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恥(拼音:chǐ)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據已有古文字材料,此字最古形體為戰國文字,也見於戰國前的著作《詩經》。“恥”原作“恥”,從心耳聲,耳兼表義。至漢代“恥”裏的心變為止。“恥”本義指聲譽上受到的損害,即恥辱,用作動詞指羞辱、侮辱,引申為感到羞愧。 [14] 
(*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中文名
拼    音
chǐ
部    首
耳、止
五    筆
BHG [1] 
倉    頡
SJYLM [1] 
鄭    碼
CEII [1] 
筆    順
橫、豎、豎、橫、橫、提、豎、橫、豎、橫
字    級
一級(編號:1816) [2] 
平水韻
上聲·四紙 [3] 
總筆畫
6+4/4+6(部首+部首外)
注音字母
ㄔˇ
統一碼
U+803B [1] 
筆順編號
1221112121
四角碼
1141₀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異體字
*恥、𦔺、𦕖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5]
“恥”最初寫作“恥”。圖A是戰國時期的郭店楚簡上的文字,圖1是小篆,字形稍有差異,結構基本相同。漢隸或作上下結構(圖2),上為“耳”,下為“心”。“恥”由“”和“”兩部分組成。左部“耳”表示聽;右部“心”表示與心理活動相關,“恥辱”是一種情感,故以“心”為形符。所以,“恥”字本義有聽到批評後內心感到羞愧之意。“恥(恥)”字中的“耳”兼有表音作用,恥(恥)、耳上古音都在之部,中古音恥(恥)為日母上聲止韻,耳為徹母上聲止韻,兩字讀音接近。 [14-15] 
“恥”後來又寫作“恥”,左部的“心”被替換為“止”。“心”小篆作“圖B”,“止”小篆作“圖C”,“心”與“止”的區別僅在於左側有無一“點”;另外,“止”與“恥”的讀音也很接近。這樣從“心”的字和從“止”的字就很容易混淆。
在古代,“恥”字使用仍較多。《龍龕手鑑·耳部》收入“恥”字,以它為“恥”的俗字。文人筆下有時也用“恥”字。如王安石《雜詠八首》之七:“嗟今千室長,已恥問耕稼。”
按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語音標準來看,“止”的讀音比“耳”的讀音更接近“恥”,所以人們往往以為“止”是聲符,所以“恥”就成了一個具有雙聲符的字。1955年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規定“恥”為選用字,“恥”為異體字。 [13] 
所謂“恥”,恥辱也,是人在外界事物刺激下產生的一種羞辱感。引申用作動詞,意指(對別人)羞辱、侮辱,是一種施動的用法。如《左傳·昭公五年》:“恥匹夫不可以無備,況恥國乎?是以聖王務行禮,不求恥人。”“恥笑”一詞指鄙視嘲笑,可看作這種用法的遺留。
“恥”由施動用法引申為表示情感的動詞,即羞愧、感到恥辱。如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用其言,棄其身,古人所恥。” [14]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感到羞愧
shame
漢·班固《東都賦》:“恥纖靡而不服,賤奇麗而弗珍。”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用其言,棄其身,古人所恥。”
清·唐甄《潛書·性才》:“示賢於人,恥於賈貨。”
可恥;羞恥;恬不知恥不恥下問
侮辱;羞辱
disgrace;
humiliate
《左傳·昭公五年》:“恥匹夫不可以無備,況恥國乎?是以聖王務行禮,不求恥人。”
《國語·越語上》:“昔者夫差恥吾君於諸侯之國。”
唐·柳宗元《睢陽廟碑》:“所以出奇以恥敵,立慬以怒寇。”
恥笑
名詞
聲譽上受到的損害;恥辱的事
disgrace;
shame
漢·司馬遷《報任安書》:“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
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九》:“不久即本相畢露,知恥者皆羞稱之。”
國恥;雪恥;奇恥大辱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4]  《漢語大字典》 [5]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心部】敕裏切(chǐ)
辱也。從心耳聲。 [6] 

説文解字注

“辱也。 ”注:辰部曰:“辱,恥也。”二篆為轉注。
“從心,耳聲。 ”注:敕裏切,一部。 [7] 

康熙字典

【未集中】【耳部】恥
《正字通》俗恥字。
【卯集上】【心部】 恥
《唐韻》敕裏切。《集韻》醜裏切。並褫上聲《説文》:辱也。從心耳聲。《周禮·地官·司救》:恥諸嘉石。註:恥辱之也。《左傳·昭五年》:恥匹夫不可以無備,況國乎。註:言不可辱也。
又《廣韻》:慙也。《孟子》:人不可以無恥。註:人不可以無所羞恥也。
或作誀。
《六書總要》:從心耳會意。取聞過自愧之義。凡人心慙,則耳熱面赤,是其驗也。俗譌作恥。 [8]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1]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耳”的末筆橫改提。
【寫法】“耳”窄“止”寬,頂部“耳”低,底部“止”高。“耳”,中間兩短橫分寫橫中線上下。“止”,第二筆短橫在橫中線上側;第三筆豎在豎中線;末筆長橫從“耳”側起筆,大致與“耳”末筆起筆點持平。 [11]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六止

開口呼
次清
敕裏切
ȶʰi
集韻
上聲
六止
開口呼
次清
醜裏切
ȶʰie
禮部韻略

上聲





醜裏切

增韻

上聲





醜裏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齊微
穿

齊齒呼

次清

ʈʂʼi
中州音韻

上聲
齊微





昌裏切

洪武正韻
上聲
二紙
穿
次清
尺裏切
tʃ‘ie
分韻撮要
陰上
第三幾紀記
穿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9-10] 

上中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恥、恥
高本漢系統

i̯əɡ
王力系統
ǐə
董同龢系統
jəɡ
周法高系統
iəɣ
李方桂系統
hn
rjəgx
西漢



東漢





jəї


jəї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ї
北魏後期北齊

jəї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ei
隋唐
高本漢系統

ȶʰ
i
王力系統

ȶʰ
ǐə
董同龢系統

ȶʰ
i
周法高系統

ʈʰ
i
李方桂系統

ṭh
ï
陳新雄系統
ȶʰ
ǐə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9-10]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ʂʰʅ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ʂʰʅ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ʂʰʅ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ʰɿ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ʰɿ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ʂʰʅ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ʰɿ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tsʰɿ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tsʰʮ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tsʰɿ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tsʰɿ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tʂʰʅ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tsʰɿ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tsʰɿ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tʃʰi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tʃʰi
21
上聲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ʰi
51
上聲

閩語(閩南語)
潮州
tsʰĩ
53
陰上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ʰi
31
上聲
文讀
閩語(閩東語)
福州
tʰɛ
31
上聲
白讀
閩語(閩北語)
建甌
tsʰi
21
上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2]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24]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1-16]
  • 3.    平水韻 四紙 恥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3-01-16]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76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451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481
  • 7.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726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931,329
  • 9.    恥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1-16]
  • 10.    恥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1-16]
  •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4
  • 12.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65
  • 13.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文化源流 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1085-1086
  • 14.    俞水生著.漢字中的人文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203-204
  • 15.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95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