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我的阿勒泰

(李娟著散文集)

鎖定
《我的阿勒泰》是作家李娟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10年7月。
該作品記錄了作者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區生活的點點滴滴,包括人與事的記憶和感悟。全書文字明淨、質地純粹,展現了遊牧民族在邊地深遠豐富的生存景觀,充滿樸野清新的氣息。 [1] 
作品名稱
我的阿勒泰
外文名
My Altay
作    者
李娟
文學體裁
散文集
首版時間
2010年7月
字    數
約11.3萬字

我的阿勒泰內容簡介

該作品分為兩輯。第一輯《記憶之中》記錄了李娟在喀吾圖和阿克哈拉村細碎堅忍的生活畫面;第二輯《角落之中》書寫了李娟和母親及高齡的外婆隨牧民遷徙、流動的日常:開雜貨鋪,當小裁縫,幫往來的牧民車衣裙,去大山深處採野生木耳;春天沙依恆布拉克草原上鼓脹的帳篷,夏季牧場上喧囂盛大的阿肯彈唱會,入冬後瓷實的迢迢雪路。 [2] 

我的阿勒泰作品目錄

第一輯 記憶之中(2007-2009)
第二輯 角落之中(2002-2006)
我所能帶給你們的事物
漢族孩子們
屬於我的馬
巴哈提家的小兒子
“小鳥”牌香煙
河邊空曠的土地
打電話
喀吾圖的永遠之處
摩托車穿過春天的荒野
要是在喀吾圖生病了的話……
通往滴水泉的路
鄉村舞會
過年三記
坐班車到橋頭去
想起外婆吐舌頭的樣子
彈唱會上
蝗災
古貝
我們這裏的澡堂
在荒野中睡覺
我家過去年代的一隻貓
我們的家
-
通往一家人去的路
木耳 [3] 

我的阿勒泰創作背景

李娟在《我的阿勒泰》的自序中寫到,選入該書的文字,其內容全都是與她在阿勒泰的鄉居生活有關。她小時在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地區的富藴縣——一個以哈薩克族為主要人口的小縣城度過一大段童年,在她的少女時期,她又隨着家庭輾轉在阿爾泰深山中,與遊牧的哈薩克牧人為鄰,生活了好幾年。作品的第一部分是她零碎記錄的生活片段,第二部分與《阿勒泰的角落》是一體的,寫於同一時期,貫穿着同樣的背景與情感。 [3] 

我的阿勒泰作品鑑賞

我的阿勒泰作品主題

在《我的阿勒泰》一書中,作者以細膩明亮的筆觸,全景式記錄北疆邊地的美好閃光時刻。圍繞阿克哈拉村和喀吾圖的鄉居家庭生活,展現了遊牧民族深遠、豐富的生存景觀。書中記錄了“我”在18歲到20出頭的年紀,懷有的那些關於自由、友誼、愛情的珍貴記憶:那時的“我”生活在鄉間山野,與周遭現實格格不入,卻額外珍惜與鄰人為數不多的交集——與河邊洗馬的少年的相處,和巴哈提小兒子的“恩怨”,偶遇賽馬小冠軍,鄉村舞會上的漂亮年輕人,還有熱情的姑娘古貝,鄰居比加瑪麗。李娟不僅寫出邊地之異,更寫出情感之同,細細鋪陳出寂靜的邊地生活。 [2] 
書中還有李娟關於“人”與“自然”邊界的思索,如遭遇蝗災後的農民,戈壁灘上通往綠洲“滴水泉”的路,進阿勒泰深山中摘採“野生木耳”。切中環境與人類生存的矛盾,顯示出作者的自然主義傾向與人文關懷。 [2]  當飢腸轆轆、衣衫襤褸的人因挖木耳破壞了生態時,“我”難以簡單地為這種行為貼上對與錯的標籤。“我”認真審視造訪沙依橫布拉克的客人——木耳和採木耳人。木耳似有靈性,與人無害,當它進入到人類社會的價值體系中,迎來未曾預想到的命運,給平靜的土地帶來喧囂。人們瘋狂採挖木耳,不惜破壞草場。當要控訴這些採木耳人時,卻發現她們要麼是承受巨大生存壓力的打工者家屬,背井離鄉來到阿勒泰;要麼是臨近省份的災民,縣城裏的下崗職工等。 [6] 

