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心經濟

鎖定
越來越多的專家指出,當前已進入一個人們追求心理和精神需求的“心經濟”時代。“心”的需要已經成為人類的兩大需要之一,滿足這種需求的經濟已經存在,而且規模已經相當大,娛樂、玩具、體育、出版、音樂、藝術、旅遊、休閒、公園、教育、健康、諮詢、廣告等所有影響人們心理、觀念、情緒和精神的文化行業都在成為新的聚寶盆,這些純粹為滿足人們的心理和精神需要的經濟行為已聚斂為一筆宏大的財富。
中文名
心經濟
意    義
商業銀行拓展業務
定律之二十二
直指人心
定律之二十三
尋找唯一
目    的
滿足人們的心理和精神需要

目錄

心經濟意義

“心經濟”的興旺為商業銀行拓展業務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首先,“心經濟”的出現和擴張,為商業銀行吸攬存款提供了穩定的可靠來源。“心經濟”涉及的產業眾多,發展勢頭迅猛,業務規模擴張極快,極大刺激了大眾消費,聚斂了大量資金,將這部分資金迅速全面地聚攏到商業銀行,無疑會大大加強銀行的資金實力,擴大銀行資金規模。商業銀行應審時度勢。充分認識到“心經濟”的發展勢頭,適時調整業務結構和營銷方式,特別是注意以高效、創新的服務滿足這些行業做大業務的需求,形成唇齒相依的銀企關係:朝陽產業因銀行的完善服務得以拓展和擴張,而商業銀行則從新興行業中獲取穩定存款,增加業務收入,實現銀企雙贏的效果。
在吸攬這些新興行業存款的過程中,商業銀行應注意整個行業的存款規模,而不應單單側重於某個特定大户的營銷。“心經濟”的特點是滿足不同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這就決定了同一行業在同一地區的業務品種可能千差萬別,業務規模大小差異,但整個行業資金沉澱規模較大,可形成商業銀行穩定的存款來源。這樣,商業銀行在開拓存款市場時,應以行業為綱,出台一攬子綜合服務方案,例如,隨着滿足人們精神消費的媒體出版業的興旺,商業銀行在狠抓出版業存款的同時,還應抓住下游,大力吸攬與之配套的營銷、包銷單位和個人的存款,注重聯動效應,取得最佳效果。
其次,作為新出現的經濟亮點,與“心經濟”相關的這些行業為滿足旺盛的市場需求,需要大力拓展其業務範圍和業務規模,這就可能會對銀行貸款產生需求以提供業務融資。商業銀行應以此為契機,及時進行貸款營銷,結合貸款退出機制的建立,適時壓縮沒有發展前途、風險因素多的舊有貸款領域,增加對市場需求旺盛、發展態勢迅猛的“心經濟”朝陽產業的銀行資金投入。特別是在行業初創時期,商業銀行應充分預估到特定行業的強勁發展潛力,周全評估其前景和風險,為朝陽行業提供適時充足的資金支持,促進這些新興行業的發展壯大,使銀行和企業達到雙贏的效果。
再者,“心經濟”急劇膨脹的浪潮,為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提供了更廣闊的商機。一是帶動了法人結算業務。新興行業業務規模的膨脹,必然需要更為廣泛的銀行結算和清算服務,各種銀行票據工具和支付結算方式會被眾多商家悉數採用,從而帶動銀行傳統結算方式的擴張。二是促進個人代收代付業務的發展。個人精神消費浪潮的來臨,必然導致個人消費支出次數和數額的增加,這就為商業銀行開展代收代付業務奠定了基本的前提條件。加之人們追求休閒享受的心理促動其到營業網點廣佈的商業銀行交存所需費用,而不會集中到人員擁擠、路途遙遠的服務商所在地排隊交費。三是推動信用卡業務的發展。信用卡獨具的集結算、消費信貸、儲蓄於一體的綜合服務功能優勢,滿足着中高端消費羣體的需求,適應了追求心理滿足的新潮一族的胃口。