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徒(拼音:tú)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4]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由表示行動的辵表義,土為聲。“徒”的本義是步行。由步行沒有憑藉引申指空的、無依託的。後引申為只、僅僅,又引申為白白地。“徒”還特指步兵,後泛指跟從的人,又指同一派系的人,還特指徒弟或學生,以上皆為名詞用法。“徒”還指因犯罪而服勞役的人。 [14]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TFHY [1] 
倉    頡
HOGYO [1] 
鄭    碼
OBO [1] 
筆    順
撇、撇、豎、橫、豎、橫、豎、橫、撇、捺
字    級
一級(1975) [2] 
平水韻
上平七虞 [3] 
注音字母
ㄊㄨˊ
總筆畫數
10(部首3,部首外7)
四角碼
2428₁
統一碼
5F92 [1] 
造字法
形聲字(外形內聲)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筆順編號
3321212134
異體字
𢓂、𢔗、𣥲、𧺑、𨑡、𨑒、𧺔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甲骨文中有圖A的字形,葉玉森釋為“徒”。該字形由“土”“”兩部分組成,“止”表示腳,是表示行走的;“土”在這裏作聲旁表音。有人認為“土”也表義,“土”“止”結合表示腳在地上行走,甲骨文周圍的點,還像塵土飛濺的樣子。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增添了“彳”,“彳”與“止”結合成“辵(chuò)”字,“辵”也是行走的意思。一般來説,“辵”旁隸變後寫作“辶”,但是“徒”卻不是這樣。“徒”字“辵”旁下的“止”,在漢代以前位置不很固定,或在下,或在土下,漢以後就基本固定在土的下邊,與“土”形成個“走”字,左邊變成“彳”。隸變後寫成“徒”。
“徒”的本義是步行。徒步行走的特點是僅靠一雙腳走路,沒有其他依靠,故以徒代指空。《論語·陽貨》:“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邢曷疏:“徒,空也。”孔子的意思是弗擾不會平白無故地召他去,總會用他。“空”是一無所有、一無所得。所以“徒”又引申為白白地。成語“徒勞無益”,就是白費力氣,沒有一點好處。“徒然”是白白地,不起作用。“徒”還表示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就是隻、僅僅。所以形容窮得一無所有是“家徒四壁”,窮得家裏只有四面牆壁。
在軍隊中,步兵是主要靠步行作戰的兵種,特別是在古代。因此,古代稱步兵為“徒”。《詩經·魯頌·閟宮》:“公車千乘(shèng)……公徒三萬。”是説魯公有兵車千輛,有步兵三萬。
步行時兩腳一前一後,兩隻腳就像互相跟隨一樣,故步用以喻指跟隨、追隨。而徒又引喻為指跟隨、跟從的人。《左傳·昭公四年》:“旦而皆召其徒,無之。”杜預注:“徒,從者。”跟隨、跟從的人,有的是門人、弟子;有的就是同一類或同一派別的人。故徒便引申為指門人、弟子。如《論語·微子》:“是魯孔丘之徒與?”又指同一類或同一派別的人。《左傳·襄公三十年》:“豈為我徒。”杜預注:“徒,黨也。言不以駟、良為黨。”
跟隨、跟從的人,不能自主,只能聽命於人,古時人的心理慣常鄙薄這種人。故徒用於指帶有貶義的人。《墨子·所染》:“處官失其理矣,則子西、易牙、豎刁之徒是也。”
跟隨、跟從的人,歸根結底,總是被人驅遣的人。所以被人役使的奴僕和被罰服勞役的人也稱徒。《周禮·天官·冢宰》:“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鄭玄注:“此民給徭役者。”被罰服勞役的人中當然也包括服勞役的犯人。《史記·高祖本紀》:“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徒,指服勞役的犯人。當代仍稱被囚禁的犯人為“囚徒”。古代的徒刑,就是指把人拘禁起來強迫服勞役。《新唐書·刑法志》:“用刑有五……三曰徒。徒者,奴也,蓋奴辱之。” [14-15]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步行
