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德滋

(中國科學院院士、岩石學家)

鎖定
王德滋,1927年6月27日出生於江蘇泰興,岩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46年王德滋考取了國立中央大學地質系;1949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50年從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後留校擔任教師,並擔任地質系黨支部書記;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被關進牛棚寫檢查,後來下放到溧陽農場參加勞動;1978年由講師越級晉升為教授,並擔任南京大學副教務長兼科研處長;1984年至1988年擔任南京大學副校長;1988年至1991年擔任南京大學發展與政策研究委員會主任;1991年至1993年擔任南京大學地學院院長;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 
王德滋長期從事火山岩與花崗岩研究 [2]  ,他對中國東部和南部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的花崗質火山一侵入岩體系,提出了次火山花崗岩的新概念,屬於原創性突破 [3] 
中文名
王德滋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江蘇泰興
出生日期
1927年6月27日
畢業院校
南京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光性礦物學》
主要成就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信    仰
共產主義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王德滋人物經歷

王德滋
王德滋(5張)
1927年6月27日,王德滋出生於江蘇泰興 [4]  。1933年9月,進入泰興襟江小學就讀。
1938年7月,從泰興襟江小學畢業。 9月,就讀於泰興私立滬光中學分校,念初一。1939年9月,轉學到泰興縣立初級中學念初二。1940年春天,就讀於泰興私立“揚陋學塾”,直至初中畢業。
1941年9月,進入泰興私立延令中學高中部學習。1944年7月,從泰興延令中學畢業。 9月,考取江蘇教育學院數學系,僅就讀一個學期,即自動退學,返回泰興。
1945年2月,在泰興城東小學任教兼教導主任 [5] 
1946年夏天,國立中央大學由重慶遷回南京,並恢復招生,王德滋考取國立中央大學地質系。
1947年5月,在國立中央大學進步思潮影響下,王德滋參與了“五·二○”學生運動 [6] 
1949年1月,參加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央大學中共地下黨組織的一員;4月參加“四一”愛國學生運動。
1950年7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大學畢業生。留校擔任李學清教授的助教,負責岩石學實驗,兼地質系圖書室管理員和南京大學工會秘書。
1952年秋天,南京大學地質系師生中的黨員合建一個支部,王德滋擔任支部書記。
1955年,王德滋由助教晉升為講師。
1957年,南京大學地質系黨總支成立,王德滋擔任總支書記。同年擔任岩石學俄文學習小組的業務指導。
1958年9月,南京大學擬創建地質系放射性礦產地質專業,王德滋負責此專業籌建工作,並擔任黨支部書記。同年卸任地質系黨總支書記後,擔任系主任助理,協助系主任徐克勤處理日常行政工作。
1959年,南京大學地質系成立放射地質專業,王德滋任教研室主任兼黨支部書記。 同年南京大學開展黨內“反右傾”運動,因鑽研業務和嚴重右傾,王德滋被作為“白專道路典型”受到重點批判。
1961年,王德滋任地質系副系主任,主管科研工作。
1963年9月,王德滋調任教務處副處長。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發,王德滋被當作“走資派”,關進“牛棚”,邊勞動、邊接受批鬥。
1967年,王德滋作為教務處負責人,被認為是南京大學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實際執行者,接受了兩場批鬥。
1968年,王德滋在校內參加勞動(主要是割草),寫交代材料。
1969年10月19日,王德滋徒步前往溧陽農場勞動,修水庫。
1970年5月,王德滋由農場徒步返校參加清查“五一六分子”活動。 秋,再去溧陽農場勞動 [7] 
1971年,王德滋全年在農場勞動,主要從事插秧、施肥、收割、果樹噴藥、種蔬菜等勞動。
1972年夏,由農場調回學校,任南京大學革命委員會教育革命組副組長。
1977年,南京大學成立教學科研處,王德滋任處長。
1978年,南京大學恢復教師職稱評審,王德滋由講師越級晉升為教授。 擔任南京大學副教務長兼科研處處長,直至1984年。
1984年,王德滋任南京大學副校長,主管科學研究工作。 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研究生導師;10月5日,當選南京大學自然科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88年,王德滋卸去副校長職務,回到地球科學系繼續指導研究生和開展科學研究。
1988年,王德滋任南京大學發展與政策研究委員會主任,直至1991年。
1989年1月,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重大項目會二級課題“中國東部與中生代陸相火山作用有關的金成礦條件及遠景預測的研究”。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內生金屬礦牀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任實驗室主任。
1991年,南京大學成立地學院,王德滋擔任院長,直至1993年。
1997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東南部晚中生代花崗質火山一侵入雜巖成因與地殼演化”,歷時四年 [8] 