四是促進中間業務的創新。由於“心經濟”的個性化特點,造就了多種多樣且瞬息萬變的金融服務需求,這就迫使商業銀行不斷更新業務品種,創新服務手段,在為大眾提供方便、快捷金融服務的同時,也為自身創造可觀的效益。要根據客户的不同要求,打造不同的產品組合,產品的設計應滿足人性化的要求,迎合人們心靈滿足的需要。這就不能僅僅侷限於櫃枱服務的言語規範、操作熟練以及效率高、核算準,而應更進一步針對人們追求品牌效應的趨勢,適時推出具有影響力和親和力的品牌業務,並對各種業務進行必要的包裝整理,同時配備能代表客户身份和實力的產品名稱。
[1] 

心經濟部分解讀

定律之二十二:直指人心
這是一個信息氾濫的時代,幾乎所有的信息都被邊際化、垃圾化了,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所以一件文化產品出世,它的意味必須直指人心,它的廣告標題要讓人一聽就可以激動起來,讓一個族羣、一種文化一聽就得到呼應,使人覺得確實是他們的情性或者精神需要。
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最流行的一句廣告語叫作“味道好極了!”,那是雀巢公司為雀巢咖啡做的。這句口號立刻就在中國流行起來,成為家喻户曉的口號。當初有一句更奧妙的口號是麥斯威爾咖啡做的“滴滴香濃,意猶未盡”。這句口號是20世紀世界上最佳的l0句廣告語之一。問題是麥斯威爾的這句最佳口號並沒有打動中國人的心,因為麥斯威爾沒有覺悟到中國人的人心所向。
對於一個食品,有幾大要素是人們所關心的:色、香、味、形、料、營養。但是在中國,這六大要素裏中國人最關心的是味道。中國人在日常宴請中,吃什麼東西第一問是“味道怎麼樣?”,然後有人就會回答“味道好極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也是如此,如果是味道極好,那麼吃得肚子過飽,還有人願意吃。如果味道不好,甚至於很不好,那麼儘管飢腸轆轆,仍不願吃。這種文化特質在中國是非常普遍的,所以一句“味道好極了!”比“滴滴香濃,意猶未盡”更直接地激動起中國人的食慾,很快被中國市場所認同。
好的口號、動人的口號往往為一種文化所傾向,為一種文化所自覺。我們已經努力地在使商品與人們所認同的東西結合緊密,使人們的生理消費變幻為情性與精神的感受,以使這種產品與人們的心理與精神需求直接相聯繫,既然沒有財力、精力和空間、時間讓我們四下顧盼,層層遞進。那麼我們的廣告標語就更應該直指人心,而一些廣告分三兩天才揭示一項主題,試想有誰會有這個耐心?又有誰天天在看廣告?
不僅在形式上要直截,內容上要鮮明,心性上更要純粹而深刻,極具個性直指人心,直指自覺,直指文化。譬如香檳酒與勝利結合起來,人頭馬與好事結合起來,老廟黃金與運氣結合起來都使他們開拓了一個很好的市場,其根本的特點是必須激動人心,喚起認同,推動需求。
定律之二十三:尋找唯一
我們説必須成為唯一,唯一幾乎可以壟斷這一意味、這一個性的全球市場(至少也可以得到百分之八、九十的市場),正如黑格爾壟斷了深刻思維、貝多芬壟斷了交響樂、中國的五嶽壟斷了山脈的觀賞、美國的電影壟斷了全球市場。
有些唯一是製造出來的,有些唯一是天然就有的,我們如果向後發掘的話,有一條就是地理特質是唯一的。由於氣候的變化、風水的雕琢,地球上的地理地貌確實是獨特的。聯合國大部分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特別是自然遺產)基本上都是由氣候雕塑而成。這些獨特的東西,一是獨特,二是稀有,三是不可再生,四是不可複製,所以成為唯一。
