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元白

鎖定
徐元白(1893年-1957年),浙江台州市椒江區人。中國現代著名古琴音樂家,現代浙派古琴藝術大師。 [1] 
父親徐月秋為琵琶名手,亦善古琴。徐元白與弟文鏡自幼受其薰陶,均愛好文學、藝術、音樂。16歲時,他在私塾讀完《四書》、《五經》,於1913年經李濟深先生介紹,赴廣州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北伐戰爭。一度宦遊江、浙、豫、蜀等地,服官於政法部門,非其志,乃以本身愛好從事民族音樂。
他善詩文、書、畫,工山水及蘭。尤精古琴,能譜曲,曾師從浙派名家大休法師學琴,後走訪各地名師,在繼承浙派“微、妙、圓、通”瀟灑奔放的特色的基礎上,博收諸家特色,形成了其古樸典雅、深造內含,善於抑揚頓挫的琴風。
本    名
徐元白
民    族
漢族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浙江臨海
出生日期
1893年
逝世日期
1957年
代表作品
《西泠話雨》《浮槎》《泣顏回》
主要成就
1956年全國民樂比賽優秀獎
職    業
古琴音樂家

徐元白藝術生涯

1912年,他在蘇州天平山拜杭州“照膽台”方丈——清末浙派大琴家大休上人為師,勤學苦練,盡得浙派技藝,並有所創新。後走訪“諸城派”鼻祖王賓魯、“山林派”李子昭、“九嶷派”創始人楊宗稷、“廣陵派”琴家張益昌,又與查阜西、吳韜等琴家結識或師或友關係,並與北京“岳雲”、揚州“廣陵”、蘇州“今虞”、南通“梅庵”等琴社團體頻頻往來,以藝為師,博採眾長,因而以藴釀出豐碩的琴藝“天機”,創造出獨特的風格,弘揚琴心。

