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應昌期

鎖定
應昌期(1917年10月23日—1997年8月27日),祖籍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台灣金融界、實業界著名人士,寧波市榮譽市民,應氏圍棋計點制創造人,被譽為“黑白世界的諾貝爾”。 [1] 
中文名
應昌期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7年10月23日 [1] 
逝世日期
1997年8月27日 [1] 
職    業
金融界、實業界著名人士
主要成就
應氏圍棋計點制創造人
“黑白世界的諾貝爾” [1] 
出生地
浙江寧波慈溪市

應昌期人物生平

應昌期簡介

“20世紀中國圍棋之父”。
在慈湖中學落成典禮儀式上與吳尊賢夫婦合影 在慈湖中學落成典禮儀式上與吳尊賢夫婦合影 [1]
1917年10月23日,應昌期出生於慈溪縣慈城鎮(今屬江北區)玉皇閣桂花廳內的一家書香門第。他自幼天資聰慧,思維敏捷,唸書過目成誦,成績優異。小學畢業後進入慈湖商校學習,後因家境貧寒,無力深造,乃赴上海統源銀行當學徒。工作餘暇,為補學歷之不足,奮力自修英文、數學、圖文、銀行會計等學科,並師從名書法家趙叔孺學習書法、金石,不數年間,學識大進。後適逢福建省銀行在上海招考三名高級職員,應昌期以“同等學歷”資格毅然報名,結果“連闖三關”,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從百餘名競爭對手中脱穎而出,被破格錄取,此事在上海銀行界一時傳為佳話。
應先生愛國愛鄉,熱心報效桑梓,先後捐資創建慈城昌期幼兒園,重建慈城中城小學和慈湖中學;捐資擴建慈城保黎醫院;捐資助建台北市寧波同鄉會館、市聯誼中心。投資創辦寧波現代建築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利華羊毛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為促進家鄉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盡心盡力。

應昌期投身創辦實業

應昌期在福建省銀行任職之時,正值抗日戰爭爆發,東南各省相繼淪陷,省行隨省府遷移,先後遷至廈門、贛州、衡陽、貴陽及重慶等地。應昌期也拖兒帶女奉命在沿途各地主持分行工作,先後到南平、永安、長汀、贛州、衡陽、重慶等地工作。時敵機大肆轟炸,交通險阻,艱苦備嚐。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應昌期又入台灣銀行供職。十七年中,他歷任台灣銀行總行營業、業務及國外各部經理等職,後又升至副總經理、代總經理。這期間,台灣銀行的董事長和總經理人選時有更換,惟有他一人砥柱中流,長期主持全行業務,獨當一面。他可以説是台灣銀行真正的當家人。任職期間,他運籌擘劃,建樹良多,還多有創新之舉,其才能和品格深受歷任董事長的賞識,台灣工商界亦對其翕然欽服。
1963年初,應昌期正式離開台灣銀行,投身實業。在朋友誠邀下,他出任國華海洋企業公司董事長。同時,開始籌建他真正獨立創辦的第一家企業———利華羊毛工業公司。之後數十年間,他先後又接辦了益華股份有限公司、國泰化工公司,創辦了國際票券公司,並將它們一一推上了股市。
應昌期近照 應昌期近照 [1]
應昌期運用其獨特的理財智慧和魄力,以快刀斬亂麻的果敢明確手段,先後幫助民營的中華毛紡廠、台灣毛絨廠、通髮油脂廠等多家瀕臨倒閉的企業改革體制、進行重組,走上新生和發展之路。原先月產量只有20噸左右的國泰化工在應昌期的經營下,月產量從60、100、200、600餘噸的數量級逐次攀升,到90年代中期,已達到月產量1500噸,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且產品質量也不斷提高,純度從原先的70%提高到90%以上,其品質已超過國際標準,成品半數以上銷售到國外。應昌期籌組國際票券公司並出任董事長,乃因“財政部”與“中國銀行”欽仰其在金融界之聲望及經濟管理方面之長才,“先認定人選而專行敦聘的”。作為台灣首創的第一家票券金融公司,國際票券公司在其成功運行的10年裏,不僅公司本身賺了錢,不斷髮展壯大,而且對穩定台灣金融秩序,推動台灣經濟發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台灣商界站穩腳跟的同時,應昌期還積極向海外拓展業務。創辦了利華澳大利亞公司,它是當時澳大利亞第一家中國人開的公司,頗受澳大利亞政府及羊毛供應商的重視;後又收購了一家澳大利亞的老公司,取名為“吉期”,專門從事對外採購。利華澳大利亞公司和吉期公司很快成了唱響台灣對外貿易的主角。現在看來,利華澳大利亞公司是當時台灣貿易發展過程中主要的大公司之一,也是台商早期介入澳大利亞貿易的主要橋樑。1983年,INKO公司(印科公司)在美國舊金山市以南的硅谷成立,公司主要由應昌期的兒子應明皓打理,生產一種名為“PELLICLE”的高科技產品,因技術含量高,收益不錯,公司員工發展到170餘名,客户遍佈全球。此外,應昌期還在美國註冊了兩家房地產投資公司,且都有不錯的業績。
應昌期“年近半百學吹打”,緊緊抓住每一個轉瞬即逝的機會,在台灣經濟迅速發展而世事又變幻莫測的30年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下這一份成就。1991年,由於年事已高,應昌期主動辭去了公司董事長之職,希望董事會另推年輕而有能力的董事來擔此重任。雖經董事們一再挽留,應昌期還是堅辭不受,所以就聘他擔任名譽董事長。他又以同樣的理由辭去了國泰化工和利華羊毛兩大公司的董事長。從此,應昌期辦公室的門牌上只寫着“創辦人辦公室”6個大字。

