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我的第一本書

(2011年現代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我的第一本書》是由2011年現代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牛漢,作家通過對他的第一本書的追敍,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温情以及生命樂趣。 [1] 
中文名
我的第一本書
外文名
myfirstbook
作    者
牛漢
出版時間
2011年1月1日
出版社
現代出版社
ISBN
9787802449053
開    本
48 開
創作年代
20世紀
文學體裁
散文

我的第一本書原文欣賞

前幾天一位詩人來訪,看見我在稿紙上寫的這個題目,以為是寫我出版的第一本詩集,我説:“不是,是60年前小學一年級的國語課本。”他笑着説:“課本有什麼好寫的?”我向他解釋説:“可是這一本卻讓我一生難以忘懷,它酷似德國卜勞恩的《父與子》中的一組畫,不過看了很難笑起來。”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我們家有不少的書,那是父親的,不屬於我。父親在北京大學旁聽過,大革命失敗後返回家鄉,帶回一箱子書和一大麻袋紅薯。書和紅薯在我們村裏都是稀奇東西。父親的藏書裏有魯迅、周作人、朱自清的,還有《新青年》《語絲》《北新》《新月》等雜誌。我常常好奇地翻看,不過我不認字,只認畫。祖母嘲笑我,説:“你這叫做瞎狗看星星。”那些雜誌裏面,夾着我們全家人的“鞋樣子”和花花綠綠的窗花。書裏有很多奇妙的東西。我父親在離我家十幾裏地的崔家莊教小學,不常回家。
我是開春上的小學,放暑假的第二天,父親回來了。我正在院子裏看着晾曬的小麥,不停地轟趕麻雀,祖母最討厭麥子裏摻和上麻雀糞。新打的小麥經陽光曬透得發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夢。父親把我喊醒,我見他用手翻着金黃的麥粒,回過頭問我:“你考的第幾名?”我説:“第二名。”父親摸摸我額頭上的“馬鬃”,欣慰地誇獎了我一句:“不錯。”祖母在房子裏聽着我們説話,大聲説:“他們班一共才三個學生。”父親問:“第三名是誰?”我低頭不語,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黃毛。”二黃毛一隻手幾個指頭都説不上來,村裏人誰都知道。父親板起了面孔,對我説:“把書本拿來,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書認字難不住我,我怕他看見那本悽慘的課本生氣。父親是一個十分温厚的人,我以為可以賴過去。他覺出其中有什麼奧秘,逼我立即拿來,我只好進屋把書拿了出來。父親看着我拿來的所謂小學一年級國語第一冊,他愣了半天,翻來覆去地看。我垂頭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課本哪裏還像本書!簡直是一團紙。書是攔腰斷的,只有下半部分,沒有封面,沒有頭尾。我以為父親要揍我了,可是沒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淚水盈眶的眼睛,問:“那一半呢?”我説:“那一半送給喬元貞了。”父親問:“為什麼送給他?”我回答説:“他們家買不起書,老師規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擺在課桌上,我只好把書用刀裁成兩半,他一半我一半。”父親問我:“你兩人怎麼讀書?”我説:“我早已把書從頭到尾背熟了。喬元貞所以考第一,是因為我把自己的名字寫錯了,把‘史承漢’的‘承’字中間少寫了一橫。”父親深深嘆着氣。他很瞭解喬元貞家的苦楚,説:“元貞比你有出息。”為了好寫,後來父親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親讓我背書,我一口氣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親跟喬元貞他爹喬海自小是好朋友,喬家極貧窮,喬海隔兩三年從靜樂縣回家住一陣子,他在靜樂縣的山溝裏當塾師。臉又黑又皺,脊背躬得像個“馱燈獅子”(陶瓷燈具)。
父親對我説:“你從元貞那裏把那半本書拿來。”我不懂父親為什麼要這樣,送給人家的書怎麼好意思要回來?元貞把半本書交給我時,哭着説:“我媽不讓我上學了。”
晚上,我看見父親在昏黃的麻油燈下裁了好多白紙。第二天早晨,父親把我叫到他的房子裏,把兩本裝訂成冊的課本遞給我。父親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們兩個的半本書修修補補,裝訂成了兩本完完整整的書,補寫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樣好看。父親把兩本書用牛皮紙包了皮,在封皮上寫上名字。元貞不再上學了,但我還是把父親補全的裝訂好的課本送給他。
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於元貞來説,恐怕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書。
父親這次回家給我帶回一個書包,還買了石板石筆。臨到開學時,父親跟我媽媽商量,覺得我們村裏的書房不是個唸書的地方。我父親很清楚,老師“弄不成”(本名馮百成,因為他幹什麼事都辦不成,村裏給他取了這個外號),為人忠厚卻沒有本事。父親讓我隨他到崔家莊小學唸書。我把這本完整的不同尋常的課本帶了去。到崔家莊之後,我才知道除了《國語》之外,本來還應該有《算術》和《常識》,因為“弄不成”弄不到這兩本書,我們就只念一本《國語》。
還應當回過頭來説説我的第一本書,我真應當為它寫一本比它還厚的書,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讚美。
我們那裏管“上學”叫“上書房”。每天上書房,我家的兩條狗(一大一小)跟着我。課本上的第一個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帶上。兩條狗像小學生一般規規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調教好了,我説“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幾聲,我説“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幾聲。“弄不成”在教室朗讀課文時,我的狗卻不叫,他們聽不慣“弄不成”的聲調,拖得很長,而且沙啞。我提醒我的狗,輕輕喊一聲“大狗”,他就在窗外叫了起來。我們是四個年級十幾個學生在同一教室上課,引得鬨堂大笑。課沒法上了。下課後,“弄不成”把我叫去,狠狠地訓斥了一頓,説:“看在你那知書識禮的父親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他罰我立在院當中背書,我大聲地從頭到尾地背了出來。兩隻狗蹲在我的身邊,陪我背書,汪汪地叫着。後來老師“弄不成”還誇我的狗聰明,説比二黃毛會念書。
抗日戰爭期間,二黃毛打仗不怕死,負了幾回傷。他其實並不真傻,只是心眼有點死,前幾年去世了。他的一生受到鄉里幾代人的尊敬。聽説喬元貞現在還活着,他一輩子挎着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裏叫賣紙煙、花生、火柴等小東西。
那位朋友再來我這裏時,一定請他看看這篇小文,我將對他説:“現在你該理解我的心情了吧!”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書字詞解釋