王德滋主要成就

王德滋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王德滋確認加里東期花崗岩在華南有廣泛分佈,與燕山期花崗岩有明顯區別在華南首次發現幔源型花崗岩,是玄武岩漿結晶分異的產物,論證中國東南沿海A型花崗岩為後造山型花崗岩與拉張背景有關,劃分中國東部中生代火山岩係為橄欖安粗巖系與高鉀鈣鹼性岩系,研究其差別與成因提出次火山花崗岩概念,並以時、空、源一致性作為火山-侵入雜巖的判別標誌,與合作者在華南發現S型火山岩並研究了它們與錫、鈾的成礦關係 [2] 
  • 科研經歷
1956年秋,與孫鼐、董忠泉、於鎮藩赴山東濟南郊區考察研究輝長岩和鹼性偉晶岩,歷時兩週。
1958年夏,受系主任徐克勤委派,與季壽元、胡奚到江西南部對加里東期花崗岩開展地質調查研究。1958年作為主要骨幹,參與徐克勤的科研團隊,對“華南花崗岩”進行研究。
1960年,赴蘇州考察花崗岩。1962年春,與塗紹雄合作研究寧蕪盆地中生代火山岩,重點研究火山岩的岩石學與岩石化學演化規律。夏,與劉昌實、李應運赴安徽九華山考察複式花崗岩體。
1963年,與徐克勤(第一作者)等共同撰寫的論文《華南多旋迴花崗岩類的侵入時代、巖性特徵、分佈規律及成礦專屬性的研究》在《地質學報》上發表。
1963年,與周新民合作在《南京大學學報》發表論文《南京蔣廟鹼性輝長岩和等色巖的成因》。與塗紹雄合作在《南京大學學報》發表論文《寧蕪地區中生代火山岩系的岩石學與岩石化學研究》。科研論文 Correlation between Caledonian and Yishanian Granites in Southern JIangxi(第二作者)在《中國科學》發表。
1964年夏,與林承毅、劉振聲在江西弋陽慈竹考察加里東早期英雲閃長巖,該巖體屬於與區域變質作用密切相關的半原地型深熔花崗岩。
1973年,與凃紹雄合作,繼續從事寧蕪盆地火山岩與成礦關係研究。
1979年,與陳克榮等在浙江莫干山考察“次火山花崗岩”。10月,與劉昌實、周金城在浙江桐廬火山斷陷盆地研究次火山花崗岩。
1983年,在中國國內較早發現“自碎次火山岩”,這是一種獨特的火山碎屑岩類型,對於指導找礦具有積極意義。在內首次提出“次火山花崗岩( Subvolcanic Granite)理念,並在《中國地質》發表了論文。
1986年秋,與周新民、杜楊松前往浙江北雁蕩山地區考察流紋質熔結凝灰岩剖面。
1988年秋,與劉昌實、沈渭洲、陳繁榮在江西相山考察火山岩與鈾礦,在中國國內首次發現S型火山岩並研究其與鈾礦的關係。冬,與周新民、徐夕生等在安徽歙縣考察元古代蛇綠岩套。
1989年7月,與徐克勤、張祖還、俞劍華等赴廬山進行地質考察。10月,根據金礦重大研究項目的需要,與任啓江、邱檢生在山東沂沭斷裂帶考察橄欖安粗巖與金礦的關係;研中國大部“大火山岩省”的格局,在蘇、魯、皖地區圈出“橄欖安粗巖省。
1994年6月,與趙廣濤在山東嶗山考察I型與A型複合花崗岩體。秋,與彭亞鳴、邱檢生在浙江普陀山考察A型花崗岩。
1997年10月,與邱檢生在福建永泰考察鹼性流紋岩。
2001年9月,與舒良樹於津海、樓法生在江西武山考察變質核雜巖 [8] 
  • 學術論著
截至2016年6月,王德滋出版專著、教材、譯著10部,在中國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 [9] 
出版日期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2016.09
《遠古的遺蹟 南京國家地質公園》
許漢奎,陶奎元,周曉丹,項長興,王德滋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6.05
《南京雨花石》
王德滋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5.12
《遠古的遺蹟 南京國家地質公園》
王德滋主編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4.04
《大地求索譜華章 慶賀郭令智院士百歲華誕》
王德滋主編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2.09
《遠古的奇觀 南京雨花石》
王德滋編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2.04
《往事雜憶 王德滋自述》
王德滋著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簡史》
王德滋主編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8.05
《光性礦物學 第3版》
王德滋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2.04
《中國東南部晚中生代花崗質火山-侵入雜巖成因與地殼演化》
王德滋,周新民等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2.04
《南京大學百年史》
王德滋主編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1.12
《路起中山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史》
王德滋主編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2.05
《南京大學史 1902-1992》
王德滋主編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85.05
《花崗岩岩基的成因 地球化學證據》
Atherton, M.P.,Tarnney, J.編;王德滋等譯
北京:地質出版社
1982.04
《火山岩岩石學》
王德滋、周新民合編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75.10
《光性礦物學 修訂版》
王德滋編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5.05
《光性礦物學》
王德滋編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62.11
《火成岩岩石化學導論》
(蘇)查瓦涅茨基著;王德滋譯
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
1961.09
《晶體光學》
季壽元,王德滋編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0.01
《晶體光性研究法》
(芬)麥蘭霍林,(蘇)格魯姆一格爾日邁洛著;王德滋譯
北京:地質出版社
1958
《晶體光學研究法》
王德滋編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56.12
《結晶光學》
(蘇)Д.С.Белянкин,В.П.Петров著;張樹葉,王德滋譯
北京:地質出版社
1954
《晶體光學薄片研究法》
王德滋、孫鼐合譯
北京:地質出版社
  • 學術交流
1957年5月20日,參加在“五二O”校慶舉行的第三屆科學討論會,和孫鼐教授共同報告“濟南輝長岩的研究”。
1963年秋,參加在山東泰安召開的“區域變質研經驗交流會”。會後,赴山東新泰雁翎關地區考察泰山羣變質岩。
1979年9月,應浙江省地質學會邀請,赴杭州作“中生代火山岩與成礦關係”學術報告。
1982年3月,應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邀請,南京大學教師代表團赴美考察任副團長,先後訪問了霍普金斯、哈佛、耶魯、加州伯克利等十四所大學,進行考察和講學等學術交流活動,歷時六週。
198年10月26-30日,南京大學主辦“花崗岩地質與成礦關係”國際學術討論會,任組織委員會秘書長。來自美、英、法、日、澳、希臘等國的二十幾位專家和中國國內百餘位代表參加了會議。這是由中國高校主辦的首次國際學術討論會。
1985年3月,代表南京大學參加1985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
1987年5月,受教育部委託,率中國大學校長代表團訪問澳大利亞二十二所大學,簽訂中澳聯合培養博士生協議。
1991年11月,岩石學教學委員會在桂林冶金地質學院召開,應邀參加會議。
1993年4月,與周金城、邱檢生在浙江考察雙峯式火山岩。
1996年8月,參加在北京召開的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與蟹澤聰史共同主持火山岩分會。
1999年參加在南京大學召開的第一屆全國地學博士後學術會議。
2011年4月20日,參加第四屆全國構造地質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
2011年9月6-7日,參加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南京大學聯合主辦的“南嶺地區花崗岩與成礦學術研討會”。
2014年4月23日,參加內生金屬礦牀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次“石話石説”學術論壇 [8] 
  •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78年3月
華南不同時代花崗岩類與成礦關係
全國科學大會獎
1982年
華南不同時代花崗岩類與成礦關係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990年
中國東南部酸性、中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與成礦關係
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995年
中國東部與中生代陸相火山作用有關金礦牀的研究
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03年
中國東南部晚中生代花崗質火山一侵入雜巖成因與地殼演化
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
2016年9月
科普著作《遠古的遺蹟——南京國家地質公園》
江蘇省科普作品一等獎
參考資料來源: [4] 