應昌期倡導應氏圍棋

應昌期先生一生在自己的事業上有着不小成就,但是令他為天下所知的卻是他與圍棋結下的不解之緣。從幼年起,應昌期就對圍棋有着濃厚的興趣。6歲就學會了圍棋,12歲報名參加慈溪縣圍棋比賽,獲冠軍;在上海統源銀行當練習生時,雖收入微薄,但仍不忘圍棋,悉心鑽研;同時還投書上海《新聞報》,建議舉辦新聞棋賽和開設圍棋專欄,《新聞報》主筆閲信後擊節讚賞,還真的開出了圍棋專欄,成為美談。即使在八年抗戰時期,生活顛沛流離,艱辛備嘗,他也隨身攜帶着圍棋。1946年到台灣,生活安定後,即在家設置棋室,號稱“五窗填滿齋”,廣邀親朋好友會棋,切磋棋藝。
應昌期與吳清源 應昌期與吳清源
早歲旅居上海,應昌期目擊了日本棋館制度良好,棋具、書籍完備,而國內則棋風式微,無人過問。中日圍棋消長的情勢,使他感慨萬千,因而萌生了振興中華棋藝、改革圍棋的志向。1952年,中華圍棋會在台北光復,應昌期任總幹事,後又任副會長、會長等職,出錢出力,致力於普及圍棋事業數十年,對圍棋的發展貢獻良多。他建立了職業圍棋制度,舉辦了多項新聞棋戰,藉助媒體力量大大推動了圍棋事業;20年潛心研究發明了“計點制”新圍棋規則,以完整公平的規則來廢除日本棋規中不合理的判例,達到了“絕無判例”、“幾無和棋”之目標,號稱“迄今為止最合理、完備,符合時代需求的圍棋規則”;成立了“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共捐出所屬企業股票面值新台幣一億元作為該會推廣、振興圍棋之基金,如今這1億元的捐資已增值至8億元新台幣;捐資1.3億元創辦“應昌期圍棋學校”,培養青少年棋士、造就更多圍棋師資;舉辦“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世界青少年圍棋賽”等多項國際大賽,大力推廣圍棋,致力於“讓圍棋走向世界”。
1996年10月23日,在應昌期80壽辰之時,由他捐資1.6億元創建的上海“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正式成立,應昌期圍棋學校開工典禮也同時在上海舉行,應昌期老先生以帶病之身親赴上海,並在開工典禮上熱情致詞,真可謂“大病初癒,美夢成真”。
當然,在應昌期所做的這一切中,最值得稱道的,還數他所發起舉行的被大眾媒體道為“迄今為止,全世界影響最大、獎金最高、最具國際性”的“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在應昌期生前,這一項世界職業圍棋賽事一共舉辦了三屆,冠軍獎金高達40萬美元)。1988年8月,第一屆“應氏杯”圍棋賽在北京開幕。比賽開幕前後,引起全球轟動,全世界媒體紛紛予以關注,稱它是圍棋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而應昌期本人則被譽稱為“中國一人”、“黑白世界的諾貝爾”。應昌期先生一生熱心提倡圍棋,四十年如一日,從未稍懈。在病中甚至臨終前仍不忘他的圍棋大賽,他可以説是當之無愧的“圍棋界大功臣”。

