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成丹

(新莽末年綠林軍主要將領)

鎖定
成丹(?—25年),新莽末年綠林軍主要將領。王莽末年,亡命綠林中,聚眾至七八千人,號下江兵。後從漢軍,更始立,以為水衡大將軍。入長安,封襄邑王。赤眉西入關,立劉盆子,更始遣丹與王匡等屯新豐以拒之。後為更始所殺。 [1] 
本    名
成丹
所處時代
漢朝
逝世日期
25年

成丹人物生平

成丹投身綠林

綠林軍活動區域 綠林軍活動區域
新朝末年,民不聊生,王匡王鳳領導流民在雲杜縣(今湖北京山縣新市鎮,屬南郡)的綠林山(在今湖北當陽東北)起義,號稱綠林軍。當時亡命江湖的成丹聞訊投奔綠林軍,併成為主要將領之一。 [2] 
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的荊州牧發兵進攻綠林軍,成丹隨王匡等人出山迎擊獲勝,部眾增至數萬人。地皇三年(公元22年),綠林山中爆發瘟疫,綠林軍出山,分兵四出活動。一支由王常成丹等率領,西入南郡(治今湖北江陵)的藍口一帶掠食,稱下江兵;另一支由王匡、王鳳、馬武等率領,北上南陽,稱新市兵 [3] 
綠林軍分兵之後,王莽派遣將領分頭圍剿,帶兵圍剿下江兵的是大將嚴尤、陳蘇。成丹、王常、張卬(áng)率軍與之交戰,大敗,率領殘部竄入蔞谿(今(湖北隨州北),隨後進入鍾縣、龍縣一帶活動,在此招兵買馬,隊伍逐漸恢復到數千人,聲勢復振,王莽朝廷的荊州牧又率軍前來圍剿,成丹、王常、張卬率部與敵軍在上唐(今湖北隨州市曾都區唐縣鎮)展開大戰,此戰獲勝,繳獲了很多軍械錢糧,實力大增,三人乘勢率領下江兵北上進駐宜秋(今河南唐河縣東南)。 [4] 

成丹聯兵劉縯

在下江兵取得大勝的同時,綠林軍的另一支部隊新市兵卻陷入困境。綠林山分兵之後,新市兵與平林兵(陳牧廖湛統領)、舂陵兵(劉縯、劉秀兄弟統領)聯合作戰,卻被新朝南陽太守甄阜、屬正樑丘賜率領的大軍圍困在棘陽(今河南省新野縣城東部),情況十分危急。成丹三人率領下江兵進駐宜秋的消息傳到棘陽之後,劉縯親自帶領劉秀、李通趕到宜秋求援。成丹、張卬共同推舉王常去會見劉縯,劉縯向王常表達了聯合反莽、興復漢室的願望,得到了王常的贊同,但因為下江兵三將互不統屬,王常回來之後,又把事情從頭到尾跟成丹、張卬説了一遍,成丹、張卬一開始不同意,因為興復漢室就意味着原本自行其事的農民軍從此要奉漢室劉氏子孫為主,而成丹、張卬覺得自己的人馬多,不願意當劉氏的馬前卒。所以他們表示反對,説:“大丈夫既然起事,應該自己做主,為什麼要跑去受別人控制呢?”但王常一心歸漢,在他極力勸解之下,成丹、張卬接受了聯合反莽、興復漢室的建議,他們甚至表示:“若非王將軍提醒,我等幾乎陷於不義,我們願意聽從你的教誨。” [5]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成丹三人率領下江兵趕到棘陽,與新市兵、平林兵、舂陵兵會合。
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正月一日,劉縯命令部隊從西南方向總攻甄阜,王常、成丹、張卬帶領下江兵從東南方向攻梁丘賜。雙方激戰了半天,到中午時分,梁丘賜的部隊頂不住了,潰敗了下來。甄阜一看梁丘賜軍已敗,頓時陣腳大亂,也跟着潰敗。劉縯派兵乘勝追殺,漢軍追到黃淳水,新莽軍隊被殺以及掉到河裏淹死的兩萬多人。甄阜、梁丘賜也被殺死。 [6-7] 