我的阿勒泰藝術特色

在場姿態
李娟寫的盡是她周圍的人事、物。有兒時的玩伴,小學的同學,打工生涯中的同伴,澡堂中的各色人等,鄉村舞會上的哈薩克男孩;有哈薩克牧民的“託依”,雪野上飛馳的馬,馬蹄濺起的飛揚的碎雪,凡此種種,既是李娟的所見所聞,其中大都是她的真實生活。如《我們這裏的澡堂》一文,李娟處身性地還原了人間百態,其中有孩童的嬉戲打鬧,少女的潔白如玉,老婦的年邁蹣跚。如果説李娟將公共又私密的澡堂毫無遮蔽的呈現是她直面生活實際,以在場姿態進行的狀寫,那麼對自我情感經歷的表達則可以視作對隱秘區隔的具化。在《鄉村舞會》中,李娟對麥西拉的情感一直處於密而不宣的狀態,但並不失熱度,像地火潛行,表面安靜、沉默,實則永不停息,並有迸發之勢。 [7] 
語言表達
新疆是個多民族聚居之地,共生着多種語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各民族的文化交融並存於語言這個百花園中,造就新疆獨有的漢語詞彙。李娟一家初至阿勒泰,是外來人員,而且是從漢族來到哈薩克族之中,語言不通是溝通的最大障礙,為了達到交流目的而產生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詞。李娟的媽媽總是“自作聰明”地創造一些簡單易懂的詞語,如喀拉蘑菇,也就是木耳。喀拉蘑菇是一個哈語與漢語交雜的詞彙,喀拉在哈薩克語裏是黑色的意思,蘑菇容易懂又好記,至今還在被人們使用,使用範圍幾乎遍佈阿勒泰全地區。把相思牌香煙説成小鳥牌,手雷狀的白酒譯成砰砰,金子的魚是金魚,大尾巴漂亮鳥則是孔雀,這些都是李娟媽媽獨創的詞語。李娟媽媽雖然輕率地在哈語與漢語之間隨便翻譯,並沒有遵循應有的意思對應規則,但正因為如此“粗枝大葉”,溝通得以簡化便捷,家裏的商品也被銷售出去。從中可見李娟媽媽為了溝通,為了維持生計所作出的努力。 [8] 

我的阿勒泰作品影響

2006年,《喀吾圖的永遠之處》一文獲第二屆天山文藝獎。 [9] 
2024年5月7日,根據該作品改編,由滕叢叢執導的網劇《我的阿勒泰》播出。 [10] 

我的阿勒泰出版信息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版本信息
2010年
雲南人民出版社
978-7-222-06541-3
第一版
2015年
長江文藝出版社
978-7-5354-8150-4
第二版
2018年
978-7-5702-0494-6
第三版
2019年
東美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978-986-97560-8-2
繁體中文版
2021年
花城出版社
978-7-5360-9435-2
修訂版 [4] 

我的阿勒泰作者簡介

李娟,1979年出生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長時期輾轉於四川、新疆兩地,有過一段阿勒泰牧場上的生活經歷。出版有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請放聲歌唱》《記一忘三二》等,長篇散文《冬牧場》、《羊道》三部曲、《遙遠的向日葵地》,詩集《火車快開》。曾獲“魯迅文學獎”“人民文學獎”“上海文學獎”“天山文藝獎”“朱自清散文獎”等。 [5] 
參考資料
  • 1.    李娟.《我的阿勒泰》[N].河源日報,2018-02-25(02).
  • 2.    記錄北疆邊地的美好與閃光  .廣東省出版集團.2021-10-19[引用日期2023-04-12]
  • 3.    李娟.我的阿勒泰[M].廣州:花城出版社,2021:自序1-2,目錄頁.
  • 4.    我的阿勒泰  .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23-04-13]
  • 5.    《羊道》三部曲  .中國作家網.2022-09-16[引用日期2023-04-13]
  • 6.    劉薪薪.荒野上的詩意抒懷——試論李娟的散文創作[D].曲阜師範大學,2017:17.
  • 7.    胡新華,鄭亮.關於阿勒泰的言説——簡論李娟的散文創作[J].昌吉學院學報,2011(05):47.
  • 8.    吳紹英.異域風情的靈動書寫—李娟散文創作研究[D].伊犁師範學院,2016:19.
  • 9.    陳經緯.創傷體驗與文學救贖[D].曲阜師範大學,2018:60.
  • 10.    劇集《我的阿勒泰》開播:展現北疆風土人情  .新華社百家號.2024-05-08[引用日期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