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克勤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

鎖定
徐克勤(1907年3月15日—2002年12月19日),安徽巢縣人,地質學、礦牀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 
1934年徐克勤從國立中央大學地學院地質系畢業後進入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1939年獲得中美“文化基金”資助,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生院留學,先後獲得碩士、博士;1941年被選為美國SigmaXi科學榮譽學會會員;1945年回國後擔任中央地質調查所技正;1946年應聘為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地質系教授;1947年至1949年擔任中央大學地質繫系主任;1949年至1984年擔任南京大學地質繫系主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  ;1984年擔任南京大學地質系名譽系主任;2002年12月19日逝世。
徐克勤早年長期、系統而全面地研究鎢礦。1947年首次在湖南瑤崗仙發現大型矽卡巖型白鎢礦礦牀,1954年首次評價了四川攀枝花超大型釩、鈦、磁鐵礦礦牀,及發現銅陵新屋裏(鳳凰山)銅礦,當塗馬山硫鐵礦及南京岔路硫鐵礦。1957年在贛南首次發現了加里東期花崗岩。1958年和郭令智在皖南發現雪峯期花崗岩。1935年和黃汲清發現印支期花崗岩 [3] 
中文名
徐克勤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安徽巢縣
出生日期
1907年3月15日
逝世日期
2002年12月19日
畢業院校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礦牀學》
主要成就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徐克勤人物生平

徐克勤
徐克勤(4張)
1907年3月15日,徐克勤出生於安徽巢縣。1928年進入南京中學學習 [3] 
1930年7月,徐克勤考入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地質系。
1934年7月,徐克勤從國立中央大學地學院地質系畢業,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後進入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從事礦產資源調查和礦牀地質研究;同年加入中國地質學會。
1939年10月,徐克勤獲得中美“文化基金”資助,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生院留學,先後獲得碩士學位(1941年)、博士學位(1944年)。
1941年,徐克勤被選為美國SigmaXi科學榮譽學會會員。
1945年11月,徐克勤回國,擔任中央地質調查所技正(1946年7月)。
1946年7月,徐克勤應聘為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地質系教授。
1947年6月,徐克勤擔任中央大學地質繫系主任(1949年8月) [4] 
1949年8月,中央大學更名為南京大學後,徐克勤擔任南京大學地質繫系主任(至1984年)。
1980年,徐克勤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4年,徐克勤擔任南京大學地質系名譽系主任。
2002年12月19日,徐克勤逝世,享年95歲 [5] 