中國的黃山、武夷山就是世界自然遺產之一,武夷山還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進入武夷山,門票就是150元。這樣的東西是世界上最好的,是極其珍貴的,是天然的,而且其競爭位置不可替代,沒有競爭。美國人寫過一本書,叫作《一個人一生必須去一次的地方》,列出了世界上50個最著名的景觀,理由很簡單,因為它們是唯一的。
事實上由自然和文化形成的、富有特質的東西應該讓它留存下來,因為這是最有價值的,一定會超過現存的、所有的文化價值。上一個世紀,人類對現代化的瘋狂使我們失去了很多具有地理特質的東西,使我們失去了許多唯一的東西,這是非常可惜的。譬如故宮的天壇,按照中國傳統社會的舊制,其高度是九丈九尺九寸,是比天安門高九寸的地方,當然周遭也就沒有比它更高的建築物。進入天壇,就會發現人處於一個最高的高度。走在丹陛之上,有一種融入天空的感覺,有一種與自然非常親和的感覺。但是,現在這個特質被周圍的建築物,被周圍林立的高樓壓抑着,再也見不出其雄偉的氣勢和高聳入雲的氣象,這個唯一也就沒有了,這樣的損失是非常大的。
定律之二十四:天然是唯一的
世界的整個地理和氣候形成了不同的物產,形成了不同的風味。這種風味和特產是獨特的,是其他地理氣候環境中不能生長出來的。由於中國是南北跨度最大的國家之一,所以其天然的風味產品會變得具有更獨特、更稀有的意義。
這些由於天然生成的環境造就的獨特風味,事實上是最稀有的文化產品,是最能夠讓人體悟到情性和品味的一種產品。譬如長江的鱸魚和鯝魚一直是中國曆代美食的風味,100年前你還能吃到長江的鱸魚,50年前一條長江的鱸魚會招來一大羣食客。而今天,我們對鱸魚、鯝魚只能是聽到名字,而很少能吃到了,因為它實在是過於稀有。但是,對於這樣一種稀有產品的追求、品味始終是人們的嗜好,其價值也會上升。2002年,福建的荔枝“丹砂碧綠”舉行了一次拍賣會,拍賣的結果是最好的一顆荔枝以55萬元售出。
原因是這個地方,只有這一棵荔枝樹長出來的荔枝,上面一半赤如丹砂,下面一半翠得碧綠,而且其滋味美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2001年一顆最好的丹砂碧綠售價大約是9萬元,而2002年(只相隔一年),差不多其價格上升了7倍。
對於這種風味的品嚐,一是表示一種經濟能力,另一個原因在於一種情性體悟的測驗。比如説武夷巖茶是中國茶種裏比較優秀的一種,有大紅袍、肉桂、鐵觀音等等重要的品種。尤其是大紅袍,雖然叫大紅袍的很多,但是真正的大紅袍卻只有一叢,其長出的葉子是紅的,而不是綠的。即使你將這一茶枝扦插到其他地方,它的葉子也就變綠,而不是紅色的。就是此地、此土、此時、此棵茶樹才能長出大紅袍。這樣的一棵茶樹所長出的大紅袍,一般人都不能體悟出其中的味性、味道。許多著名的詩人、食客吃了大紅袍以後都認為這種茶妙不可言,而且其中有巖骨存在,飲此茶湯時很有內涵。這種風味的價值,一在於其稀有,二在於其風味確實是達到了一個令人驚歎的境界,三在於它確實是可以讓人的情性提升到一個極端的高度。所以,各地風味、名菜如果是由當地生產、獨特烹調、形成風味、見出味道,它的市場一定會更好。
定律之二十五:歷史價值連城
我們説過人類在心時代有五大需要,其中之一就是對歷史的需要,目的是持續人的生命,生成歷史感,增加人生的厚度。
時間使一些事情發生,使另一些事情沒有發生,這就使這個和那個變得不一樣起來。歷史使一些事隋開始,又使另一些事情結束,這種時間的參差,使一些東西成為稀有。那些開始以後便永遠結束的東西有了永恆的價值。那些有了開始、以後也有的東西,使首先開始的東西變得越來越值錢。