王德滋人才培養

  • 講授課程
1953年9月,王德滋為金屬非金屬礦產地質專業講授《岩石學》課程。1956年9月,為地球化學專業學生講授《光性礦物學》《晶體光學》等專業課程。1957年9月,為地球化學專業與地質學專業學生講授《晶體光學》課程。1960年9月,為放射地質專業的學生講授專業課程《鈾的地球化學》。1975年在江蘇鹽城地區農村開門辦學,講授《農村電工》課程。1976年6月,在江西宜春為二機部舉辦的《地球化學應用講座會》講課。 10月在甘肅天水為二機部207工程指揮部舉辦的《地球化學應用講習班》講課。
1986年9月,赴日本名古屋大學講學,時間一個月。講學內容側重兩方面:一是“中國東部中、新生代火山岩與成礦關係”;二是“華南不同時代花崗岩與成礦關係”。 [8] 
  • 教育理念
王德滋認為:“人的創造性思維的旺盛期是在25歲至45歲間,以後隨着年齡增長將不斷趨於衰退。而當時我已經過了古稀之年,自然規律是不可抗拒的。”經過思考他作出人生道路上的第四次抉擇,從學術的第一線向學術的第二線轉移。確定了六字方針:伯樂,教練,參謀。”做“伯樂”就是要發現年輕人才,發現千里馬,推薦、評選學科帶頭人。“從事地質科學幾十年,對中國國內外的科研動態比較瞭解,可以為年輕人開展科研工作做一些方向指引,這就是‘教練’工作。”“繼續為學校和社會的發展獻計獻策,當好‘參謀’,一直到失去工作能力為止。” [10] 
  • 科普、教育報告
2005年7月,王德滋赴南京浦口進行生態考察,撰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新浦口》調查報告,刊登在南京市委辦公廳《內參》上。9月,在江蘇泰州市作《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城市》報告。10月,在江蘇大豐實驗中學(南京大學教育實驗基地)作《自然、資源與人》科普報告 [10] 
2010年10月,應泰興市科協的邀請,向泰興市科技教育界作《自然、資源與人》科普報告。
2012年5月,在母校襟江小學為全校師生作《中觀賞石一科學與藝術的融合》的科普報告。9月19日,為在南京高校新入學研究生做科學道德教育報告。
2014年9月10日,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體育館為2014級三千多名本科新生作入學教育報告,題目為《科學人生六十年》 [8] 

