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應永外寇

鎖定
應永外寇是日本歷史中對1419年(己亥年,日本應永26年)李氏朝鮮進攻日本對馬島事件的稱呼。朝鮮則稱之為己亥東征(기해 동정),己亥徵倭役或者第三次對馬島征伐(제3차 대마도 정벌)。
名    稱
應永外寇
發生時間
1419年
地    點
日本對馬島
參戰方
日本室町幕府對馬國,李氏朝鮮
結    果
雙方講和,朝鮮撤軍
參戰方兵力
日本約3000人,朝鮮17,285人
傷亡情況
日本約233人,朝鮮2500餘人
主要指揮官
宗貞盛,李從茂

目錄

應永外寇背景

自高麗王朝末期開始,朝鮮沿岸地區經常受到來自日本的倭寇的襲擊。朝鮮多次要求室町幕府在九州的官員九州探題澀川滿賴鎮壓倭寇的活動,並以允許對馬島事實上的統治者宗貞茂(朝鮮史料稱“宗貞芽”)的商人和朝鮮貿易作為交換。
1418年,宗貞茂去世,其子宗貞盛(朝鮮史料稱“都都熊瓦”)繼位,但權力被當地的倭寇頭目早田左衞門大郎掌控。當時對馬島糧食歉收,為了解決生計問題,對馬島的倭寇在1419年(日本應永二十六年)搶掠中國明朝,在途經朝鮮時順帶襲擊了朝鮮八道的忠清道庇仁和黃海道海州一帶海岸。
這個消息傳到朝鮮宮廷之後羣臣震動,紛紛要求出兵攻打對馬島。當時的朝鮮世宗不傾向於出兵,已經遜位但仍在軍隊中有影響力的太上王李芳遠力主出征對馬。
陰曆4月,太上王下旨,命令以長川君李從茂將軍為三軍都體察使,領議政柳廷顯為三軍都節制使,禹博、李叔畝、黃象為中軍節制使,柳濕為左軍都節制使,樸礎、樸實為左軍節制使,李之實為右軍都節制使,金乙、李順蒙為右軍節制使,召集慶尚道全羅道忠清道三道的兵船227艘、士兵一萬七千名,進攻對馬島,以清剿倭寇。

應永外寇經過

己亥東征圖 己亥東征圖
1419年6月17日,李從茂率領一萬七千兵乘227艘戰船在巨濟島放炮出發,但遭遇逆風返回巨濟島。19日再次出發, [1]  次日在對馬島淺茅灣尾崎浦(即《朝鮮王朝實錄》所記載的“豆知浦”)登陸。李從茂先派之前捉獲的倭寇俘虜勸宗貞盛降。在被拒絕之後派出先遣隊出發,燒燬兩千餘户倭寇的房屋,找到並釋放了131名被倭寇俘虜的中國人。
李從茂共奪得129艘日本船,燒掉了109艘,留下了20艘備用,並燒了兩千所民房和地裏的莊稼。經過幾次小型的遭遇戰,殺死了倭寇104人,活捉21名,救出被俘虜的131名中國人,並把大軍駐紮在船越。朝鮮入侵一事傳入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持耳中,當時風傳明朝隨後也要入侵日本,這使義持非常緊張,命令九州島的守護大名派兵前往對馬島,支援宗氏。
1419年6月25日,太上王李芳遠派前都節制使權蔓、同知摠制李蕆為慶尚海道助戰節制使,同知摠制樸礎為全羅海道助戰節制使,工曹判書李之實為忠清海道助戰節制使,各率兵船,分泊要害之地。 [1]  朝鮮軍又燒燬70餘户房屋,焚燬船隻15艘,殺死倭寇9人,救出被俘虜的15名中國人和8名朝鮮人。
1419年6月26日,朝鮮軍隊在仁位郡(《實錄》作“尼老郡”)登陸,遭遇了埋伏。他們本來以為對方是倭寇,後來發現是正規日軍,損兵2500餘人,日軍戰死120餘人(《對馬島編年略》)。李從茂率中軍停留船上,沒有登陸;而左軍節制使樸實麾下的褊將樸弘信、朴茂陽、金該、金熹等戰死。右軍節制使李順蒙、兵馬使金孝誠力戰擊退日軍,救出樸實。此役被當地人稱作“糠嶽之戰”。此後朝鮮軍退往尾崎浦,戰局陷入膠着狀態。29日,宗貞盛害怕朝鮮軍隊久留對馬島,於是投降請求停戰,並聲稱七月時海面上將會出現風暴。 [1]  朝鮮軍隊於7月3日退回巨濟島。此時朝鮮軍才知道,早在一個月前,2000餘名來自對馬島的倭寇搭乘31艘戰船登陸進犯遼東地區。遼東總兵劉江親率明軍引誘伏擊,大敗倭寇。殺死倭寇千餘人,俘虜百餘人,史稱“望海堝之戰”。

應永外寇結果

1419年9月29日,宗氏向朝鮮投降,同時宗氏要控制和制止倭寇對朝鮮的襲擊。1443年雙方簽訂癸亥條約,朝鮮給予宗氏貿易壟斷。在此後的日朝貿易中,朝鮮輸出大米、漆器、大麻和儒家典籍,對馬則出口自產和來自日本的銅、錫、硫磺和草藥。
朝鮮軍隊在對馬島救出了很多被俘虜的中國人和朝鮮人,但朝鮮軍隊的傷亡也不少。如在《朝鮮王朝實錄》的世宗實錄中就提到了由於被救出的中國人看到了朝鮮軍隊弱點,因而左議政樸訔建議不要將這些中國人送還明朝。但太上王李芳遠贊同了崔雲等的意見,仍將這些中國人遣返回國。

應永外寇影響

此戰之後,朝鮮和對馬島恢復和平,雙方的長期貿易互利互惠。
參考資料
  • 1.    《朝鮮王朝實錄 世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