歷史正在變得有價值起來。人們的需要又使這種價值顯現出來,成為一種產業。考古學家從一些普通但卻是歷史悠久的地方挖掘出來一些杯、盆、碗、筷、罐、洗、盤,但是他們卻如獲至寶,原因就在於它的歷史感和歷史價值。若它們是當代製造的,其價值就相當低。所以,即便是一些普通的東西,哪怕是一件衣服、一張紙片、一幅粗略的藝術作品(比如説洞庫中的一幅繪畫),只要有時間的積累,它的價值就可以顯示出來,而且永遠站在時間的前面。
如果把時間同一些偉大的東西結合起來,其意味就更非同一般了。今天有很多人去參觀毛澤東同志曾經住過十多天的滴水洞。你去參觀的時候,見到的只是一幢簡單的小樓,二三十間房間,裏面無非就是辦公桌、沙發、牀以及衞生間,沒有什麼特別的東西。因為毛澤東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所以其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人們會絡繹不絕地去參觀,甚至於帶動了這個地方的旅遊業(每年去韶山的人大概有120萬左右)。正是毛澤東這樣一個具有文化歷史價值的人物,使這樣一個曾經是人均年收入300元的地方,現在已經達到了人均年收入10000元,歷史與偉大的結合就會產生價值。
中國古代名醫孫思邈,據説他活了130歲左右。為什麼在當時他能夠活那麼長,這是一個謎。如果我們將中醫中藥與孫思邈與歷史結合起來,那麼孫思邈的故居就會成為一種心經濟的方式,並且受到人們的崇敬和喜愛,甚至很多人會在這裏調理身體、頤養身心,獲得健康。一家公司、一個企業也就出現了。
我們看到更多的與歷史相關的東西正在被髮掘出來,正在受到人們更多的重視。有人説2002年埃及金字塔的探險、2003年中國秦始皇陵的挖掘都有炒作的嫌疑。其實不是,這是一種真正的心經濟的形式。它們應當被極大地傳播,應當被表演,因為它們是一種意味,而不是一種食品。人們願意關注這樣的新聞,人們願意接續這樣的歷史,人們願意讓自己有動人、動情、動心的感覺,因為歷史確實是最有分量的東西,是最深沉的東西,也是最震撼人心的東西。我們不能誤解了心經濟。
定律之二十六:要的就是風俗
目前的文化產業有一種偏向,往往注重經典的、價值連城的東西,注重社會的、文化的東西,而忽視了風俗。實際上,風俗是一個非常深厚的東西,風俗之所以如此這樣,是因了這個民族的情性,是民族精神流露出來的一種自然的表現。每一個特定的風俗背後一定有特定的價值觀、特定的精神和特定的文化支撐。所以風俗是最可以觀賞的,最可以思索的,最可以深究和玩味的。
中國的民間習俗中很多都是可以見出性情來的,日常的剪紙、泥人、繩結、草編以及花、鳥、蟲、草,這些都是民間習俗的樣式。如果我們對中國的剪紙做一番考察就可以見出中國人的自然性情,剪紙的風格是板、結、拙、純,這種風格與藝術的圓曲、優雅、和諧、充滿智慧正好相反。但是,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的天賦情性和自然精神,看出這個民族真率、淳樸、厚重的特質。
我們對民族文化的觀賞從一種具體的樣式開始,特別同那些日常的風俗習慣結合起來。譬如成都人喜歡搓麻將,我覺得四川精神中有一個“緊”字反映得特別鮮明、特別突出。四川人比較團結、喜歡團聚,那就是人際關係比較緊。四川人休閒的時候,何以喜歡一桌一羣地坐下來,玩幾圈麻將?這也是這種情性所在。川菜的味也比較“緊”,每一個菜的味道比較豐富,但是每一種滋或者味都比較“緊”,不然你就無法辨別其中的七滋八味,這是四川的民族特性決定的。