成丹擁立劉玄

擊殺甄阜、梁丘賜之後,義軍聲威大震。天下豪傑紛紛從各地趕到南陽來投奔歸附。人數達到了十餘萬。隨着形勢的發展,需要建立一個新政權,擁立一個新皇來帶領義軍繼續前進。
在擁立皇帝的人選上義軍內部發生了公歧,南陽的士大夫們都想立劉縯,而綠林諸將卻想立當時在平林軍中任職的劉玄,這主要是因為劉縯治軍嚴厲,而綠林軍是流民武裝,軍紀不好,綠林諸將不想受劉縯的約束,所以除了王常之外,成丹等人都主張擁立劉玄。因為綠林軍人多勢眾,劉玄被擁立為帝,地皇四年(公元23年)二月初一日,在淯水(今河南南陽白河城南淯水之濱)即皇帝位,建年號為更始,史稱更始帝。成丹被封為水衡大將軍。 [8-10] 
更始二年(公元24年)二月,更始帝自洛陽向西而進,遷都長安。在李松與趙萌建議下,劉玄封了十三個異姓王,成丹被封為襄邑王。 [11] 

成丹內訌身死

更始二年(公元24年)十二月,赤眉大軍西進,兵指長安。劉玄得報,急命王匡、成丹、劉均率軍守備河東、弘農。但赤眉軍軍力極強,三人未能阻止赤眉軍西進的腳步。 [12] 
更始三年(公元25年)正月,劉秀也派鄧禹率軍西進。四月,鄧禹進兵河東郡郡治安邑,圍困數月。六月,劉玄先遣樊參增援安邑,樊參兵敗被殺,又令比陽王王匡、襄邑王成丹和抗威將軍劉均等部十多萬大軍東渡黃河,增援安邑。六月二十五日,雙方在安邑城下展開了一場殊死的搏鬥。更始初戰獲勝,卻沒有乘勝追擊,再戰成丹等軍被鄧禹打得大敗,劉均、河東太守楊寶﹑持節中郎將弭強,都被斬殺,王匡、成丹率少量殘部逃回長安。 [13] 
敗回長安之後,綠林諸將商量打算放棄長安、東歸南陽,但被劉玄拒絕。此時,赤眉軍又開始向西進攻。劉玄令成丹與王匡、陳牧出鎮新豐,抵擋赤眉軍。 [14] 
成丹三人走後,張卬、廖湛、胡殷、申屠建等與御史大夫隗囂合謀,準備用武力劫持劉玄東歸,被劉玄偵知,誘殺了申屠建。張卬、廖湛、胡殷於是率軍攻擊劉玄,劉玄不敵,次日一早,就率妻子車騎百餘輛,東奔到新豐趙萌那裏。劉玄懷疑王匡、陳牧、成丹與張卬等人同謀,就同時召見他們。陳牧、成丹先到,即被斬首。只有王匡逃了出來。 [15] 

成丹軼事典故

綠林好漢
成語“綠林好漢”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劉玄傳》:“王莽末,南方饑饉,人庶羣入野澤,掘鳧茈而食之,更相侵奪。新市人王匡王鳳為平理諍訟,遂推為渠帥,眾數百人。於是諸亡命馬武王常、成丹等往從之;共攻離鄉聚,臧於綠林中,數月間至七八千人。”
這個成語泛指結夥聚集山林之間反抗政府或搶劫財物的有組織集團。最初就是指王匡、王鳳、馬武、王常、成丹等人組織的綠林軍。
齊心同力
成語“齊心同力(齊心協力)”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王常傳》:“(王常、成丹、張卬)即引兵與漢軍及新市、平林合。於是諸部齊心同力,鋭氣益壯,遂俱進,破殺甄阜、梁丘賜。”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認識一致,共同努力。最初指的就是王常、成丹、張卬率領下江兵新市兵平林兵、舂陵兵聯合起來,共同努力,最終打敗敵人的事件。 [16] 

成丹人物評價

元·馬澤《延佑四明志》:“王匡、 王鳳起綠林,馬武、王常、成丹、張卬繼從 ,皆一時之亡命也,雖立更始,後終背之,是故賊性難改也。” [17] 

成丹史籍記載

後漢書》、《東觀漢記》均有事蹟記載。 [18-20] 

