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我這一輩子

(1950年石揮執導電影)

鎖定
《我這一輩子》是中國文華影片公司攝製的劇情片,由石揮執導並主演,於1950年上映。
該片改編自老舍的同名小説,講述了一個奉公守法的北京老巡警在舊社會經歷的悲慘遭遇 [1] 
中文名
我這一輩子
外文名
This Life of Mine
類    型
劇情
出品公司
文華影片公司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拍攝地點
北京
導    演
石揮
編    劇
楊柳青
主    演
石揮
片    長
108 分鐘
上映時間
1950年
對白語言
漢語
色    彩
黑白

我這一輩子劇情簡介

我這一輩子劇照
我這一輩子劇照(23張)
“我”是一個奉公守法的北京老巡警。清末,二十多歲的“我”失業後,由鄰居巡警趙大爺介紹,當上了清政府的警察,目睹了清兵的腐敗。“我”曾被派到秦大人家當門警,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秦大人倒台,“我”升了巡警,並結識了學生領袖申遠且成為好朋友。幾年以後,秦大人又上台了,“我”又被派往秦公館當門警。秦大人的官愈做愈大,老百姓卻愈過愈窮,“我”被降為三等警察。“我”的妻子病死,留下了女兒大妞和兒子海福。緊急關頭,“我”救助了地下共產黨申遠。抗戰時,“我”讓兒子參加了八路軍。後來“我”因兒子之故被關進了監獄,獄中又與申遠相逢,在他的教育啓發下,“我”對自己過去糊里糊塗的一生有了認識,但未及解放,“我”便在街頭凍餓而死 [1]  [11] 

我這一輩子演職員表

我這一輩子演員表

我這一輩子職員表

原著 老舍
導演 石揮
編劇 楊柳青
攝影 葛偉卿、林發
配樂 黃貽鈞
剪輯 傅繼秋
道具 張偉秋
美術設計 牛漢誠
造型設計 程之、倪亦非
服裝設計 戚秋鳴、馬鴻祥
錄音 沈軼民、毛根(錄音助理)、郭良(錄音助理)
劇務 徐進
場記 王潔
佈景師 王月白
展開
洗片
印片
杭子玉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2] 

我這一輩子角色介紹

  • [12] 
    演員 石揮[12] 

    從清末就開始當巡警。他安分守己,有良心、識好歹,一輩子逆來順受,對歷次改朝換代總是抱有希望,卻又總是失望,委屈了一輩,臨了落個家破人亡。

  • 海福[12] 
    演員 李緯[12] 

    “我”的兒子。性格倔強剛烈,做事衝動。子承父業當了巡警,但未婚妻卻被日本人搶走做慰安婦。在革命者申遠引導下他離開家去西山參加游擊隊。

  • 胡理
    演員 程之

    冷酷、陰森、奸刁,心狠手毒,暴戾成性。靠着裙帶關係當上警官,在日偽時期當過漢奸翻譯,抗戰勝利後卻搖身一變成了警察局長。為了逼“我”交代參加革命的海福的下落,又對“我”施以酷刑。

  • 申遠[12] 
    演員 沈揚[12] 

    曾經被“我”搭救過的中共地下黨。他領導學生運動,秘密進行革命工作,最終死在國民黨監獄中。正是在他啓發下,“我”才開始反思自己的一生。

  • 秦大人
    演員 姜修

    反動派官僚,“我”曾被派到他家門口看門。他貪污腐敗,驕奢淫逸,欺壓百姓,作威作福,賣國求榮,但是官卻愈做愈大。

  • 趙老警
    演員 魏鶴齡

    “我”的鄰居,為人善良忠厚。在“我”失業後走投無路之時,介紹“我”當了巡警。在辮子兵鬧兵變時,他的獨子小鎖無辜被害。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1]  [3]  [4-5] 

我這一輩子幕後花絮

拍攝花絮
  • 在三座門一帶大街實拍“我”追着一輛正拉着客人的三輪車討錢的戲時,石揮穿着向乞丐換來的棉褡子。乘客並不知道是在拍電影,以為真遇上乞丐,連聲喝斥。攝影師把這一切都偷拍下來 [6] 
  • 在拍攝警察局長拷問“我”,用竹籤扎“我”的指心的戲時,因為石揮把角色的痛苦表演太真實,扮演局長的程之見狀心生不忍,下不手。石揮便教導程之要沉浸於角色中。在石揮的指點下,程之完成了拍攝 [3] 
與原作差異
不同內容
原作
電影
“我”當巡警的原因
“我”因妻子與師哥私奔,感到無臉再做裱糊匠,所以改行當巡警。
鋪子倒閉,“我”失業了又找不到別的營生才做了巡警 [7] 
“我妻”
輕佻漂亮,與“我”的師哥私奔後下落不明。
勤勞樸實,長得不好看,死於貧病 [7] 
申遠
無此人物
在“五四”運動中與“我”相識的革命者,“我”幫助下躲過追博;引導“我”兒子走上革命道路;死於國民黨大牢 [7] 
海福
病死
離家參加八路軍