go on foot;
walk
《易·賁卦》:“賁其趾,舍車而徒。”
宋·范成大《吳船錄》卷下:“至此即舍舟而徒,不兩旬可至成都。”
徒步;徒涉
名詞
步兵;兵卒
soldier
《詩經·魯頌·閟宮》:“公徒三萬,貝冑朱綅。”
晉·潘岳《關中詩》:“翹翹趙王,請徒三萬。”
古代官府中供使役的人。
《周禮·天官·序官》:“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荀子·王霸》:“使衣服有制,宮室有度,人徒有數,喪祭械用皆有等宜。”
徒刑;古代刑法名。即拘禁使服勞役
《新唐書·刑法志序》:“其用刑有五……三曰徒。”
《清史稿·刑法志二》:“《明律》淵源唐代,以笞、杖、徒、流、死為五刑。”
引申為罪,苦難
元·王氏《粉蝶兒·寄情人》套曲:“怎不教我心中怒。你在錢堆受用,撇我在水面遭徒。”
服徭役的人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德行》:“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疋布贖之。”
唐·柳宗元《封建論》:“負鋤梃謫戍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羣。”
同類
《莊子·人間世》:“內直者,與天為徒。” 成玄英疏:“共自然之理而為徒類。”
漢·晁錯《舉賢良對策》:“故眾生之類無不覆也,根着之徒無不載也。”
同一類或同一派系的人(多含貶義)
clique
《尚書·仲虺之誥》:“簡賢附勢,寔繁有徒。”
《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黨徒
指某種人(含貶義)
crowd
《漢書·東方朔傳》:“今世之處士,魁然無徒,廓然獨居。”
宋·梅堯臣《四月二十七日與王正仲飲》詩:“如今舊友已無幾,歲晚得子欣為徒。”
魯迅《且介亭雜文·寄〈戲〉週刊編者信》:“我的意見,以為阿Q……也很沾了些遊手之徒的狡猾。”
賭徒;叛徒;亡命徒;好事之徒
跟從師傅或老師學習的人;弟子
pupil
《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學徒;門徒;藝徒;高徒
信仰某種宗教的人
教徒;信徒
通“塗”。途徑;道路
《老子》:“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漢·揚雄《太玄·夷》:“夷其牙,或飫之徒。”
形容詞
空的;沒有憑藉的
bare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齊師徒歸。”
徒手
副詞
表示動作行為沒有取得效果;白白地
in vain
漢·無名氏《長歌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宋·陳造《望夫山》詩:“野花徒自好,江月為誰白。”
葉聖陶《倪煥之》十二:“與其徒費唇舌,不如經過法律手續來得乾脆。”
徒勞;徒有虛名
表示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僅僅
only
《孟子·公孫丑下》:“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
三國魏·劉劭《人物誌·英雄》:“徒英而不雄,則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則智者不歸往也。”
唐·王昌齡《擊磬老人》詩:“誰識野人意,徒看春草芳。”
表示轉折,相當於“乃、卻”
《荀子·子道》:“女謂夫子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無所不知。”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6]  《漢語大字典 [5]  》)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二】【辵部】同都切(tú)
(𨑒/徒)步行也。從辵土聲。 [7] 

