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愠,漢語二級字 [4]  讀作愠(yùn),部首為忄,總筆畫數為12筆,本義指含怒,生氣 [3] 
中文名
拼    音
yùn
部    首
五    筆
njlg
筆順編號
442251125221
筆畫數
12
結    構
左右結構
造字法
形聲
詞    性
名詞
筆畫讀寫
捺捺豎豎折橫橫豎折豎豎橫
注    音
ㄩㄣˋ

目錄

音義

yùn
〈動〉
形聲。從心,從昷(wēn),昷亦聲。“昷”意為“熱”、“暖”。“心”與“昷”聯合起來表示“心裏燥熱”。本義:心燥。不冷靜。引申義:含怒,生氣。
同本義 [irritated;angry]
五筆:njlg
筆畫:捺捺豎豎折橫橫豎折豎豎橫 [1-2] 

文獻

愠,怒也。——《説文
愠,恨。——《蒼頡篇》
舞斯愠。——《禮記·檀弓》。注;“猶怒也。”
愠而不出。——《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憂心悄悄,愠於羣小。——《詩·邶風·柏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
壯於頄,有兇,君子夬夬獨行,獨行遇雨若濡,有愠,無咎。——《易經·夬卦》

組詞

愠怍(愠怒);愠恚(怨恨惱怒)
羞,害羞 [shy]
引得些鴛鴦兒交頸和鳴,忽的見了,愠的面赤,兜的心疼。——元·關漢卿金線池
愠惱
yùn nǎo
[irritated] 心中不快而生氣。
愠怒
yùn nù
[be inwardly angry] 惱怒
愠怒的神色。
愠容
yùn róng
[look of resentment] 憤怒的神色
愠色
yùn sè
[look of resentment] 怨怒的神色
面露愠色

古籍解釋

唐韻》《正韻》於問切《集韻》《韻會》紆問切,𠀤音薀。《説文》怒也。本作愠。《廣韻》恚也。《倉頡篇》恨也。《詩·邶風》愠於羣小
集韻》委隕切《韻會》委粉切,𠀤音惲。心所薀積也。
或作藴。《詩·檜風》我心藴結兮。
《集韻》鄔本切《韻會》烏本切,𠀤音穩。愠愉,煩憒也。 亦作菀。《詩·小雅》我心菀結。《注》徐音於阮反。
《集韻》紆勿切,音鬱。心所鬱積也。或作惌,省作宛。《史記·倉公傳》宛篤不發。
葉於雲切,音煴。《虞舜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昷心為愠,含怒意。或解含悶,非。
(愠)《正韻》愠本字。◎按《説文》從心𥁕聲。《正字通》從昷,以從𥁕為譌,非。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