徐克勤主要成就

徐克勤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20世紀30至40年代,徐克勤在美國留學期間寫成了《鎢礦牀的地質》的博士論文,他還在美國《經濟地質》上發表了《中國贛南鎢礦牀地質》等文章 [6]  。20世紀40至50年代,徐克勤領導勘探並發現特大型矽卡巖型白鎢礦,根據他的理論,使中國鎢礦總儲量居世界之首發現安徽馬山硫鐵礦提出攀枝花鐵礦是特大型釩鈦磁鐵礦,成為中國西南最大的鋼鐵基地。60~70年代考察中國東南部數十個鐵銅硫鉛鋅等礦山,對贛南區域地質及造山運動、花崗岩類與鎢礦關係、鎢礦牀特徵等作了科學論述,對找礦有直接指導意義。80年代提出華南花崗岩兩個主要成因類型——同熔型和改造型,提出華南不同時代花崗岩類及成礦關係 [1] 
  • 發現矽卡巖型白鎢礦礦牀
1947年7月中旬起,徐克勤受當時的資源委員會委託,前往湖南省資興縣瑤崗仙鎢礦進行資源評價。徐克勤到達礦山第二天便上山勘查黑鎢礦石英脈礦牀。下午,他在返回住地的途中發現路旁草叢中有一種棕黑色土狀物,並懷疑它是某種物質氧化所致。經過搜尋,他在草叢中發現了半風化的矽卡巖露頭。有着十餘年鎢礦研究經驗的徐克勤知道,在一定條件下矽卡巖可以含有白鎢礦,所以,這種半風化矽卡巖的發現,引起了他的極大重視。當時,在中國還沒有發現矽卡巖型白鎢礦的報道。含在矽卡巖中的白鎢礦因其粒度較細而在野外很難辨認。徐克勤首先將矽卡巖的大致分佈範圍填繪於1∶5000瑤崗仙地形圖上,並採集了可能含有白鎢礦的矽卡巖樣品帶回南京進行室內研究。經在顯微鏡下辨認,很快鑑定出樣品切片中的白鎢礦,又對標本進行紫外燈檢查,也證實了它們中的極大多數含有白鎢礦。這是在中國首次發現矽卡巖型白鎢礦。
徐克勤的工作成果表明:這個礦的地質條件相當好,礦體順層延長近一公里,厚度較大,延深也可能較大。他斷定瑤崗仙白鎢礦是一個大型礦牀。徐克勤提出的勘探開發瑤崗仙矽卡巖白鎢礦的建議立即被地質部門所採納。勘探結果表明,含白鎢礦的矽卡巖順層性能穩定,延長遠,延深大(超過500米),厚度從十幾米到數十米,含鎢酸(WO3)達到0.43%,總儲量很大,是一個特大型礦牀。徐克勤總結了瑤崗仙白鎢礦的發現和勘察成果,於1957年在《地質學報》上發表了《湖南鎢錳鐵礦礦區中矽卡巖型鈣鎢礦的發現並論兩類礦牀在成因上的關係》的研究論文,理論上修正了這兩類礦牀不能共存的傳統看法。徐克勤的這一重要發現和研究成果導致了中國已探明的白鎢礦的儲量已超過黑鎢礦,並使中國鎢儲量居世界首位。1959年發表《中國鎢礦的類型及分佈規律》 [3] 
  • 發現浸染狀硫鐵礦
20世紀50年代,徐克勤帶領學生到馬鞍山、大凹山一帶實習。在大凹山以南約2.5—3.5公里的馬山,他們發現了大面積的浸染狀硫鐵礦,1951年曾鑽過一孔,發現自上而下全部為浸染狀硫鐵礦。1954年,曾由化工部施鑽4口,也全部為浸染狀硫鐵礦,1958年曾大加鑽探,發現礦區廣大,估計儲量達約一億噸,含硫達12—15% [3] 
  • 發現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牀
1954年,徐克勤受地質部委託,率領師生40餘人到四川攀枝花等地進行普查,他以確鑿證據證明了過去地質工作者認為是三個孤立的鐵礦小山頭(尖包包、蘭家河、倒馬坎)相隔7.5公里,實際上是一個連續的層狀輝長岩體,巖體近底部即為礦體(帶)。並且在全馬坎北水溝旁發現礦體另一部分。礦層很厚,是一個巨型釩、鈦、磁鐵礦。另外他們曾在野外通過對礦石的光片研究,及利用顯微化學浸蝕法確定磁鐵礦與鈦鐵礦主要為粒狀共生,從面初步確定了礦石的可選性。通過刻槽取樣化驗確定礦石品位並查出鐵礦層之下還有少量銅鎳礦化的存在。1954年10月2日,他向地質部報告了工作成果,認為攀枝花是一個大型釩鈦磁鐵礦牀,並建議地質部門應立即對攀枝花進行勘探。後來的勘探結果完全證實了他的科學論斷 [3] 
  • 花崗岩類研究
1957年,徐克勤在江西南康龍回和上猶陡水首次發現了加里東期的花崗岩類,為華南多時代花崗岩體系的建立打開了突破口。1958年,徐克勤和郭令智等又在皖南休寧 發現了雪峯花崗岩。此後,又在雩都公館、銀坑、湖南永興發現加里東期花崗岩類。徐克勤撰寫的《論華南四大旋迴(即雪峯期、加里東期、印支期、燕山期)花崗岩》一文受到1962年廣州地質普查會議的極大重視和廣泛承認。此後,南京大學地質系關於華南花崗岩的研究一直得到全國地質學界的高度評價,並在1964年被列為全國十大科技成果之一。1965年,這一研究成果—《華南不同時代花崗岩類及其與成礦關係研究》以國家科委科學技術報告的形式發表(編號1415號)。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徐克勤繼續帶領和組織南京大學地質系師生從事花崗岩類的研究,1978年這項研究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0年徐克勤和孫明志提出華南花崗岩的兩個主要成因類型一同熔型和改造型,這在80年代全國各家關於花崗岩類的成因分類中是提出最早、影響最大的一家。1981年,《華南不同時代花崗岩類及其與成礦關係》以專著形式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1982年,徐克勤領導的這項關於花崗岩類的研究成果獲得全國自然科學二等獎。
1976年6月,徐克勤等在安徽銅陵新橋發現黃龍灰巖中下部層狀含銅黃鐵礦中夾有火山凝灰岩及凝灰質砂岩,推論該礦屬於中石灰世海底火山噴發沉積成因。這一發現使他聯想到北美和澳大利亞的某些塊狀硫化物礦牀,如Sullivan. Mt. Isa等,它們與典型的火山成因塊狀硫化礦牀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差異。銅陵新橋這種形成於斷裂拗陷帶中的硫化物礦牀與紹興西裘形成於優地槽環境的火山成因黃鐵礦型銅礦也有相似和差異之處。徐克勤認為,產於斷裂拗陷帶中的某些熱液鐵、銅礦牀,很可能具有新橋式的海相火山噴發沉積成因,或者以火山沉積物為礦源層或礦胚層,再經過後期熱液作用的迭加、改造而成礦。在此成果基礎上,徐克勤於1978年提出,在中國東南部幾個海西一印支期斷裂陷帶中,發育一種沉積(或火山沉積)一熱液迭加改造型的鐵銅(鉛鋅硫)礦牀成因,探討它們既不是簡單的同生沉積礦牀,又不是單純的熱液礦牀,對這類層狀鐵礦牀的重新認識。1986年,這一科研成果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徐克勤對於海底噴流沉積塊狀硫化物礦牀的研究足跡遍及中國東南部、南部以及西南部某些礦山,如廣西南丹大廠及雲南箇舊幾個礦山,還到過甘肅白銀廠,青海錫鐵山,及紅溝銅礦(祁連山銅礦)等 [3] 
  • 學術論著
出版日期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1943
《江西南部鎢礦地質志》
徐克勤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1964.07
《礦牀學》
徐克勤等編著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3
《花崗岩類與成礦關係》
徐克勤著
南京:南京大學地質系
1982
《華南花崗岩成因與成礦》
徐克勤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84
《花崗岩地質和成礦關係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徐克勤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6.06
《花崗岩地質和成礦關係》
徐克勤,塗光積主編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 學術交流
1980年,徐克勤作為中國地質代表團成員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地質大會,並報告了關於沉積(火山沉積)在中國東部斷陷帶中的層狀銅、鐵、硫等礦牀。1984年5月,他率領地質小組訪問美國。在一個多月時間裏,他考察了美國西部許多銅、鉬、金礦,並參觀了聖海倫斯(活)火山和矽卡巖型鎢礦,並作了學術報告。1988年,他參加了在日本松江舉行的鎢、錫花崗岩會議。通過這些學術交流活動,徐克勤看到了很多地質現象和許多礦山,以及各國的地質調查所,包括美國地質調查所的東、西、中部三個研究中心 [3] 
  •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02年12月,徐克勤領導、主持的科研成果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教育部科學技術一等獎等多項獎勵 [7] 
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78年
華南不同時代花崗岩及其成礦關係研究
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
華南幾個斷裂拗陷帶中沉積(或火山沉積)—熱液迭加礦牀的成因研究
江蘇自然科學獎
1982年
華南花崗岩的地質,地球化學及成礦規律的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85年
華南海西—印支期斷陷帶中沉積—熱液疊加層狀鐵、銅、硫、鉛、鋅、銀、金等礦牀的研究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華南海西—印支期斷陷帶中沉積—熱液疊加層狀鐵、銅、硫、鉛、鋅、銀、金等礦牀的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獎

