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婆羅門教、印度教名詞)

鎖定
梵文:आत्मन्,Ātman),婆羅門教印度教名詞,音譯“阿特曼”,原意為“呼吸”。被引申為個體靈魂(“生命我”)和世界靈魂(“大我”)或“宇宙統一的原理”。《大毗婆沙論》卷二百:“有我士夫(我), 其量廣大,邊際難測,光色如日,諸冥闇者,雖住其前,而不能見。” [1]  奧義書》闡述“梵我一如”時,認為“我”在解脱中可與或宇宙靈魂(大我,最高我)結合為一。並宣稱我“小於芥子,大於天地”,是生命和宇宙的主宰者 [2] 
中文名
外文名
आत्मन्
Ātman
起源出處
婆羅門教、印度教 [1] 
釋    義
原意為“呼吸”。被引申為個體靈魂(“生命我”)和世界靈魂(“大我”)或“宇宙統一的原理”

目錄

簡介

這個術語起源自古印度宗教,後被印度教承襲。在印度哲學中,特別是在印度教中的吠檀多派,我被視為是第一原理、第一因。佛教稱之為神我梵我,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見解,主張無我
奧義書認為“我”是個體靈魂,又是世界本原“梵”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來源於梵,與“梵”本質上同一。因此,“我”既是萬物內在神秘的力量,又是宇宙萬象統一的原理。“它(阿特曼)是我的靈魂,處於我心,小於米粒或麥粒,或芥子、或黍、或黍子核。這個我心中的我(阿特曼)大於天,大於地,大於空,大於萬有世界。”(《歌者奧義》)由於“我”與“梵”同體同質,因此,它也是創造世界萬物的本原:“我(阿特曼)造一切物,我於一切眾生中最勝,我生一切世界有命、無命物,一切物從而作生,還沒彼處。”(《外道小乘涅槃論》)同樣,“我”又是超言絕象、不可言説的。不過,從“我”的作用來説,更偏重於是一個絕對純粹的思維、體驗與行動的主體,因此,“我”是無法認識的一種神秘主義的存在:“一切由我(阿特曼)去認識,誰能認識那個‘我’呢?誰能認識‘認識之主’呢?”(《廣森林奧義》) [3] 

五藏説

雖則“阿特曼”是不可認識的,但畢竟存在於現實世界之中,故而有種種表現形態。奧義書把它的種種表現形態組織為“五藏説”,即阿特曼從外到裏、從粗到細可分成五層結構,層層包覆,一層比一層精細,同時也更加趨於純粹精神,尤其是第五種“妙樂所成阿特曼”,是與世界本原“梵”同格的存在 [3] 

四位説

奧義書又認為,“阿特曼”在不同條件下共可分四種狀態,提出“四位説”,即醒位、夢位、熟眠位、大覺位。奧義書認為,“最高我”雖然無法認識,但可以通過各種宗教手段去證悟,能真正證悟到“最高我”的存在,也就是“梵我一如”,就是“解脱” [3] 
參考資料
  • 1.    任繼愈 主編.宗教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850
  • 2.    朱貽庭 主編.倫理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 3.    任繼愈 主編.佛教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6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