父與子》:德國漫畫家卜勞恩[埃·奧·卜勞恩( E.O·Plauen,1903—1944),原名埃裏西·西塞爾(Erich Ohser)德國著名的連環漫畫大師。]的著名漫畫作品。
大革命:1924~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後的國民革命運動
《語絲》:現代著名文學週刊。1924年11月在北京創刊。
《北新》:現代綜合性刊物。上海北新書局編輯發行,1926年8月創刊,初為週刊,後改為半月刊。
《新月》:現代著名文學月刊。由現代文學社團新月社成員創辦,創辦於1928年,1933年6月停刊。
國語:漢語,即1949年後稱作“語文”。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
欣慰:喜歡而心安。
磨磨蹭蹭:緩慢地向前行進,比喻做事動作遲緩。
悽慘:淒涼悲慘。
温厚:温和寬厚。
翻來覆去:原文是指一次又一次,多次重複的意思。
苦楚:痛苦(多指生活上受折磨)。
裝訂:把零散的書頁或紙加工成本子。
居然:出乎意料,竟然。
忠厚:忠實厚道。
鬨堂大笑:形容滿屋子的人同時大笑。
知書識禮:有知識,有禮貌,指人有文化教養。
枉:白白的。
奧秘:指深奧與神秘。

我的第一本書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作者牛漢是位詩人,寫起散文也有詩意。但本文的詩意,不是那種輕飄飄的浪漫的抒情,而是來自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
文章開頭很有特點,從一位詩人來訪談起,自然引出本文話題,既點明“我的第一本書”指的是小學一年級國語課本,又表明這第一本書在我人生中的分量。在第1段裏作者寫道:“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間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這句話很有詩意,但似乎又有點兒玄妙,這與“我的第一本書”有什麼關係呢?下文便圍繞“我的第一本書”展開敍述並回答這一耐人尋味的話題。
父親從城裏帶回來的書,與紅薯一樣,在上個世紀初偏遠的鄉村,“都是稀奇東西”。它引發“我常常好奇地翻看”,因為不識字而只能認畫,但仍然感到“書裏有很多奇妙的東西”。這大概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的一部分吧,雖然作者沒有明説。這些書,儘管也許給作者帶來了好奇、快樂和夢幻,但那畢竟“是父親的,不屬於我”。接下來,文章正式落到“我的第一本書”的敍述上。
從第3~9段,寫“我的第一本書”不同尋常的經歷。
上小學的第一個學期,“我”考了第二名,照説,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成績,但祖母告知父親,全班才三個學生,而第三名卻是連“一隻手幾個指頭都説不上來”的二黃毛。這引起了父親對我成績的懷疑,於是要“我”拿書來考“我”,可“我”拿來的是“一團紙”,是攔腰截斷的沒有封面、沒有頭尾的半本書。當父親問明那半本書的去處之後,只是嘆了一口氣,並繼續讓“我”背書,“我一口氣背完了”,“背得一字不差”。
父親要“我”拿回那分給同學喬元貞的半本書,併為我們倆“裝訂成了兩本完完整整的書”。
接下來(第10段),父親領“我”離開本村到崔家莊唸書去了,由此“我”才知道,本應該還有別的書,而“我們就只念一本《國語》”。如果説,前面寫的是“不同尋常的第一本書”,那麼,這一段則進一步交代了這是“真正的第一本書”。
通常,文章到此可以收尾了,但是,作者並未就此打住,而是“回過頭來説説我的第一本書”,進而寫出唸書給“我”帶來的快樂。並交代與“書”有關的幾個人的命運。
文章最後呼應開頭,表達了對第一本書的珍視銘記之情。
但是,讀過本文,深深打動我們的卻不僅僅是關於第一本書的“故事”,而是與書有關或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那濃濃的真摯的情意,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遙遠的鄉村荒寒、蒼涼的生活境況和作者對生活那份獨特的感受。
首先是父子之情。父親關心“我”的學習,學期結束,父親問“我”考了第幾名,“我説:‘第二名。’”父親非常高興,又是撫摸,又是誇獎。“我”把那半本“悽慘的課本”拿給父親,父親“愣了半天,翻來覆去地看”。當問清原委後,父親並沒有批評和指責,只是深深嘆着氣。作者筆下的父親,確是一個知書識禮的人,這深深的嘆息,既包含着對兒子做法的默許,也為兒子同學家的生活貧困而深表同情。晚上,父親在昏黃的油燈下,為“我們兩個的半本書修修補補,裝訂成了兩本完完整整的書”。新的學期開始,父親便帶“我”到條件相對好一些的外村上學去了。作者對父親着墨不多,但父親的性格躍然紙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對孩子負責,同時也樂於助人。
第二是同學、朋友之情。因為同學喬元貞家太窮,買不起書,“我”便把這唯一的一本書分為兩半,一人半本。當父親得知孩子半本書分給別人的時候,便深深地嘆氣,嘆氣之後便修補成兩本書。父親對孩子之間友情的理解,也許來自自己少年時代與朋友相處的那一份友誼的體驗,況且,父親和喬元貞的父親恰恰“自小是好朋友”。當“我”和狗引得鬨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訓斥一頓之後説:“看在你那知書識禮的父親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這句話雖有失教師身份,卻透露出當時鄉間村鄰的友好淳厚的情義。儘管家家都非常窮困,但貧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卻彌足珍貴,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動着今天的讀者。
