學會醫學遺傳專業委員會 主任委員
廣東省醫學會醫學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Science advisory board 委員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專家
國家萬人計劃會議評審專家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 會評專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評閲人
“科學探索獎”提名人;
浙江省自科學基金 評閲人
廣東省科技計劃 評閲人
山東省科技計劃 評閲人
四川省科技獎勵 評閲人
江西省科技獎勵 評閲人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金資助項目 評閲人
教育部學位論文 評閲人
國際多個雜誌編委、評閲人

戴勇臨牀工作

戴勇帶領科研團隊於1998 年開展新生兒遺傳性疾病篩查項目 [2]  ,成功通過國家和廣東省新生兒遺傳性疾病篩查評審。2005年成為深圳地區綜合性醫院第一家產前診斷中心。2003年創立和通過了司法部門認可的物證檢查項目,2006年被廣東省司法局認可並頒發許可證的司法鑑定所,開展親子鑑定和個體識別項目。於2007年作為主要發起人和參與者,在臨牀醫學研究中心內建立了深圳市第一家細胞治療中心。

戴勇科研發現

戴勇帶領的科研團隊發現了7例屬於世界首報罕見人體異常染色體核型,已被錄入《中國人類染色體異常核型數據庫》中,作為今後進行遺傳學、生殖學方面研究的重要依據 [2]  。戴勇於2012年發現了我國典型石骨症家系相關的致病基因位點。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基因》上發表 [3] 

戴勇成就與獲獎

1、1996年被評為深圳市十大優秀科技青年;
2、1997 成為年深圳市優秀青年科技專家、市管優秀專家;
3、1999 年獲深圳市“五四”青年獎,並獲“深圳市優秀科技帶頭人”稱號;
4、2011 年度深圳市衞生人口計生系統“十佳”先進工作者;
5、2013 年度科技中國人年度人物;
6、2014 年中國產學研創新獎合作促進獎;
7、2018 年被中共深圳市委員會授予“深圳市新擔當新作為先進典型”稱號;
8、2018年深圳市首屆醫師節獲“優秀醫學人才”稱號。
9、2019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認定為廣東省A類人才。
10、2023年獲中國發明創業獎·人物獎 [4-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