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

(羅新著遊記)

鎖定
《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羅新創作的遊記,首次出版於2018年1月。 [1-2] 
該書記錄了作者沿着元代輦路,從北京健德門出發,徒步走到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的見聞、感悟。書中既有生動、詳盡的行走細節、沿途風情,也有不時由古及今引發的思考。作者的寫作帶有歷史視角,流暢、感性的文筆與隨興而至的歷史、考古、文學等方面的信息,多處相關典籍的引述、輦路遺蹟的解讀等,令該書呈現出學術隨筆與行走文學兼有的獨特氣質。 [3] 
作品名稱
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
作    者
羅新
文學體裁
遊記
首版時間
2018年1月
字    數
180000

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內容簡介

《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是一本既有紀實性又有歷史人文思考的散文書。從大都走到上都,作者不僅記錄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而且從多個角度對這條元朝皇帝候鳥般所走的路進行思考。該書分為十五章,記錄了作者每一天的見聞感受。一村一鎮,一草一木,在歷史的講述中都呈現出迷人的色彩,行文中穿插了對歷史的考證、對文化的探究、對生命的感受和思考。羅新用艱苦的徒步行走,開始了一場關於歷史、關於當下、關於自我的深刻探尋。全書的敍述方式是大歷史和大散文的結合,不僅體現了作為專家對歷史的考證、對文化的探究,更體現了作者深切的人文情懷,以及對生命的思考與感悟。 [1] 

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作品目錄

寫在出發之前:金蓮川在召喚
千里灤京第一程——從健德門到皂甲屯
龍虎台前暑氣深——從昌平到居庸關
居庸關外看長城——從居庸關到延慶
黑谷深深十八盤——從延慶舊縣鎮到白河堡水庫
無限青山鎖大邊——從白河堡水庫到長伸地村
邊關何處龍門所——從長伸地村到龍門所
白雲依舊照黑河——從龍門所到白草鎮
水遠溝深山復山——從白草鎮到老掌溝
北出沙嶺見平川——從老掌溝到小廠鎮
七月楊花滿路飛——從小廠鎮到五花草甸
梳妝樓下金蓮肥——從五花草甸到沽源
察罕腦兒草萋萋——從沽源到塞北管理區
李陵台上野雲低——從塞北管理區到黑城子
烏桓城下問白翎——從黑城子到四郎城
紫菊金蓮繞灤京——從四郎城到上都遺址
寫在一年以後 [2] 

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創作背景

羅新曾讀到“元宮詞”中提及“輦路”的詩句而對這條元朝皇家往來兩都的專屬通道產生興趣,進而萌生沿着路線行走、考察之念,不成想直到十多載後年過半百才成行。他從北京健德門出發,徒步走到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這兩個如今看似不相干的地名在元代分別叫大都、上都,正是連接起皇帝輦路的兩端。羅新沿着元代輦路的線路向北穿越北京、河北進入內蒙古,十五天裏走了四百五十公里到達目的地。他將一路上的見聞、感悟與由此延伸出的歷史、文化思索訴諸文字,成為這本書。 [3] 