第三是人與狗的默契和情趣。這一點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單獨來一段補敍。文中寫道:“課本上的第一個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帶上。兩條狗像小學生一般規規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調教好了,我説‘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幾聲,我説‘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幾聲。”——這出人狗合演的“雙簧戲”,應是最好的情境教學吧。確實,當我們讀到此處,忍俊不禁,深深被兒童時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動,何況,這是在學習條件多麼惡劣、生活處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獲得的一點樂趣啊!這,也就是作者“從荒寒的大自然間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吧。
當然,“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也來自人間的温暖和友情。
【課文結構分析】
(1)層次結構
[開頭] 第一部分(第1段):從一位詩人來訪談起,引出本文話題。
[主體] 第二部分(第2-13段):寫“我的第一本書”的不同尋常的經歷。
[結局] 第三部分(第14段):呼應開頭,表達對第一本書的珍視銘記之情。
(2)中心意思
本文通過寫“我的第一本書”不同尋常的經歷,反映那個時代人們不幸的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温情。
(3)寫作特點
結構嚴謹,作者的感情在字裏行間自然流露。
二、問題研究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父親也認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尾處還特意補述了喬元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輩子挎着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裏叫賣紙煙、花生、火柴等小東西。”這算得什麼“出息”呢?作者為什麼要作這樣的交代?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考了第一名,説明他是個聰明好學的孩子,父親以他教師的經驗感覺得出,這樣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當“我”拿回那半本書讓父親裝訂完整時,他哭着對“我”説,他不能再上學了。這樣,那半本書或者説父親為他裝訂的那本書,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書”了。而“我”後來到條件好一些的學校上學去(再後來,“我”讀了中學,讀了大學,成了詩人)。而喬元貞這樣一個聰明好學的孩子在最需要學習的時候失學了,人生成長的第一個階梯就這樣永遠失去了,再加上當地文化、經濟的極度貧困和落後,一輩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還能有什麼發展可言呢?還能有多大“出息”?在這裏,我們可以用一句時髦的話概括一下:“知識改變命運”。但是,誰能給“他”以知識呢?這就促使我們更深入的思考了。總之,作者對那個時代的苦難進行着辛酸的“訴説”,對苦難生活中小夥伴們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讓讀者從喬元貞的命運中嚴肅思考着生活與人生。
三、教學建議
一、教學時,要關注學生的閲讀體驗,雖然本課所寫的內容離今天的學生生活比較遙遠,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通過課文所展示的生活境況,去想像那個時代人們的學習生活,進而品味生活的苦難對於人生的意義。
二、這篇課文淺顯易懂而又耐人尋味,可以提供同類題材的閲讀材料進行比較閲讀。
寫作背景
《我的第一本書》是詩人牛漢的一篇回憶性散文。
文章時代背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農村貧窮、飢餓、寒冷,讀書在當時是有錢人的事情 。
他的“第一本書”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人間温情和生活樂趣。學習這篇課文,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生活的底藴,感悟讀書對人生的意義。

