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祖詒

鎖定
徐祖詒(1895年—1976年),字燕謀,江蘇崑山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炮兵科畢業,國民政府國防部中將高參,抗日將領。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受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委派,協同張自忠等率部增援臨沂,先後取得臨沂保衞戰和台兒莊戰役的勝利。 [2] 
1949年11月,赴台灣。
1976年,與蔣方震楊傑白崇禧並稱“四大幕僚”的一代抗日將領徐祖詒於台中病逝。
中文名
徐祖詒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崑山
出生日期
1895年
逝世日期
1976年

徐祖詒人物生平

1895年,徐祖詒生於江蘇崑山。自幼隨父宦遊東北,畢業於吉林陸軍小學。
1915年夏,入清河陸軍第一預備學校。
1916年冬,畢業後任職於奉軍,後被選送入日本陸軍大學深造。
1927年6月,被北洋政府授予陸軍炮兵上校,嗣後任軍事部參謀署科長。
1928年,東北易幟時,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軍令廳第三處少將處長,並作為張學良之全權代表,赴北平與南京國民政府代表接治相關事宜。
1932年9月,任國民政府國防部參謀本部處長。
1933年,奉命赴北平協助處理華北事務。5月25日,於密雲密晤日軍代表,並於30日以隨員身份參與熊斌岡村寧次之會談。9月,任參謀本部第二廳副廳長兼第四處處長。
1936年1月,被授予陸軍少將。6月,任參謀本部第二廳廳長。10月,被授予陸軍中將。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先期往徐州組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調集各路軍隊佈防,並主持擬訂臨沂會戰作戰計劃。
1938年春,日軍板垣徵四郎磯谷廉介兩師團沿津浦線南下,欲造南北夾擊之勢以打通津浦線。是時,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已淪陷,臨沂被圍,守軍龐炳勳部岌岌可危。徐祖詒受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委派,協同張自忠等率部增援。為消除龐、張二人宿怨,從中翰旋,使之協同退敵。復協調各軍,內外夾擊日軍,經五晝夜血戰,殲敵大部。4月,又協助李宗仁擊敗日軍磯谷廉介師團,取得台兒莊戰役勝利。 [2] 
1939年秋,調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八分校主任,駐湖北均縣。
1943年2月,任陸軍大學兵學研究院主任及軍事教育委員會研究委員。
1947年,任國民政府中將高參,轉任華中“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為白崇禧所倚重。
1949年6月,任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參謀長。9月,任國防部參謀次長。11月,去職。後赴台灣。
1950年春,任“國防部”高參。
1952年10月,奉命退役,轉任“電信總局”顧問。
1976年,於台中病逝。
徐祖詒在軍事生涯中,以精通參謀業務著稱,與蔣方震楊傑白崇禧有“四大幕僚”之譽。

徐祖詒個人著作

著有《列強軍備概要》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