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慄頭鳽

鎖定
慄頭鳽(學名:Gorsachius goisagi):體長約49釐米,是一種體型矮扁的褐色鷺鳥。似黑冠鳽但區別在嘴及頭頂冠形小,頸背灰褐色至栗色而非黑色,翼尖非白色。翼上具特徵性黑白色肩斑;上體深褐而具較淺的蠹斑;下體皮黃,有由深褐色縱紋形成的中線。飛行時灰色的飛羽與褐色覆羽成對比。喜林區,早晚在多草地區取食。於繁殖期及遷徙時發出深沉而帶回音的似鴞類呼呼叫聲。進食時發出呱呱聲。繁殖於日本;越冬至菲律賓及蘇拉威西島
中文名
慄頭鳽
拉丁學名
Gorsachius goisagi
別    名
慄頭夜鳽
慄頭虎斑鳽
麻鷺
外文名
Japanese Night-heron
Japanese Night Heron
國際瀕危等級
瀕危(EN) [1] 
中國動物保護等級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5]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鵜形目
鷺科
夜鳽屬
慄頭鳽
亞    種
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1835

慄頭鳽形態特徵

慄頭鳽
慄頭鳽(12張)
慄頭鳽頭頂、冠羽和後頸暗栗色,頸側、肩和背慄紅色,具細而不明顯的褐色蟲蠹狀班;腰和尾上覆羽深慄褐色,尾羽也為深慄榴色而綴有石板色或暗榴色端斑。大翅覆羽鮮栗色,飛羽黑色,具栗色瑞斑。頦、喉和前頸白色,有一條由黑色斑紋組成的黑線從頦部開始沿喉和前頸中線而下到腹中部。胸部中央延長的羽毛栗色而雜有黑色,其餘下體羽毛皮黃白色,具有黑褐色條紋和斑點。幼鳥羽色相似於成鳥,但頭頂黑褐色,頭的兩側和頸其黑色斑點。翅覆羽較淡。 [2] 
虹膜黃色,眼先裸露皮膚黃綠色,嘴黑色,下嘴和口角黃色,脛裸出部、跗蹠和趾綠黑色。
大小量度:體長430-490毫米;嘴峯38-40毫米,翅267-288毫米;尾83-105毫米,跗蹠63-66毫米。 [2] 

慄頭鳽棲息環境

棲息於沿海附近濃密森林或林緣地帶之溪流中,也見於低山森林中的沼澤、河谷或溪流。 [2] 

慄頭鳽生活習性

慄頭鳽是遷徙性鳥類,繁殖在日本,除部分留在繁殖地南部越冬外,多數都遷往中國台灣和菲律賓等地越冬。遷徙時部分經過我國上海、香港、福建等地,遷徙時間春季在4-5月,秋季在9-10月。 [2] 
性隱秘,是一種夜行性鳥類,性膽小而機警,常單獨或成對在夜間活動和覓食,白天也常活動和覓食,在密林中活動於隱蔽的陰暗地方。當夜幕降臨時它們就離開隱居的森林飛往遠處的覓食地,多在蘆葦叢中通過,或在蘆葦上行走。通常很少飛行.飛行時兩翅鼓動緩慢,頸縮成S形,腳朝後面伸直,突出於尾外。休息時常縮頸佇立不動,夜受驚時一跳而起,飛行低,振翼緩慢有力。受驚擾時常向上伸直長頸觀望凝視,行走時也常縮着頸。 [2] 
主要以小型魚類、甲殼類、黃鱔、蛙、小螃蟹、水蜘蛛、昆蟲、環節動物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有時也吃少量植物性物質。主要在夜間活動覓食;有時白天也在密林中陰暗的地方覓食。 [2] 

慄頭鳽分佈範圍

繁殖於日本本州、九州伊豆羣島。越冬於中國台灣、琉球羣島、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西里伯斯等地。遷徙時經過中國上海、香港和福建等地。 [3] 
慄頭鳽 慄頭鳽

慄頭鳽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7月。營巢于山地密林中,巢多築於樹冠枝叉上。巢的結構較為簡單,主要由樹枝築成,內墊有苔蘚。巢的形狀為皿形。每窩產卵4-5枚,偶爾有多至6枚和少至3枚的。卵為白色,光滑無斑,大小為17×37毫米。 [2] 

慄頭鳽保護現狀

慄頭鳽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瀕危(EN)。 [1]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5] 

慄頭鳽種羣現狀

慄頭鳽是一種分佈區域狹窄、數量稀少的瀕危鳥類,在中國僅見於上海、福建、香港和台灣,是稀有冬候鳥旅鳥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