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恩斯特·榮格爾

鎖定
恩斯特·榮格爾(Ernst Jünger,1895-1998),德國作家和思想家。曾參加兩次世界大戰,是狂熱的軍國主義者。其早期作品大多美化戰爭、支持民族主義。後又轉而反對希特勒和軍國主義。主要作品有《鋼鐵風暴》(1920)、《在大理石的懸崖上》(1939)、《赫里奧波里斯》(1949)等。後期作品有《玻璃蜜蜂》(1957)。他是法西斯統治時期有影響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對20世紀的德國文學產生過巨大影響,在西方各國,尤其是在法國甚為流行。就其作品的思想性而言,有不少學者認為他是繼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之後德國最偉大的思想家。 [1] 
中文名
恩斯特·榮格爾
外文名
Ernst Jünger
國    籍
德國
出生地
德國海德堡
出生日期
1895年3月29日
逝世日期
1998年2月17日
職    業
作家,思想家

恩斯特·榮格爾人物生平

1895年3月29日生於德國海德堡一化學家兼藥房主家庭。18歲時揹着父母離家出走,前往馬賽參加遠征非洲的外籍軍團,後被外交部召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放棄在大學的學位,自願加入德軍。在接受短期軍官訓練後成為一名陸軍少尉。參加過索姆河凡爾登等西線戰役。曾在戰鬥中14次負傷,其中8次負重傷,並先後獲得過“一級鐵十字勳章”、“霍亨索倫騎士十字勳章”,1918年更帶着7處創傷接受了德皇威廉二世親自授予的最高榮譽“藍馬克斯勳章”,成為德軍中獲此榮譽的最年輕軍官(也是獲得這個勳章的去世最晚的一個人)。
一戰結束後,榮格爾留在魏瑪防衞軍任教官,曾編寫過一部新的步兵教範。1923年退出現役,先後在萊比錫大學慕尼黑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等地大學裏學習哲學和動物學。1926年後主編過幾份有民族主義傾向的報刊,並專事文學創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重返軍隊,在德軍駐巴黎的司令部供職,上尉軍銜。此間與法國許多思想家和學者有交往,其中包括著名畫家畢加索。1944年7月20日暗殺希特勒事件發生後,儘管容格爾並沒有參與這個計劃,但由於他與參與者的私人關係而被開除了軍隊。戰後又因拒絕回答盟軍的130條問題,曾一段時間被剝奪出版自由。
歐內斯特·容格爾 歐內斯特·容格爾
1949年,他搬到了博登湖,並創辦了自己的出版社,出版了一部描寫個人與權力的烏托邦式的小説《對一個城市的回顧》。1957年又發表描寫自然與技術關係的《玻璃蜜蜂》。從此他的作品的焦點轉到了其它方面,大部分是旅遊報道。1959—1971年主編雜誌《安泰》,曾獲得過多個文學獎,並獲得過“大藍色和平勳章”。
1998年2月17日,他在威爾芬根去世,享年102歲。在他逝世前的一個月,巴伐利亞和法國的電影製片商已決定,把容格爾的戰爭題材的作品搬上銀幕。

恩斯特·榮格爾個人作品

恩斯特·榮格爾 恩斯特·榮格爾
日記是榮格爾的創作主要形式之一,其作品《鋼鐵風暴》就是由他在一戰期間所寫的日記整理而成,1971年再版時被更名為《戰爭日記》。該作品記敍了他在一戰中的經歷。1948年的《和平》、1949年的《光輝》和1958年的《佔領的年月》也是大部分由日記整理而成的三部曲,它們分別記在了20世紀德國和歐洲處於戰亂和經濟動盪時期的各種經歷。其作品中帶有強烈地英雄主義和右傾保守色彩,也頗具歷史和文獻價值。
榮格爾的其他著作還有短篇小説《火與血》;雜文《冒險的心》、《戰爭與戰士》、《勞作者》和《總動員》;長篇小説《赫里奧波里斯》、《機警的獵手》、《粗紗》和《邂逅》等。他的作品大多描寫用現代技術和物資進行的戰爭,將戰爭死亡看作是在信仰中被合法化的苦難,認為“死了的人通過死亡從不完美的現實走向世界完美的現實,從目前這種形態的德意志走向永恆的德意志。”有美化戰爭和鼓吹殺戮之嫌。在德國,他被認為是一個戰時的審美主義者,甚至也有人把他看作是納粹分子。儘管他本人並不同意評論界的看法,但他的創作明顯地具有反民主和反共產主義的傾向,與人民羣眾始終保持着很大差距。
榮格爾被認為是20世紀德國最保守的和最有爭議的作家之一。戰後,他曾宣稱資產階級-資本主義的時代已終結,新的德國社會主義正到來。並希望從國家社會主義的革命中出現一個建立在民族基礎之上的德意志生活的精神復興。像許多德國知識分子一樣,在面對共產主義的威脅時,他又希望各種對抗的社會力量能夠協調,並使西方文化價值得以保存。
從文學角度來看,榮格爾有着敏鋭而獨特的藝術感覺,他的作品語言精練、文筆優美,表現了他卓越的修辭才能。在他二戰期間的部分作品中,也或多或少地流露了他對法西斯統治的一些不安,如在1939年的寓意小説《在大理石危巖上》裏,他就影射了希特勒,並希望有人能夠推翻元首,拯救德國。
參考資料
  • 1.    堵軍主編,世界百位作家談寫作,延邊人民出版社,2004.12,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