我的第一本書中心思想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2張)
本文通過寫“我的第一本書”不同尋常的經歷,反映那個時代人們不幸的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温情。這些都是作者在那個特定年代真切的感受和體驗,有着獨特的感悟和思考。這也是這篇文章能打動人的地方。作者通過對他的第一本書的追敍,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温情以及生命樂趣。全文承載着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通過“我的第一本書”這一主線,貫穿全文,把關於親情與友情的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前呼後應,感情真摯。這不僅令作者終生受用,也讓我們受益無窮。作者在敍述自己的考試名次以及“弄不成”一些事件時,語言風趣、幽默,寓有情趣,讓人忍俊不禁。

我的第一本書作者簡介

牛漢(1923年10月-2013年9月29日),山西省定襄縣人,蒙古族。當代著名詩人、文學家和作家,“七月”派代表詩人之一。1940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寫詩,近20年來同時寫散文。曾任《新文學史料》主編、《中國》執行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名譽委員、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他創作的《悼念一棵楓樹》《華南虎》等詩廣為傳誦,曾出版《牛漢詩文集》等。
牛漢於2013年9月29日7時30分在北京家中病逝,享年91歲。他的追悼會在10月9日上午在八寶山舉行,11月29日上午,人民文學出版社在京為其舉行追思會。