我這一輩子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獲獎獎項
獲獎方
備註
1956年
1949-1955年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我這一輩子》
故事片二等獎 [8] 
2022年
新時代國際電影節·金揚花獎百年百部優質電影
《我這一輩子》
獲獎 [9] 

我這一輩子幕後製作

劇本創作
該片署名編劇“楊柳青”是石揮的哥哥,但他在改編劇本的過程中主要擔任執筆,實際發揮主導作用的人是石揮,劇本完全體現了石揮的意圖和構思。石揮從小就喜歡老舍的作品,《我這一輩子》的小説僅從前清寫到1921年,影片的後半部分是石揮自己加進去的,在創作時他盡力保持原作的精神 [6] 
開拍風波
該片還處於劇本籌備階段時,於上海解放前夕遷居香港的文華公司老闆吳性栽曾動員石揮去香港繼續拍電影,但被石揮婉拒。到了該片開拍時,由於吳性栽不再投資,文華公司經營陷入困境,不能維持電影拍攝。後來中央電影局領導出面邀吳性栽去北京面談,承諾給予政策支持,吳同意調撥資金,文華公司的電影拍攝才得以繼續,《我這一輩子》於是就成為文華公司1949年10月重整旗鼓後拍攝的第一部影片 [6] 
外景拍攝
石揮率隊赴北京拍攝外景,因財力所限,他只帶了副導演楊柳青、攝景師葛偉卿和美工王月白三人。為追求環境氛圍的真實感,體現北京特有的風韻,凡是影片中出現的北京街頭的景象,都採取實景搶拍。攝製組每天一大早就趕往拍攝地,每個人都是多面手,連導演也幫着扛機器,一直幹到很晚才收工。他們在北京工作了12天,完成了50多個鏡頭 [6] 
在拍攝外景的同時,石揮還為服裝、道具做準備。為了給主人公準備一套40年前的警服,他跑遍了北京的舊衣鋪,又向公安部門求助,均無果。最後,通過文物局查閲了有關資料和老照片,仿做了一套警服。而主人公晚年淪為乞丐時穿的破舊的棉褡子,是石揮用一件舊皮襖和一件棉背心向要飯的老人換來的 [6] 
結尾缺憾
石揮原來為電影設計的結尾是,北平解放,主人公在入城的解放軍隊伍中看到兒子,父子激動地擁抱,跟着浩浩蕩蕩的隊伍一同前進。但在當時情況下,私營電影公司無法組織拍攝聲勢浩大的解放軍入城式。石揮想向新聞紀錄片廠商借入城式紀錄片,以穿插於片中,卻未能如願。他只好將結尾改為主人公在飢寒交迫中死去。石揮不甘心“我”就此死去,回到上海繼續拍攝時又到上海郊區尋找外景地,仍找不到合適的空地再現解放軍入城式,他還想借用機場,但因蔣軍飛機時來轟炸,無法動用。最終,石揮只能讓主人公在結尾死去 [6] 

我這一輩子影片評價

石揮在改編中強化、發展了原作的結構。景片從滿清統治寫到國共兩黨決戰,頭緒繁多,內容龐雜,但剪裁得當,繁簡適宜,脈絡清晰,轉換自然。影片既有史詩般的構架,在每一個歷史階段,又能抓住幾個主要人物的生活遭遇中的具體事件深入展開,既有高屋建瓴,又有細緻入微;既有總體把握,又有細部描繪。影片是散文式結構,但形散神不散,繁而不亂,足見石揮駕馭歷史題材的能力和組織影片情節結構的才能 [5]  (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舒曉鳴評)
石揮在創作上極大程度地忠實甚至可以説發展了原作,以一個老實善良甚至有些窩囊的老巡警的視角去聽、去看、去想40多年經歷的一切,不僅真實可信,而且所顯現的事實,也是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全片展示的是一個人的悲慘命運,映射的卻是時代的歷史滄桑。個人命運和民族歷史相融合,讓觀眾在悲劇世界裏品味到悲劇的人生,在詼諧中體味到生活的種種辛酸、苦痛和沉重。整部影片完全是悲劇的人生在悲劇的世界裏的真實展現。從影片一開始那“北京的老百姓,真苦啊”的一聲感嘆;從窄窄的街道上,灰暗的天空裏,蒼老無力衣着襤褸的“我”孤獨地站着的畫面裏;到電影結束,在老年的“我”天問式的慨嘆中,觀眾感受到的是深刻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力量 [1] (太原晚報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