説文解字注

“步行也”注:《賁》:“初九,舍車而徒。”引伸為徒搏、徒涉、徒歌、徒擊鼓。
“從辵。土聲” 注:同都切,五部。𨑒,隸變作徒。 [8] 

廣韻

同都切,平模定 ‖ 徒聲魚部(tú)
徒,黨也。又步行也,空也,隸也。同都切。三十一。
【校釋】三十一:原訛作“三十”。 [9] 

康熙字典

【寅集下】【彳部】徒;部外筆畫:7
古文:𠫠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同都切,音塗。《説文》本作𨑒。步行也。《易·賁卦》:舍車而徒。
又步卒也。《詩·魯頌》:公徒三萬。
又《爾雅·釋訓》:徒輦者也。疏:會同田獵,人挽輦以徒行也。《詩·小雅》:徒御不驚。
又《玉篇》:眾也。《書·仲虺之誥》:實繁有徒。《前漢·東方朔傳》:人至察,則無徒。
又《廣韻》:空也。《爾雅·釋訓》:暴虎,徒搏也。注:空手執也。
又《廣雅》:徒,袒也。《史記·張儀傳》: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
又《正韻》:但也。《孟子》:徒善不足以為政。
又《廣韻》:黨也。張衡《思玄賦》:朋精粹而為徒。
又弟子曰徒。《論語》:非吾徒也。《後漢·鄭康成傳》:扶風馬融,門徒四百餘人。
又《廣韻》:徒隸也。《周禮·天官》:冢宰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疏:胥有才智為什長,徒給使役,故一胥十徒。
又司徒,官名。《書·舜典》:汝作司徒。《周禮·地官·司徒》疏:司徒,主眾徒也。
又丹徒,縣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有丹徒縣。注:即《春秋》雲朱方也。《地誌》:秦望氣者言其地有王氣,始皇使赭衣徒三千鑿京峴山,以敗其勢,因名丹徒。
又罪名。《唐書·刑法志》:用刑有五,其三曰徒。徒者,奴也。蓋奴辱之,量其罪之輕重,有年數而舍。
又申徒,登徒,司徒,並複姓。《風俗通》:申屠氏,隨音改為申徒氏,夏有申徒狄。宋玉《好色賦》序:大夫登徒子,侍於楚王。注:登徒,姓也。《姓譜》:舜嘗為堯司徒,支孫氏焉。
又葉唐何切,音駝。《道藏歌》:運役自然氣,於是息三徒。一暢萬劫感,慶賀西王那。 [10]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徒”字書寫演示 “徒”字書寫演示
“彳”窄“走”寬,頂部“彳”低,底部“走”高。“彳”,撇、豎相接於橫中線下側。“走”,“土”首筆橫起筆於豎中線,下橫在橫中線;“龰”,豎與“土”的豎對齊,撇短捺長,兩筆相接豎中線。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十一模

合口呼
全濁
同都切
dʰuo
集韻
平聲
上平十一模
合口呼
全濁
同都切
do
禮部韻略

平聲





同都切

增韻

平聲





同都切

中原音韻

陽平
魚模

合口呼

次清

tʼu
中州音韻

平聲
魚模





唐盧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五模


全濁
同都切
d‘u
分韻撮要
𡍼
陽平
第十二孤古故
(參考資料:漢典 [11]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o
王力系統
d
a
董同龢系統
ɑɡ
周法高系統
d
李方桂系統
d
ag
西漢



東漢





o


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o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o
齊梁陳北周隋
虞模

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uo
擬音/王力系統

d
u
擬音/董同龢系統

uo
擬音/周法高系統

d
uo
擬音/李方桂系統

d
uo
擬音/陳新雄系統
u
(參考資料:漢典 [11]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ʰu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ʰu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ʰu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ʰou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ʰu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ʰu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ʰu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tʰu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dəu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dəu
31
陽平
文讀
døy
31
陽平
白讀
湘語
長沙
təu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dəu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tʰu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tʰu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tʰou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tʰou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24
陽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ʰu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u
52
陽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u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11]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20-08-06]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央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0-08-23]
  • 3.    平水韻表(完整版)  .在線漢語字典[引用日期2020-08-23]
  • 4.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4-24]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884-885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318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42
  • 8.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55
  • 9.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82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312
  • 11.    徒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4-24]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49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11
  • 14.    殷傑編著.漢字春秋:生活風貌[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177-179
  • 15.    丁義誠,張國慶,富金壁等主編.全解漢字 詳釋1500個常用漢字的音、形、義、用 第1輯 第2版[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05:6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