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戰略技術

鎖定
戰略技術是指戰略層面的技術或戰略級的技術。
中文名
戰略技術
地    位
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
解    釋
指戰略層面的技術或戰略級的技術
最先應用
軍事領域

戰略技術術語簡介

戰略是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即根據對國際形勢和敵對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地理等諸因素的分析判斷,科學預測戰爭的發生與發展,制定戰略方針、戰略原則和戰略計劃,籌劃戰爭準備,指導戰爭實施所遵循的原則和方法。
技術就是通過改造環境以實現特定目標的特定方法。技術定義中有三要素,即條件性、抽象性和目的性。技術涵蓋了人類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誌性事物,是生存和生產工具、設施、裝備、語言、數字數據、信息記錄等的總和!
戰略技術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如核能技術、空間技術反導攔截技術等。
戰略技術往往最先應用在軍事領域,而且曾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戰爭破壞和災難。但由於戰略技術具有“兩重性”特質,它既可以毀滅人類,又可以拯救人類;既可以威脅人類,又可以恩施人類。即,決定戰略技術可否發揮最大效益着力點的,是掌管和擁有戰略技術的人。因此,戰略技術最終的歸宿必然要回饋於人類社會,為人類的生存延續和持久發展發揮其特殊的功能,這是戰略技術發展演變的基本軌跡。

戰略技術國家戰略技術

所謂國家戰略技術,通常是指在一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能夠體現國家的戰略意圖,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有着重要影響力的技術。在戰略技術的政策與實踐上,中國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
我國從“十五”開始着力研究國家戰略技術及產業發展戰略。“十五”今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裏,有關中國戰略技術及產業發展的問題,可能涉及到許多方面,但集中反映在以下三大戰略問題上:第一,必須突出國家意志和國家戰略;其二,堅持自主創新為主的發展模式;第三,重構國家科技計劃結構與功能。

戰略技術“十五”戰略技術的選擇

從80年代初起,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先後形成了一些很有影響的戰略技術計劃。如美國的“戰略防禦倡議”,歐洲的“尤里卡”計劃,經互會成員國的“2000年科學技術進步綜合綱要”和日本的“今後十年科學技術振興政策”等,都是着眼於21世紀的戰略技術計劃。90年代,美國、日本、歐洲國家等發達國家以及韓國、印度等亞洲國家,都制定了自己的關鍵性戰略技術計劃,進一步推動各國戰略技術和產業發展。儘管各國情況不同,但戰略技術選擇結果卻非常相似,電子信息、先進製造、新材料、生物、能源、資源環境以及跨學科技術等方面,是各國都非常重視的戰略技術領域。
現階段選擇中國戰略技術,除了一般原則外,還應該有一些特殊的視角。(1)戰略技術應能夠有效解決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約束、為經濟社會長期發展提供技術基礎。(2)能夠滿足大國經濟發展需要,有助於建立與大國產業和大國經濟結構相適應的技術結構。(3)能對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具有關鍵性影響。(4)購買成本特別高(或買不到),必須自主開發的技術。(5)需要國家進行長期持續支持。(6)能夠滿足維護國家安全及國家其他需要。
國家“十五”科技計劃已經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先進製造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等一些戰略性技術領域作為重點攻克對象。“十五”863計劃重點在信息、生物與現代農業、新材料、先進製造與自動化、能源以及資源環境等六個領域19個主題組織實施,確定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等10項作為首批啓動的重大項目。2002年科技部又啓動12個重大技術攻關與產業化示範科技專項。“十五”期間的各項國家重大科技計劃,事實上都在進行戰略技術的選擇,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戰略高技術羣。
無論是理論上還是策略上,主張積極發展戰略技術及產業,並不是要在技術、企業規模、資金密集度等方面發起新一輪的趕超,也並不是要在所有高端技術和資本密集部門與發達國家展開競爭,而必須有所選擇,有所側重,抓住少數關鍵領域,集中力量,尋求突破。“十五”期間,應該將戰略技術的選擇與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化方式結合起來,把發展目標和現實能力結合起來,選擇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有一定技術和產業化基礎,市場需求前景廣闊,對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帶動度大,能夠直接提高國家競爭力,5-10年時間能夠見效的技術(羣)和重大項目,作為國家戰略技術來考慮。
因此,從國家戰略角度來考慮,選擇“十五”戰略技術應該比現有科技計劃更集中,真正抓住能夠全面帶動的少數幾個項目,使之真正成為“重中之重”。綜合各方面的情況,我國“十五”應當首先將集成電路、系統軟件、大型飛機、數控機牀等領域作為國家戰略技術,進行重點佈置,力求在較短時間內取得實質性突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