應昌期捐資造福桑梓

1988年9月3日,第一屆“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在北京的初賽剛一結束,應昌期便迫不及待地趕回闊別了43年的故鄉———慈城。儘管不喜張揚的應昌期以私人旅遊的性質回鄉探親,但事先得到消息的家鄉人還是給了他應有的禮遇:當地政府將他的出生地———玉皇閣桂花廳老宅作了修繕;當時的市、區領導都主動登門拜訪,歡迎老先生第一次回鄉。
應昌期在參觀完母校中城小學之後,主動提出:“像中城小學這樣的老房子,修是修不好的,只能拆掉重建”。而且説到做到,回台北後即派其四弟應昌世來寧波考察,具體落實捐資重建事宜。
三年後的1991年8月10日,由應昌期先生捐資140萬美元重建的中城小學正式落成。為了藉此機會“教育”他分佈在世界各地的親友和子女,他又自己作東,邀請了由74位海外來賓組成的參觀團來寧波出席落成典禮。
正是在這一盛大的慶典上,應昌期又愉快地接受當地政府和友人的建議,索性在家鄉搞一個“一條龍”的教育樣板工程……
1994年8月15日,由應昌期捐資450萬元建造的“倡棋幼兒園”落成。“倡棋”意為倡導圍棋,建校以弘揚中華國粹、推廣圍棋教育為宗旨,這也體現了應昌期先生一生追求的崇高理想。
1994年8月27日,由應昌期捐資1300萬元重建的慈湖中學工程全面竣工。與此同時,他還捐資助建了台北市寧波同鄉會館、寧波市聯誼中心,並向寧波市慈善總會捐款。即便是在他身患絕症之時,應昌期先生仍念念不忘地要為家鄉出資興辦一所工商大學。
此外,他還積極在寧波投資興辦實業,如投資3000萬美元興建的現代建築材料有限公司項目,於1992年10月動工(地處寧波三官堂),1993年8月投產,到1997年8月已引進世界一流的5條生產線,投資總額達4000萬美元。投資5000萬美元的利華(寧波)羊毛工業有限公司項目,原本是考慮建在上海浦東的,由於寧波的積極爭取,為了振興家鄉經濟,應昌期最終還是選擇了寧波。它於1992年8月簽約,10月動工(位於寧波小港衙前),至1993年3月投產,真正創造了一個“寧波速度”。1996年8月,病中的應昌期又決定上利華二期項目,投資2500萬美元。擴建工程自1996年底動工,至1999年初投產。現在的利華(寧波)羊毛工業有限公司的規模和產量已遙遙領先於原居亞洲第二的日本,而若將利華台北和利華寧波兩家公司合起來算,則可排名世界第三。
之後,應昌期先生萌生了重建慈城保黎醫院的意向,於是他又捐資150萬美元建造一個花園式別具風格的保黎醫院,以發揚該院以往高尚醫德及優良院風。1997年7月17日,慈城保黎醫院捐資儀式在慈城舉行。但是遺憾的是老先生沒有趕上新寧波保黎醫院的落成典禮,因病於1997年8月27日逝世,享年81歲。