成丹後世地位

成丹蔘與領導的綠林軍大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它推翻了王莽政權的黑暗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地主豪強的勢力。由於農民起義的結果,從西漢後期以來土地兼併惡性發展的趨勢有所緩和,大批被拋出生產領域之外的流民重新又回到土地上來,無情吞噬着破產農民的奴隸制殘餘也受到了一次大掃蕩。農民戰爭失敗後,儘管封建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依然繼續下來,但社會生產力發展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 [21] 
參考資料
  • 1.    《文獻通考》成丹,不知何許人。亡命綠林中,聚眾至七八千人,號下江兵。後從漢軍,更始立,以為水衡大將軍。入長安,封襄邑王。赤眉西入關,立劉盆子,更始遣丹與王匡等屯新豐以拒之。後為更始所殺。
  • 2.    《後漢書·劉玄傳》王莽末,南方饑饉,人庶羣入野澤,掘鳧茈而食之,更相侵奪。新市人王匡、 王鳳為平理諍訟,遂推為渠帥,眾數百人。於是諸亡命馬武、王常、成丹等往從 之;共攻離鄉聚,臧於綠林中,數月間至七八千人。
  • 3.    《後漢書·劉玄傳》地皇二年,荊州牧某發奔命 二萬人攻之,匡等相率迎擊於雲杜,大破牧軍,殺數千人,盡獲輜重,遂攻拔竟 陵。轉擊雲杜、安陸,多略婦女,還入綠林中,至有五萬餘口,州郡不能制。 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乃各分散引去。王常、成丹西入南郡,號下江兵; 王匡、王鳳、馬武及其支常朱鮪、張卬等北入南陽,號新市兵:皆自稱將軍。
  • 4.    《後漢書·王常傳》王莽遣嚴尤、陳茂擊破之。常與丹、卬收散卒入蔞谿, 劫略鍾、龍間,眾復振。引軍與刑州牧戰於上唐,大破之,遂北至宜秋。
  • 5.    《後漢書·王常傳》是時,漢兵與新市、平林眾俱敗於小長安,各欲解去。伯升聞下江軍在宜秋, 即與光武及李通俱造常壁,曰:“願見下江一賢將,議大事。”成丹、張卬共推 遣常。伯升見常,説以合從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弒,殘虐天下,百姓思 漢,故豪傑並起。今劉氏復興,即真主也。誠思出身為用,輔成大功。”伯升曰: “如事成,豈敢獨饗之哉!”遂與常深相結而去。常還,具為丹、卬言之。丹、 卬負其從,皆曰:“大丈夫既起,當各自為主,何故受人制乎?”常心獨歸漢, 乃稍曉説其將帥曰:“往者成、哀衰微無嗣,故王莽得承間篡位。既有天下,而 政令苛酷,積失百姓之心。民之謳吟思漢,非一日也,故使吾屬因此得起。夫民 所怨者,天所去也;民所思者,天所與也。舉大事,必當下順民心,上合天意, 功乃可成。若負強恃勇,觸情恣欲,雖得天下,必復失之。以秦、項之勢,尚至 夷覆,況今布衣相聚草澤?以此行之,滅亡之道也。今南陽諸劉舉宗起兵,觀其 來議事者,皆有深計大慮,王公之才,與之併合,必成大功,此天所以祐吾屬也。” 下江諸將雖屈強少識,然素敬常,乃皆謝曰:“無王將軍,吾屬幾陷於不義。願敬受教。”
  • 6.    《後漢書·王常傳》即引兵與漢軍及新市、平林合。於是諸部齊心同力,鋭氣益壯,遂俱 進,破殺甄阜、梁丘賜。
  • 7.    《後漢書·劉縯傳》會下江兵五千餘人至宜秋,乃往為説合從之勢,下江從之。語在 《王常傳》。伯升於是大饗軍士,設盟約。休卒三日,分為六部,潛師夜起,襲 取藍鄉,盡獲其輜重。明旦,漢軍自西南攻酎阜,下江兵自東南攻梁攻丘賜。至 食時,賜陳潰,阜軍望見散走,漢兵急追之,卻迫黃淳水,斬首溺死者二萬餘人, 遂斬阜、賜。