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作品鑑賞

“何以解憂,唯有行走。”翻開《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這本書後,作者的話讓讀者深有感觸:他希望完成從旅遊者向旅行者的轉變。他認為這種轉變比什麼都重要,值得用一生的時光去追求,哪怕他不能取得世俗認可的那些成功——無論是少年時代所夢想的那種文學上的成功,還是如今他所從事的學術研究上的所謂成功。
在作者筆下,每一段路、每一條河、每一座小山、每一種飛鳥,都凝固着歷史的變化與傳承。從昌平居庸關,要經龍虎台村,此村就在古代的龍虎台上。元帝北巡,例以龍虎台捺缽為正式告別大都之地,必在此留駐,留守官員也遠送至此。楊允孚詩云:“大臣奏罷行程起,萬歲聲傳龍虎台。”元代皇帝以龍虎台為捺缽的傳統,可追溯到成吉思汗。明初繼承了元人的道路體系,仍以龍虎台為重要紮營之所。明成祖朱棣多次駐軍於龍虎台,在此設宴大饗隨駕將校,算是元明歷史連續性的一個表現。
元人所寫的兩都紀行詩文中,居庸關出現的頻率最高。自南向北者,忽然進入崖壁崢嶸的峽谷,風物一變,不免心神震盪,忍不住要訴諸筆墨。吳師道詩:“神京望西北,連山鬱崔嵬。百里達關下,兩崖忽中開。”就是寫這種自然景觀的戲劇性變化。胡助詩:“天險限南北,亂石如城陴。”感慨關塞天險,覺得是上天要以此劃分南北。類似的感慨常見於他人筆下,都在強調山南山北是相當不同的兩個世界。自上都返南者,到了居庸關,終於告別寒冷的北方,即將回到温暖的大都,可以想見他們心情大悦。
歷史學、地理學、考古學、博物學……作者信手拈來,滿是淵博的學識和歷史學家的使命感和洞見。巡檢司村的大槐樹少説也有四五百歲,就算沒有見過元朝皇帝乘坐四頭大象的風光,也一定見過明朝戍邊的將士,以及在此放牧的史、車二部蒙古牧人。明朝徐渭從滴水崖北來前往龍門所時,也要在巡檢司村歇息打尖。依徐渭的習慣和喜好,他會選擇寺廟而不是兵營小憩。他在這棵榆樹下迎風而立,向南看這個靜謐的山谷。“那時已是秋天,東西兩山霜葉如染,色彩斑斕,遠比我們今天所見的更壯麗、更迷人。”
“當年讀納蘭詞,感覺真是超越時代,這樣一顆敏感得不可思議的心,既親切又陌生。想想他曾行吟在南沙河岸邊,他所凝視過的天空,他所吹拂過的夏風,和此刻大概也差不了太多吧。”其實,作者的行程就像一場意義非凡的憑弔與追懷,他以歷史學家的角度觀察草木枯榮、殘垣斷壁、山川河流以及眾生百態,並展開諸多合理且不乏趣味性的聯想,將史學科普適度又巧妙地融合進遊記的思考中,在煙火氣中找尋古人曾經的所見所聞。
羅新熟知紙上的中國,但更加珍惜自己用腳丈量過的真實大地。他以行旅者的謙卑,一趟行舊路、談舊史、懷舊人、憶舊事的旅程,讓人看到大歷史背景下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完成了從“旅遊者”到“旅行者”的蜕變,為文明標註個人的刻度。通過行走的體悟,作者集聚了重新理解人與土地、歷史與現實的重要力量:“我不做象牙塔內的學術研究者,要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而不是一個遠離山野,遠離底層的人。” [4] 

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7年12月11日,《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入圍晶報好書榜2017第43期。 [5] 
2017年12月13日,《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入圍鳳凰好書榜11月榜。 [6] 
2017年12月24日,《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入圍十二月光明書榜。 [7] 
2018年1月25日,《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獲得第十二屆中國户外金犀牛獎(最佳户外出版物)。 [8] 
2018年1月28日,《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入選1月人文社科聯合書單。 [9] 
2018年2月7日,《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入圍中華讀書報2月推薦榜。 [10] 
2018年3月8日,《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入圍三月光明書榜。 [11] 
2018年4月21日,《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獲得2018博庫·全民閲讀週刊春風圖書勢力榜白銀圖書獎(非虛構)。 [12] 
2018年12月26日,《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入選2018中華讀書報年度圖書之10佳。 [3] 
2019年1月15日,《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入選“新浪好書榜·2018年度十大好書”。 [13] 
2019年4月23日,《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入選第十四屆文津圖書獎社科類推薦圖書。 [14-15] 

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
2018年1月
新星出版社
978-7-5133-2899-9 [1] 
《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2版)
2023年1月
新星出版社
978-7-5133-4858-4 [2] 

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作者簡介

羅新,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系教授,專業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史和中國古代民族史。專業代表作《中古北族名號研究》《黑氈上的北魏皇帝》,著有旅行文學作品《從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學術隨筆《有所不為的反叛者:批判、懷疑與想象力》、歷史非虛構作品《漫長的餘生:一個北魏宮女和她的時代》等。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