一種風俗,一種普遍流行的方式、習慣以及風氣,既可以觀賞、遊戲、研究,同時也可以給出一種讓我們感動的東西。中秋佳節對中國人來説是一個團聚的時刻,是讓我們最動心的時刻。月餅也是代表中國歷史文化的十大著名食品之一。中國人日常過年、過節,吃餃子是讓外國人認識中國的一個很好的中介,這種風俗都是有關聯的。各個民族一年四季中最大的節慶往往都與風俗有關,也是文化性情被充分反映的一個大時刻,比如印度的大湖節、西方的聖誕節、中國的春節都具有這樣的代表性。中國的春節有18億人通過汽車、飛機、火車來動一動,這樣大規模的一種習俗、場景是日常所見不到的。其中之文化意味確是深刻並可以細加玩味的。
風俗是一筆寶貴的遺產,而且它也是唯一的。我們必須注重印度的瑜珈、瑞士的經典、法國的時尚、美國的流行、英國的先鋒(酷)、中國的情性與藝術,‘這些都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應該讓它在全球流行起來。
定律之二十七:認同即價值
認同是一種主觀的東西,而且它很固執,不太容易改變,特別是那種普遍的認同,即與文化相聯繫的那些觀念和方式具有很大的權威性、力量和價值。
中國人大都知道寧波的黃泥螺是比較有名的,其實黃泥螺最好的不是出自寧波,而是出自龍山。許多人都知道寧波的年糕是最好的,很多地方在出售寧波的年糕,但事實上慈溪的年糕是最好的。寧波由於善於經營這些產品而獲得了巨大的名聲,抹掉了許多地方所擁有的特色產品,使自己具有了大量的無形資產。所以黃泥螺貼上寧波的標籤,就賣得快,貼上龍山的標籤,卻賣不動,耐克、莫里斯、強生都在這麼做。有 許多地方出產好東西,比如杭州的龍井茶、陽澄湖的大閘蟹、宜興的青梅、黃岩的橘子等等,這些認同就使價值被提得很高。一些投機的商販就利用認同,將非原產地的產品運到陽澄湖,或是將茶葉貼上龍井的標籤,賣出一個很好的價錢,這就是認同的絕對,認同的頑固。認同也是一種市場的趨勢和力量,確實具有一種人們尊重的價值。比如中國人對於小品、相聲,那些短、平、快,立刻能夠產生快樂的東西特別喜歡,收視率特別高。而在英國,哲學對話、社會問題、政治問題的專欄節目收視率就相當高,可以集中一部分人的目光。如果將哲學對話的欄目引人中國,其前途一定可想而知,這個文化產品在中國不會有市場,也不會有價值。
認同越深刻、時間越長、越普遍、越具有共同性,其價值就越高。梵高的作品《鳶尾花》拍賣值3000萬美金,這樣一幅畫只有在歐美有市場,在中國人看來絕對沒有這個價值。對油畫中國人的認同不高,缺乏這種感覺。如果離開了藝術界,離開了文化藝術界,《鳶尾花》這幅畫能賣多少錢?能不能賣到300萬美金?不一定有把握。對繪畫藝術毫無興趣的人來説,《鳶尾花》這幅作品能值多少?是不是值30萬美金也會成問題。藝術和文化產品,尤其是表達情性和精神的產品同人們認同的價值觀一定是高度聯繫的。
2002年12月,上海舉辦了兩個畫展,從中可以看到認同對於市場的影響力。一個是魏晉元宋明清的畫展,一個是達利互動展。前一個畫展有一系列中國名畫,尤其是由於有《清明上河圖》這一中國繪畫史上的絕品展出(又有中國文化其性情生活、形象思維、中國書畫修養作為基底),所以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從畫展第一天凌晨有人排隊開始,到畫展最後一天,遲至半夜23點還有1000個人在等待觀賞。這樣一種場景我們就看出了認同的價值是多麼的巨大。而同時在那個時期展出的達利互動展卻觀眾寥寥,原來準備在中國拍賣的幾件達利的藝術品,問津者也不多,預計可能會流產。認同即是價值,也就是主觀意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主觀的需要、情感和精神的需要與價值有密切的關係,這種需要、認同越深刻、越普遍、越持久,其價值也就越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