應昌期人物事略

先生應昌期,浙江慈溪市人,慈溪屬舊寧波府,應氏則為該邑大族,先世系漢代河南汝南郡名門,西晉末造避五胡之亂播遷江左,分支及於浙江沿海一帶,子孫繁衍,人才輩出,以德望、事功、文章著稱於世史者不絕書。
先生先世業儒,父星耀公為恂恂儒者,治國學有成,時科舉取士之制已廢,乃入當時寧波最高學府高等師範學校深造,畢業後不求仕進,入慈溪中城小學充任教職,旋升為校長,終其身以培植桑梓人才為職志。
先生出生於民國六年十月二十三日,星耀公有子七人,先生居長,幼而岐疑,讀書過目成誦,於中城小學畢業後進慈湖商校,以家境清寒,無力深造,乃赴上海入統源銀行為行員充當練習生,月入微薄,勉能餬口。工作餘暇,為補學歷之不足,奮力自修英、算、國文及會計等科,並從上海名書法家趟權孺先生學習書法金石,以天資敏捷,不數年間,學識大進。時福建省銀行在上海登報招考職員,規定投考資格為大學畢業或同等學力,先生毅然報考,主事者以資格不合,拒絕受理,先生抗言報考資格訂明同等學力,而非同等學歷,何以不能應考,主事者為之語塞,遂準其與試,竟為成績優異,名列前茅,上海銀行界一時傳為佳話,可知先生若修數年所得已超越大學畢業之學力,為日後治事立業奠定基礎。
先生任職福建省銀行時,適值故總統嚴公靜波正主持福建省茶葉公司,經常向省行融資,因而與先生相識,嚴公旋又調長省行,識先生才能,疊予擢遷職務,視之如左右手。嗣值抗日戰爭發生,東南各省相繼淪陷,省行隨省府播遷,歷經廈門、贛州、衡陽、貴陽及重慶等處,時敵機正大肆轟炸,交通險阻,艱苦備嚐,先生始終隨侍嚴公左右,由是兩人投契益深。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日政府宣佈投降,抗日軍事結束,政府忙於復員及接收淪陷區工作。先生以離家日久,思鄉情切,乃告假回籍省親,詛意回鄉未久,接政府有關方面來電,徵調先生赴東北接收瀋陽銀行,先生正準備赴任之際,又奉嚴公自上海來電勸阻其行,並囑赴台工作,先生遂欣然應命來台,入台灣銀行供職。以上經過乃先生一生成敗禍福之關鍵,設非嚴公及時勸阻,則以一切盡成烏有,冥冥中若有天意存焉。
先生供職台銀達十八年之久,維時中、中、交、農各行均未復業,台銀代理國庫兼代發行,併為國內惟一外匯操作銀行,業務既繁,責任綦重,不容有所差失。先生歷任總行營業、業務及國外各部經理,並升至副總經理代總經理,凡所措施,均能切合國家經濟發展及工商業之實際需要。而歷任長宮如嚴靜波、徐柏園尹仲容、張茲問諸先生亦均信賴有加,並充分授權,遂能得心應手,揮灑裕如,工商界亦翕然信服。綜計先生為台銀所規劃建立之各項制度,以後各公私行庫多予仿效,視為典範。當時台灣大學為配合金融業需要,特增設銀行實務課程,禮聘先生主講,以聽課學生踴躍,曾多次更換教室,先生以小學畢業資格而能執教於最高學府,可謂奇人奇事。
1960年代初期,全國上下正傾全力於經濟建設,工商界人士有慕先生才能及操守之清廉,邀請合作主持創業,先生審時度勢,以為經濟建設首在發展生產事業,金融業則為輔佐工具,現己身年事已高,不趁此時創業,日後將為老大之嘆,乃決意辭卸台銀職務,投入民間企業行列,十數年間先 後所創事業計有:華夏塑膠公司、利華羊毛公司、國泰化工公司、益華食品公司、國華海洋企業公司、國際票券公司及美國印科電子公司等,其中利華、國泰、益華及國際票券均以股票上市,以業績輝煌,遂為投資者爭取之對象。又自政府開放對大陸投資後,先生為繁榮桑梓,增加鄉人就業機會,特在寧波地區設立現代建築材料公司及利華羊毛公司。又為紀念其先父星耀公一生從事鄉里教育之事績,特捐資擴充慈城鎮中城小學基地,新建全校房舍,增添新式教育設備,並全面擴建慈湖中學及興建倡棋幼稚園,使成為一貫完備之中初級學校。