徐元白主要成就

徐元白先生在古琴音樂園地辛勤耕耘了整整四十五年,建樹良多,光彩紛呈。他在古琴藝術上的成就主要有下列五個方面。 [1] 
  • 發展了琴學理論
徐元白 徐元白
他的理論來源於傳統琴學和實驗研究。1953年,徐元白將其部分舊作彙集出版,題名為《天鳳琴譜摘抄》。除琴曲《西泠話雨》外,收入其琴學論著《弦度分段取音述略》《弦度分段取音訣》《弦度分段取音與三分損益取音對照》等篇。在取音法述略中,通過對歷代音律學説的分析批判,他提出了新的古琴取音法:弦度分段取音。徐元白認為,歷代推崇的三分損益法,並非取音的絕對法門,它只是為十二律呂循環而設,未必為七音取準而用。 [1]  他在長期研究和演奏實踐中,不斷探索,另覓新聲,發現了弦度分段取音法。如以三絃為例,將弦長分為90等分,則宮、商、角、徵、羽、高宮分別在90分、80分、72分、60分、54分、45分處。各分段都是整數。這不僅在理論上有根有據,而且經歷了實踐證明其正確性,對廣大初習古琴者聽音取音有很大幫助。徐公當年曾説,《摘抄》僅收錄其一部分著作,還有《制調旋宮》《以絃音表達萬籟》等篇將另有續刊,但由於他過早逝世,又經世事滄桑,這些寶貴篇章業已散佚,十分可惜。 [1] 
  • 形成現代浙派演奏風格
徐元白古琴演奏風格的形成主要來源於三個元素:一是家學淵源,受到濱海漁歌和民間絲竹音樂的薰陶;二是秉承了浙派古琴大師大休的傳授和教導;三是由於他具有虛懷若谷的品質和不拘泥於某一流派的觀念,反對門閥之見,抱琴訪友,足跡遍於國中,不計輩份,能者為師,博採眾長,廣納各地琴家之優點,然後吸收融匯於自己的個性風格之中,終於形成了他獨特的演奏特色:明朗清新,高逸雄健。他十分重視音準、節奏和曲意表述,他的演奏有骨有肉有血,具有充沛的藝術生命力和動人的藝術感染力。在他一生中,曾出現過兩次演奏高潮,第一次是在前世紀30年代,他應上海百代公司之邀灌製了《漁樵問答》《平沙落雁》《瀟湘水雲》《陽關三疊》《鷗鷺忘機》《普庵咒》等十餘曲古琴獨奏唱片;第二次則是在解放後50年代中央音樂研究所進行全國琴人普訪時,錄製了《高山》《墨子悲絲》《泣顏回》等十餘曲錄音帶。這三首琴曲後來被收錄於《古琴曲集》。2002年,香港龍音公司出版了徐元白古琴演奏曲集《浙派古琴遺韻》,流傳於世。 [1] 
  • 移植、創作、整理琴曲
《泣顏回》(又名《思賢操》)是一首短小、精彩、動聽的琴曲,由徐元白從民間樂曲移植而成。該曲首次刊載於1937年出版的《今虞琴刊》上,徐元白在附識中寫道:“泣顏回,古調,惟流傳海濱簫管中。先父月秋公雅擅琵琶,熟彈此操。當更深人靜,慢捻輕攏,韻永音悲,聞者太息。元白少時,夜讀既畢,伏枕欲寐,聞此則魂夢俱清,故其節奏,耳聆最熟。及學操縵,乃為繙譜入琴,撫弄多年,始得韻味。”可見移植並不是簡單的把它放在古琴上彈出來就完事,而是一個艱苦的研磨工程,一要對被移植曲子的熟習和喜愛,二要把握古琴的作曲、演奏技巧,三要捨得花精力不斷試奏、修改,以使其臻於至善。《泣顏回》是由民間樂曲移植為琴曲的典範。 [1]  徐元白一生中曾創作過多首琴曲,如《叮嚀曲》《海水天鳳》等曲可惜散佚了,今僅存《西冷話雨》和《浮槎》二首。《西泠話雨》作於1945年抗戰勝利之時,徐公自蜀返杭,“吊鉅創於劫後,逢舊雨於湖邊,悲喜交集,無以自況,故借變聲作曲,以蕩胸臆。”該曲無論立意、選材、體現琴曲特色諸方面,不僅繼承了傳統的脈絡,而且又注入了創新的血液,它是一首聲情並茂的現代創作琴曲,氣度宏偉,曲趣盎然,堪與南宋郭沔的《瀟湘水雲》遙相媲美。此外,徐公還整理了一些著名琴曲,如為《鷗鷺忘機》《秋江夜泊》和《靜觀吟》等曲定拍訂譜,以利普及。他非常重視樂曲節拍,認為:“調之有板,如馬之有繮,馬無繮則逸,調無板則馳。”誠為真知灼見。 [1] 
  • 改進斲琴技藝
徐元白對古琴製作有多年的研究和實踐。他一生斵琴五十多牀,大都為名家收藏。在造型和體制上有許多改進,所創“徐氏式”琴,為當年琴家所稱道。為了克服一般古琴製作中由於琴面張弦的高度不當而引起的損音礙指之現象,經過不斷探索改進,總結出“左一紙,右一指”的定律,為琴家奉為圭臬。 [1] 

徐元白個人作品

抗戰前,他應上海百代公司的邀請灌製《瀟湘水雲》、《漁樵問答》、《高山流水》、《普庵咒》、《平沙落雁》等唱片,發行國內外。1956年全國民樂比賽中,他的演奏獲得優秀獎。
徐元白 徐元白
為弘揚古琴藝術,他在南京組織“青溪琴社”,在開封創建“中州琴社”,在重慶組建“天風琴社”,制琴、教琴、研究古琴,曾自制五十張,流傳各地。民國35年返杭,重整西湖雷峯塔下“半角山房”,與馬一浮張宗祥徐映璞等組織“西湖月會”,研討書畫、琴棋、金石。
在演奏技巧上,他繼承浙派“微、妙、圓、通”瀟灑奔放的特色,自成一種古樸典雅、深沉內含、流暢而雄健、善於抑揚頓挫的獨特風格,被稱為“現代浙派琴家的代表”。
他所演奏的大小琴曲甚多,最精者有《高山》、《墨子悲絲》、《瀟湘》、《秋江》等。並作《西泠話雨》等琴曲,已被中央音樂學院研究所錄製。部分琴曲由許健先生整理成五線譜,發表在《古琴曲集》第一集中。
他還精通詩詞與書畫,書學二王,參董其昌筆意,以己法運之,頗具面貌;畫工山水,尤擅畫蘭,均大筆開張,墨氣淋漓,清新秀逸。
他曾將其父所傳琵琶曲《泣顏回》編為琴曲,刊於《今虞琴刊》,並著有《天風琴譜》一卷。他一生為推廣和發展古琴藝術及培養古琴人才作出了貢獻。

徐元白主要傳人

先生傳承人有徐匡華姚丙炎鄭雲飛徐曉英葉名佩等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