  • 8.    《後漢書·劉縯傳》自阜、賜死後,百姓日有降者,眾至十餘萬。諸將會議立劉氏以從人望,豪 傑鹹歸於伯升,而新市、平林將帥樂放縱,憚怕升威明而貪聖公懦弱,先共定策 立之,然後使騎召伯升,示其議。
  • 9.    《後漢書·王常傳》及諸將議立宗室,唯常與南陽士大夫同意欲立伯升,而朱鮪、張卬等不聽。
  • 10.    《後漢書·劉玄傳》眾雖多而無所統一,諸將遂共 議立更始為天子。二月辛巳,設壇場於淯水上沙中,陳兵大會。更始即帝位, 南面立,朝羣臣。
  • 11.    《後漢書·劉玄傳》李松與棘陽人趙萌説更始,宜悉王諸功臣。朱鮪爭之,以為高祖約,非劉氏 不王。更始乃先封宗室太常將軍劉祉為定陶王、劉賜為宛王、劉慶為燕王、劉歙 為元氏王、大將軍劉嘉為漢中王、劉信為汝陰王,後遂立王匡為比陽王、王鳳為 宜城王、朱鮪為膠東王、衞尉大將軍張卬為淮陽王、廷尉大將軍王常為鄧王,執 金吾大將軍廖湛為穰王、申屠建為平氏王、尚書胡殷為隨王、柱天大將軍李通為 西平王、五威中郎將李軼為舞陰王、水衡大將軍成丹為襄邑王、大司空陳牧為陰 平王、驃騎大將軍宋佻為潁陰王、尹尊為郾王。唯朱鮪辭曰:“臣非劉宗,不敢 幹典。”遂讓不受。乃徙鮪為左大司馬,劉賜為前大司馬,使與李軼、李通、王 常等鎮撫關東。以李松為丞相,趙萌為右大司馬,共秉內任。
  • 12.    《後漢書·鄧禹傳》及赤眉西入關,更始使定國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將軍劉均及諸將, 分據河東、弘農以拒之。赤眉眾大集,王匡等莫能當。
  • 13.    《後漢書·鄧禹傳》建武元年正月,禹自箕關將入河東,河東都尉守關不開,禹攻十日,破之, 獲輜重千餘乘。進圍安邑,數月未能下。更始大將軍樊參將數萬人,度大陽欲攻 禹,禹遣諸將逆擊於解南,大破之,斬參首。於是王匡、成丹、劉均等合軍十餘 萬,復共擊禹,禹軍不利,樊崇戰死。會日幕,戰罷,軍師韓歆及諸將見兵勢已 摧,皆勸禹夜去,禹不聽。明日癸亥,匡等以六甲窮日不出,禹因得更理兵勒眾。 明旦,匡悉軍出攻禹,禹令軍中無得妄動;既至營下,因傳發諸將鼓而並進,大 破廣。匡等皆棄軍亡走,禹率輕騎急追,獲劉均及河東太守楊寶、持節中郎將弭 繮,皆斬之,收得節六,印綬五百,兵器不可勝數,遂定河東。
  • 14.    時王匡、張卬守河東,為鄧禹所破,還奔長安。卬與諸將議曰:“赤眉近在 鄭、華陰間,旦暮且至。今獨有長安,見滅不久,不如勒兵掠城中以自富,轉攻 所在,東歸南陽,收宛王等兵。事若不集,復入湖池中為盜耳。”申屠建、廖湛 等皆以為然,共人説更始。更始怒不應,莫敢復言。及赤眉立劉盆子,更始使《後漢書·劉玄傳》王 匡、陳牧、成丹、趙萌屯新豐,李松軍掫,以拒之。
  • 15.    《後漢書·劉玄傳》張卬、廖湛、胡殷、申屠建等與御史大夫隗囂合謀,欲以立秋日貙膢時共 劫更始,俱成前計。侍中劉能卿知其謀,以告之。更始託病不出,召張卬等。卬 等皆入,將悉誅之,唯隗囂不至。更始狐疑,使卬等四人且待於外廬。卬與湛、 殷疑有變,遂突出,獨申屠建在,更始斬之。卬與湛、殷遂勒兵掠東西市。昏時, 燒門入,戰於宮中,更始大敗。明旦,將妻子車騎百餘,東奔越萌於新豐。 更始復疑王匡、陳牧、成丹與張卬等同謀,乃並召入。牧、丹先至,即斬之。 王匡懼,將兵入長安,與張卬等合。
  • 16.    齊心同力  .漢典[引用日期2014-08-27]
  • 17.    明季南略卷之七 南都甲乙紀(續)  .古籍網[引用日期2014-09-02]
  • 18.    後漢書  .孔子網[引用日期2014-08-27]
  • 19.    後漢書  .孔子網[引用日期2014-08-27]
  • 20.    後漢書  .孔子網[引用日期2014-08-27]
  • 21.    王匡王鳳.綠林起義  .當陽市檔案局[引用日期2014-08-2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