先生創立事業之外,復與圍棋結不解之緣,視為其個人生命之最重要部分。按圍棋起源幹我國,而發煌於日本,其傳入日本時期有不同傳説,但據古籍記載,則以唐代為可信。圍棋傳入日本後,深獲其統治階層之愛好提倡,遂能立定基礎。後因在組織、制度、規章及棋具各面,均統一規劃,有條不紊,遂能迅速發展,成為知識分子之最愛好。及至現代新聞媒體出現,爭相設置新聞棋賽,提供高額獎金,刺激圍棋人口增加,棋士因生活獲有保障,遂專心鑽研棋藝,棋力因而不斷提升,據中日戰前兩國棋士交手記錄,我國名手較日本高段棋力至少相差兩子,無形中導致日本民族自大與輕華侮華心理。又戰前吳清源與戰後林海峯兩先生均曾橫掃日本棋壇,但日人認為系由該國培育而成,不足以代表中國棋力。此種不平現象,直至大陸高段棋士產生,於中日擂台賽中,一再挫敗日本高段棋士,國人遂得揚眉吐氣,盡掃多年來之積鬱,誠屬快事。而先生一生致力振興圍棋運動,斥巨資在上海設立圍棋學校,所追求者實不外乎此也。
先生於六歲學棋,十二歲參加慈溪全縣圍棋比賽獲得冠軍,由是對圍棋發生濃厚興趣。及長,目擊中日圍棋消長情勢,乃怒焉心傷,慨然有振興中華棋藝之志,並引為己任,惟以困於生計,無從著力。來台後境遇漸寬,乃一本初衷,致力恢復中國圍棋組織,建立職業棋士品位制度,,推廣新聞圍棋比賽,以及改良棋具等等,其尤著者,一為計點制圍棋規則之發明,用以推翻日本棋院所執著施行之比目法規則,掃除多年來若干未決案。另一則為成立應昌期圍棋教育基金會,時在一九八三年八月,先生共捐出所屬企業股票面額新台幣一億元,作為該會振興圍棋之基金,當時前總統嚴公靜波蒞會致詞,譽先生此舉為“中國一人”。該會主要宗旨為加強國際圍棋交流,進而帶動全國圍棋風氣。成立以來,不斷籌辦國內外棋賽,其中規模最大獎金最高者為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每四年舉辦一次,迄今已歷三屆,為全世界棋士一致爭取之目標。又該會為推行應氏計點制規則,培育中華圍棋人才,特出資在上海設立圍棋學校,已於一九九六年十月動工,預計一九九九年底可以完成。總計先生資助圍棋事業之資金雖為數甚鉅,但均坦然視之,毫無吝惜之色。先生好友袁忠渭先生曾謂:“應昌期的事業是圍棋,其他只能算是職業”,誠屬觀察入微之論。
先生稟賦卓越,敏鋭過人,故常能有所發明。其在台銀任職時,為簡省收發電報譯碼之繁,特發明羅馬拼音,直接以電報傳話,政商各界稱便,先總統蔣公特予召見嘉獎。又為實施計點制圍棋規則,雙方對局時所持黑白棋子須各為一百八十顆,先生特發明應氏量鬥,只須將棋子裝滿棋鬥,必為一百八十顆,絕無增減可能。此外併發明旋轉式棋桌,使用甚便,構思之巧,雖當代名匠,亦無以過之。
先生性情剛毅,遇事但問是非,不計譭譽。雖雅好交遊但去取甚嚴,率直守正之士鹹樂與論交,阿諛取巧之輩則望之生畏,以是尊酒不空,而座無俗客。或問“先生書法宗趟體,柔媚動人,何以性情如此倔強,令人生畏”,先生笑答:“書法乃老師傳授,性情則與生俱來,如為取悦於人而改為柔媚,倒不如放書法”。一時傳為美談。

