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靜夜

(聞一多詩作)

鎖定
《靜夜》是近代愛國主義詩人聞一多於1925—1928年之間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此詩原題《心跳》,後改為《靜夜》。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抒情詩,詩人通過靜夜的一段切身感受,袒露自己的胸懷,對四牆之外普通人民因戰爭所遭受的苦難表示了深深的關切,個人天地的安寧和社會的劇烈動盪,是其描述的兩極,作者以靜夜裏書齋的安寧同遠處的戰爭苦難相對比,發出了對只關心個人安樂的那種庸俗之人的強烈譴責。全詩寫得自然流暢、韻律節奏比較規整,如行雲流水。
作品名稱
靜夜
作品別名
心跳
作    者
聞一多
創作年代
1925—1928年之間
作品出處
《死水》
文學體裁
現代詩

靜夜作品原文

靜夜
這燈光,這燈光漂白了的四壁;
這賢良的桌椅,朋友似的親密;
這古書的紙香一陣陣的襲來;
要好的茶杯貞女1一般的潔白;
受哺的小兒唼呷2在母親懷裏,
鼾聲報道我大兒康健的消息……
這神秘的靜夜,這渾圓3的和平,
我喉嚨裏顫動着感謝的歌聲。
但是歌聲馬上又變成了詛咒,
靜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賄賂。
誰希罕你這牆內尺方的和平!
我的世界還有更遼闊的邊境。
這四牆既隔不斷戰爭的喧囂,
你有什麼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最好是讓這口裏塞滿了沙泥,
如其他只會唱着個人的休慼4
最好是讓這頭顱給田鼠掘洞,
讓這一團血肉也去喂着屍蟲;
如果只是為了一杯酒,一本詩,
靜夜裏鐘擺搖來的一片閒適,
就聽不見了你們四鄰的呻吟,
看不見寡婦孤兒抖顫的身影,
戰壕裏的痙攣5,瘋人咬着病榻,
和各種慘劇在生活的磨子下。
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賄,
我的世界不在這尺方的牆內。
聽!又是一陣炮聲,死神在咆哮。
靜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 [1] 

靜夜作品註釋

  1. 貞女:貞潔的少女。
  2. 呷(xiā):喝。
  3. 渾圓:很圓。此處為圓滿之意。
  4. 休慼:歡樂和憂愁。
  5. 痙攣(jìng luán):肌肉緊張,不自然地收縮。 [2] 

靜夜創作背景

聞一多1925年回國後,先在北平國立藝專任教,1926年暑假攜眷南歸湖北故里。中間又在上海、武漢等地奔波。在北平及1927年到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後改名中央大學)任教的兩段時間,生活比較安定,在南京時並曾接父母一同小住。因此估計《靜夜》是在這兩段時間寫的。詩人他身居斗室,精神世界卻是遼闊的,他沒有陶醉在“神密的靜夜”裏,祖國的苦難、人民的憂患,引起了詩人的“心跳”。 [3] 

靜夜文學賞析

詩人通過靜夜的一段切身感受,袒露自己的胸懷,對四牆之外普通人民因戰爭所遭受的苦難表示了深深的關切。在一個安靜舒適的書齋裏,詩人的一家都已平安入睡,自己本來也可以放心地進入夢鄉,可是,詩人想到的並不是自己,因為在四牆之外還有戰爭的喧囂。作者以靜夜裏書齋的安寧同遠處的戰爭苦難相對比,發出了對只關心個人安樂的那種庸俗之人的強烈譴責。作者憤慨地寫道:如果只關心個人的休慼,不如死去,嘴裏塞上沙泥,叫田鼠在屍體上掘洞。面對着民族的苦難,人民的不幸,詩人抑制不住激烈的心跳,唱出了這首感人肺腑的樂章。
此詩着力寫內心的感受,具有強烈的抒情氣氛。在藝術上採用了對比、反襯等手法,前半部分寫室內的寧靜,用一組組的形象渲染烘托;中間部分用自己心靈感受的變化突然轉折,把詩的意境引向室外更遼闊的天地,“感謝的歌聲”“又變成了詛咒”,詩人在奮力擺脱這種個人生活的小天地。接着,又通過一段對只關心個人的思想的有人譴責,轉向對人民苦難生活的描繪,前後形成截然不同的藝術對比,產生了激奮人心的藝術效果。
全詩寫得自然流暢,不假雕飾,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鮮明形象。詩的韻律節奏也比較規整,全篇二十八行,兩行一韻,每行字數也大致相等,讀起來跌宕起伏,如行雲流水。 [2] 

靜夜名家點評

中央美院教授聞立鵬:詩樂同軌,音樂和詩歌出自同一個母胎。聞一多諳熟中外古今的詩律,他從中國古典詩詞的起承轉合抑揚頓挫的傳統手法中吸取韻腳和平仄;同時又從西洋詩歌格律中引進了音尺的協和,使由聲音單位有規律的重複所形成的節奏和旋律成為詩的心臟的跳動。這樣,音樂的因素在詩歌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靜夜》中跌宕多姿的自然音節的跳動和節奏,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詩人波瀾起伏的感情。(《關於父親的〈靜夜〉》) [3] 
現代詩人臧克家:《死水》裏的許多作品,也還是表現出詩人的這種浪漫主義創作手法,雖然它們是包括在嚴整的形式之中,像《口供》《靜夜》《一個觀念》等等。(《臧克家全集·第10卷》) [4] 
當代學者、文學評論家劉復生:“靜夜”意象是對現實和文化的批判性隱喻。如果説“死水”隱喻了現實和文化的陰暗,表現了詩人直面醜惡的求真意志,那麼《死水》集裏的《靜夜》則體現了在苦難的背景下,詩人對傳統的人生和美學情趣的否定,藴涵了承擔苦難的精神。對靜夜的批判,則表達了詩人在這種衝突中的選擇:這裏有對傳統超逸人格的鄙視,對“韻雅”的“東方文化”境界的擯棄,表達了承擔苦難的人道主義情懷。而他後來以鐵肩擔道義,甚至以生命去踐道成仁,也可以説是《靜夜》中承擔意識的極致表現。(《速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名著》) [5] 

靜夜作者簡介

聞一多 聞一多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號友三,湖北水人,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1916年發表《二月廬漫記》。五四運動中積極參加學生運動,被選為清華學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全國學生聯合會。1920年,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新詩集《紅燭》《死水》是現代詩壇的經典之作。 [6] 
參考資料
  • 1.    《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讀》選編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讀 上冊,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07月第1版,第362-363頁
  • 2.    吳開晉編,現代詩歌名篇選讀,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05月第1版,第75-76頁
  • 3.    林從龍等編,作家談高中語文課文,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11,第306-307頁
  • 4.    臧克家著,臧克家全集 第10卷,時代文藝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11頁
  • 5.    劉復生主編,速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名著,藍天出版社,2004年02月第1版,第40頁
  • 6.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組織編寫,大學語文,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7,第1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