王德滋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91年12月12日
江蘇省教育委員會優秀研究生教師
1991年12月
南京大學首屆研究生導師教書育人獎
1997年11月
中國科學院院士 [2] 

王德滋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82年
江蘇省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研究會副會長
1985年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地質學與地球物理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召集人
1985年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岩漿岩專業委員會主任(連任一屆)
1990年5月10日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三屆地質學科評審組成員,任組長
1991年
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擔任一屆
1991年至1994年
1992年3月12日
江蘇省普通高等教育工作諮詢委員會首屆委員
1992年
1993年9月
西北大學兼職教授
1994年2月10日
中國地球化學學報》(英文版)編委
1994年8月27日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對石油大學“211工程”部門預審專家組專家
1994年9月15日
地質礦產部“殼幔體系組成、物質交換及動力學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1995年3月5日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報特約編委
1995年9月
高校地質學報》創刊主編
1995年12月12日
水利部“211工程”部門預審專家
1997年9月
浙江大學兼職教授
1997年10月15日
第二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會委員
1998年1月20日
中國科學院“岩石圈構造演化開放研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1998年3月25日
岩石礦物學雜誌》編輯委員會委員
1998年11月30日
江蘇省科學學與科研管理研究會“榮譽理事”
1998年12月29日
《廬山地區旅遊學資源調研與開發區劃》項目報告評審員
1999年10月
2000年9月8日
2000年10月30日
“岩石圈構造、深部過程及探測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1年7月
江蘇省礦產資源規劃編寫顧問組顧問
2002年5月
北京大學“造山帶與地殼演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4年9月20日
2009年1月15日
岩石礦物學雜誌》編輯委員會榮譽編委
2009年6月15日
地質與勘探》編委會特約編委
2011年7月6日
南京江寧湯山方山國家地質公園湯山園區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
2011年11月15日
原創動畫系列片《地球探秘》高級顧問
2014年4月3日
國家“緊缺礦產資源勘查協同創新中心”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
2014年12月27日
南京大學管理精英學友會總顧問
2015年9月
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顧問
2016年
《南京大學報》《奇石鑑賞》專欄主編 [8] 

王德滋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王德滋的父親王心樓畢業於南通高等師範學校,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王德滋8歲那年母親去世,二年後父親又離開人世,當時年僅僅18歲的姐姐王藹如帶着王德滋艱辛度日 [10] 
  • 健康狀況
1951年7月至1952年8月,王德滋因病休養。1952年9月,病癒恢復工作。
  • 婚姻家庭
1953年11月,王德滋與洪奉青結婚。1954年12月,大女兒王衞平出生。1955年6月,夫人洪奉青調入南京大學工作。1958年10月,二女兒王小超出生。2013年8月22日,夫人洪奉青病逝 [8] 

王德滋人物評價

王德滋在中國首次提出了“次火山花崗岩”新理念,結束了學術界長期以來將火山岩和花崗岩人為割裂的傾向。率先在中國國內發現了S型火山岩,破除了國外同行認為不存在S型火山岩的片面觀點 [5] (《泰州晚報》評)
王德滋在南京大學長達七十個年頭中,無論在助教、講師、教授、博導、院士等學術性崗位上,還是在支部書記、系主任助理、副系主任、總支書記、教務處長、副教務長和副校長乃至於後來的地學院首任院長等管理性崗位上,他都以自己的熱情、智慧和才幹,為系、院和校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  。他還為中國地質學科及研究生制度的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山石磊落自成巖(王德滋傳)》序言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樞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