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憲友會

鎖定
清末立憲政黨。宣統三年四月中至五月初(1911年5月中至6月初),十四省諮議局代表在京舉行直省諮議局聯合會第二屆會議,決議組織政黨,定名為憲友會。五月初十日(6月6日),在湖廣會館舉行成立會,設總部於北京,各省設支部。舉雷奮徐佛蘇孫洪伊為常務幹事。其成員多為立憲派中知名人物。制定了“尊重君主立憲政體”等六項政綱,為日後奪取國會議席,參預政權作準備。民國建立後,該會分裂為共和統一黨及共和建設討論會。後又聯合組成民主黨 [2] 
中文名
憲友會
外文名
Xian friend will be
背    景
封建清王朝為了維護專制統治
內    容
清朝末年清政府承認
政治顧問
梁啓超
書    記
李文熙
主    席
謝遠涵(臨時)
意識形態
君主立憲制

目錄

憲友會歷史沿革

憲友會是清末資產階級立憲派建立的政黨。1911年5月中旬至6月初,直省諮議局聯合會議期間,討論了抵制皇族內閣和組織政黨事宜。公推黃為基、雷奮、張國溶、徐佛蘇草擬章程和政綱,通過定名為憲友會。5月30日,在北京松筠庵召開發起組織會議。6月4日,在湖廣會館召開成立大會。選雷奮、徐佛蘇、孫洪伊三人為常務幹事,籍忠寅、李文熙、謝遠涵為候補常務幹事,還設有文書員2人,會計員2人,庶務員2人,調查員8人,決定總部設於北京,各省設立支部,推定了各省負責人。該會《章程》25條,其基本綱領是“以發展民權、完成憲政為目的”。該會是以諮議局為基礎的全國性立憲政黨。大多數立憲派知名人士和骨幹人物都參加該會,也有不少革命派加入,屬立憲政黨中的激進派。隨後,各省憲友會支部陸續成立,以湖北、湖南、四川、江蘇、福建、江西、直隸、山西等省聲勢最盛。武昌起義爆發後,憲友會內部瓦解。 [1] 
參考資料
  • 1.    李松林主編:《中國國民黨史大辭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25頁。
  • 2.    張作耀,蔣福亞,邱遠猷等主編:《中國歷史辭典》第三冊,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第10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