應昌期家庭成員

先生德配唐平塵夫人系出上海閔行望族,曾任中城小學體育教員,與先生相識甚久,以兩情愉悦,於民國二十七年在福州結為夫婦。夫人稟性賢淑,知書識禮,平易近人,自與先生結婚後,內則操持家政,撫育子女,使先生無後顧之尤。外則應對賓客,佐先生創立事業。憂於先生生活起居照顧周至,六十年來有如一日,鶼鰈情深,令人欽羨。
先生育有一子二女,子明皓,美國路易斯安那大學電機系碩士,為人恭儉莊敬,處事明敏,能師先生之所長而補其所短,必能守先生之業而光大之。長女法諾,美國賓州大學營養系畢業,婿丘蘇新君,賓州大學機械系博士,現均在美就業。次女柔爾,與婿金尚君均為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數學系碩士,現均回國主持事業。第三代有孫男六人,孫女二人,第四代有曾孫一人,曾孫女二人,姿質均優,一門競秀,蘭桂齊芳,乃先生盛德之報。

應昌期晚年情況

先生體質素健,平時雖任繁劇,亦無倦容。八十三年突患大腸癌,經兩次赴醫院割治,已恢復健康,照常治事。至八十五年七月忽有復發現象,經施以化學及放射治療未能奏效,乃回寧波原籍改由中醫診治,頗具效果。八十五年十月並親赴上海蔘加所捐助之圍棋學校奠基禮,並即席致詞,自謂“大病初癒,美夢成真”,在場親友均表示慶賀。旋即回台居住,本年八月四日發現尿血現象,經台大醫院檢查,發現癌細胞已擴散,侵及內臟各部,挽救無效,於本年八月二十七日中午十二點五十分逝世,臨終儀態安詳,並無痛楚,一如佛氏之返本歸真,蓋有意根使然也。
孔子有言:“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以先生所創事業,莫不規劃宏遠,根基深固,後之來者,食其利必歆其德,歆其德必稱其名,斯則先生可以不朽矣。緩述崖略,俾治史者有所採擇焉。
應昌期先生治喪委員會敬述
本文系遵先父遺言請趟諒公*伯父執筆,趟伯父現年八十有七矣,子明皓謹記。
*注:趙諒公,曾任台灣紡織拓展會董事長。

應昌期人物評價

有人説:“港台愛國同胞捐資興學的人有很多,但是出了巨資又親自規劃,嘔心瀝血的人很少見”,這句話道出了應先生崇高的務實精神,對家鄉、對民族深切的赤子情懷。首次回大陸探親,會見闊別多年的鄉親,説到“兩岸三通”的話題,他樂呵呵地許了個願:“一旦三通實現,我請你們去台灣,從台灣寄機票過來,你們可以去台灣旅遊和探親……”。應先生是多麼的高興和自信:“……形勢發展,民心所向,誰也擋不住‘兩岸三通’。雖然這心願尚未實現,但這一天一定會到來!因為應先生心底有一顆‘希望之星’。”
主要參考文獻:李建樹主編《應昌期傳》理藝出版社(1999),“編輯室”:《深切悼念應昌期先生》台灣《圍棋月刊》(1997年12月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