徐克勤人才培養

  • 講授課程
徐克勤在南京大學地學系長期講授《礦牀學》《岩石學》《光性礦物學》《礦相學》和《應用岩石學》等課程,其中《應用岩石學》這門課,是他在常年收集全國各地礦牀圍巖蝕變的大量標本切片的基礎上開創的 [3] 
  • 指導學生
徐克勤所培養的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等各個層次的學生,許多已經是地質學領域的知名學者,絕大多數成為教學、科研和生產的骨幹 [3] 

徐克勤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80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 
1995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3] 

徐克勤社會任職

徐克勤先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地質對比計劃中國委員會委員,國際地質物理與大地測量聯合會中國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顧問,國際地質對比計劃第220項的中方負責人 [8] 

徐克勤人物評價

徐克勤在地質科學的許多領域都有重要建樹和突出貢獻,尤其在華南鎢礦地質、華南花崗岩及其成礦作用、沉積-後期熱液疊加成礦等方面取得了開創性的、具有重大影響的研究成果。他在湖南瑤崗仙發現了中國第一個夕卡巖型白鎢礦牀。他在江西南康龍回和上猶陡水兩地首次發現了加里東期的花崗岩類,並組織領導了華南多時代花崗岩成因及其與成礦作用關係的綜合研究;他提出的“改造型”、“同熔型”的花崗岩成因分類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重視和認可。徐克勤長期擔任中央大學和南京大學的地質系主任,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地質人才,為中國地質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7]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評)
徐克勤一生勤奮工作,足跡踏遍除西藏、台灣以外所有的省、市、自治區。他在礦牀學,重要礦牀發現,以及花崗岩類研究中,做出重要貢獻,在中國南部研究海底噴流沉積塊狀硫化物及後期熱液疊加改造型礦牀,在不同地段產有銅、鉛、鋅、銀、錫、鎢、金、硫等,其重要性很顯著 [3] (何梁何利基金會評)

徐克勤後世紀念

  • 徐克勤院士銅像
2013年4月22日,徐克勤院士銅像安放儀式在仙林校區朱共山樓大廳舉行,王德滋院士、莫宣學院士、薛禹羣院士、鄭永飛院士、劉叢強院士、陳駿校長、王汝成院長、王洪濤書記及徐克勤的學生代表和學院師生代表近百人蔘加了銅像安放儀式 [9] 
  • 《徐克勤傳》
2017年2月,由華仁民教授撰寫的25萬字《徐克勤傳》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通過“口述歷史”的形式,詳盡地記錄了徐克勤的生活歷程和學術成就,向讀者全方位地展現了這位優秀的中國地質科學家的真實人生 [10] 
  • 紀念徐克勤院士110年誕辰
2017年3月15日,為了紀念徐克勤先生110年誕辰,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在4月8-10日舉辦徐克勤學術思想研討會,緬懷徐克勤先生的傑出貢獻,弘揚他的學術思想。作為紀念活動的內容之一,陳駿校長和王德滋院士分別在南京大學報上撰文紀念徐克勤先生 [7]  。4月9日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朱共山樓舉行了“徐克勤學術思想暨地質學科發展研討會”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