我的第一本書成長史

牛漢,當代著名詩人,文學家和作家,原名史承漢,因為上了兩年小學連自己的名字也寫不對,總把 “承”字寫錯,有一次牛漢考試時,寫“承”字少寫了一筆,因此沒有得到第一名,所以父親為他改名為史成漢,(在他的作品《我的第一本書》中有提到。)曾用筆名:穀風,遠祖系蒙古族,1923年10月生於山西定襄縣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14歲之前一直在鄉村,放牛、拾柴火、唱秧歌、練拳、摔跤、弄泥塑、吹笙、打羣架,是村裏最頑皮的孩子,渾身帶着傷疤,一生未褪盡。父親是個具有藝術氣質和民主自由思想的中學教員,大革命時期在北京大學旁聽過,舊詩寫得頗有功力。他十歲以後就入迷地翻看父親所藏的那些似懂非懂的書刊。母親教他誦讀唐詩。母親生性憨直倔強,他的性格上繼承了她的某些感情素質。抗日戰爭爆發後,隨父親流亡到陝西,在西安叫賣過報紙,學過幾個月繪畫,徒步攀越隴山到達天水,進入一個專收戰區流亡學生的中學讀書。入迷地畫畫寫詩,幾次想去陝北魯藝學習未成。1940年開始發表詩,1941年在成都發表詩劇《智慧的悲哀》,1942年發表在桂林《詩創作》上的《鄂爾多斯草原》引起詩歌界的注視。1943年考入設在陝西城固的西北大學俄文專業。1945年初在西安主編文藝期刊《流火》。1948年夏出版詩集《彩色的生活》,1948年8月進入華北解放區。建國初期,在大學、部隊工作過。1955年5月因胡風案被拘捕審查,直到1980年秋才得到平反。70年代在湖北咸寧幹校勞動期間,詩從悲憤的心靈裏突然升起。1979年以來,創作了約二三百首詩。曾寫過《滹沱河和我》,描寫了小時候與滹沱河的往事經歷。和《綿綿土》一樣都是寄託了對故鄉的熱愛與思念之情。
坎坷磨難之後,在中國文學的新時期,他又恢復了詩的活力。他的詩集《温泉》榮獲中國作家協會優秀詩集獎。牛漢的詩,兼有歷史的深度和心靈的深度,兼有對於社會現實的體驗和生命的體驗,兼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牛漢自述説,他三四十年來,喜歡並追求一種情境與意象相融合而成形的詩。這種詩,對於現實、歷史、自然、理想等的感受,經過長期的沉澱、凝聚或瞬間的昇華和爆發,具有物象和可觸性。詩不是再現生活,而是在人生之中經過拚搏和一步一滴血真誠的探索思考,不斷地發現和開創生活中沒有的情境,牛漢説他每寫一首詩,總覺得是第一次寫詩,它與過去任何一首詩都無關係,懷着近乎初學寫詩時的虔誠和神秘感。在人生和詩歌領域,不停地抗爭、探索、超越、發現,沒有發現新的情境,決不寫任何一行詩。評論家當然可以從他幾十年的詩作之中看出來可尋的軌跡,而事實上他一生的創作,是奔突飛馳的,不是有岸的河流。他寧願在創作中一生不成熟、不老練、走不到盡頭,生命永遠帶着令人可嘆的新的創傷。詩集《温泉》裏的詩,可以説都是情境詩,這裏的詩多數都寫於”文化革命”中的“五七幹校”。如果把這些詩從生活情境剝離開來,把它們看作是一般性的自然詩,就難以理解這些詩意象的暗示性與針對性,很難理解產生這些情緒的生活境遇。在“五七幹校”,他默默地寫的這些詩有着同一的感情動向與構思的脈絡,幾乎成了條件反射,許多平凡小事當時常常會突然點燃他隱藏在深心的某些情緒。那時,對他來説,只有詩才能使靈魂在窒悶中得到舒暢的呼吸。因此這些他心裏一直覺得很沉重的詩,都不可避免地帶着悲悽的理想主義的基調。《鷹的誕生》讓人想起一句西方格言:“鷹有時比雞飛得低,但雞永遠也飛不到鷹那麼高。”這首詩寫詩人對於鷹的嚮往,“五七幹校”這艱險危難的地理政治環境,是可以比喻成誕生鷹的窠的。《毛竹的根》表現了詩人非常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那屬於詩的東西。乾涸發燙的土地裏,斫斷的毛竹根沁出了一絲清水。這本是很平常的詩,但它激起了詩人的想象和體驗,毛竹的生命力啓發了詩人的生命力。《蛇蛋》富於藝術刻畫,而且通篇是藝術刻畫,詩人藉此抒發了對於生命的複雜而奇異的感受。《悼念一棵楓樹》是一首發掘很深的詩。砍樹是很尋常的事,砍樹也確是可以象徵什麼,然而,在這首詩裏,詩人有獨到的發現,和深入的開掘,這就不尋常了:“但它的生命內部/卻貯蓄了這麼多的芬芳”,而且,“芬芳/使人悲傷”。這些刻畫與描寫,使我們想起有一種偉人,當他倒下之後,人們才感覺到他的價值。人們愈認識這價值,就愈悲傷。《巨大的根塊》的構思也是奇異的:頑強的生命總是深深地埋在地底下,最耐燃燒的東西里都有長久凝聚的熱力。《華南虎》是一首名詩,藝術刻畫給人非常深刻的印象。可以這樣説,自從奧地利人里爾克那首《豹》問世以來,任何詠動物的詩都要在它的面前經受考驗,因為《豹》實在太好了。比之於《豹》,牛漢有自己獨特的觀察角度和深刻的屬於自己的感受。在這裏,除了正面描寫虎的血淚、悲憤之外,詩人從觀眾與老虎的關係觀察,用觀眾的膽怯、絕望、可憐、可笑來襯托虎的安詳而卧。華南虎是一切受迫害的偉人的象徵,而那些觀眾則象徵着一切偉大壯麗的東西被毀滅時以可悲看客身份出現的支持者;這些人是渺小的,然而他們卻有在籠外張望老虎的權利。《蘭花》很有詩趣,意味深長:找不到蘭花不是因為蘭花不存在,而是因為辨別不清蘭草和野草。《麂子》很感人,如果詩人沒有博大的愛心,是無論如何也寫不成最後兩行詩的。《傷疤》的創作過程是:因為詩人有傷疤,他才能發現樹的傷疤;只因詩人體驗深切,他才能説出“所有的傷疤下面/都有深深的根啊”這樣石破天驚的話。

我的第一本書作品集

牛漢的《悼念一棵楓樹》獲1981年-1982年文學創作獎,《温泉》獲全國優秀新詩集獎。散文集《牛漢散文》,《螢火集》,《童年牧歌》。

我的第一本書加入教科書

九年義務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人教版 八年級下冊 第三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