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姓

鎖定
後姓是指上古東邑部族首領太昊的孫子後照的後代;另外傳説炎帝後代共工氏有子名叫句龍,在黃帝時擔任后土,其後代就以官名的一字為姓,稱為後氏;另外西周時魯孝公的兒子公子鞏的封邑郈,他的後代以邑名為氏,稱為郈姓;後來省去右邊的邑旁為後氏,稱後姓。
根據東漢王符的《潛夫論·志氏姓》記載,“後”、“郈”、“厚”是同一個姓氏的不同寫法,如《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的“郈昭伯”,在《漢書·古今人表》中寫作“厚昭伯”,而《漢書·五行志》中則變成了“後昭伯”。東漢典籍《風俗通義》中收錄有“郈氏”。
中文名
後姓
得姓始祖
公子鞏
源    出
太昊氏、姜姓姬姓
名    人
后羿
郡    望
東海郡
堂    號
裕政堂、東海堂

後姓歷史發展

後姓得姓始祖

公子鞏。後與後在古代是兩個不同的姓氏,在今天都簡寫成後姓,不分彼此。過去,後氏是傳説中上古時期華夏部落首領太嗥伏羲氏的後代子孫。太嗥又稱太昊或大昊,就是古帝伏羲氏的別稱。根據《姓氏考略》的記載:“太嗥孫後照之後,今開封也有此姓,望出東海也。”由此看來,後氏是以“王父字得氏”。老家東海,即今江蘇東海縣一帶。後氏的源流有二:一是源出於姬姓,四周有魯孝公的兒子公子鞏的封邑在郈邑(今山東省東平),諡號郈惠伯,他的子孫以郈為氏,後又去邑以後為氏。二是相傳炎帝的後代共工氏之子句龍為后土(掌管土地事務的官職),死後被封為社神,其後代子孫以後為姓,稱後氏。後氏族人尊公子鞏為後姓的得姓始祖。

後姓姓氏源流

郈(後)[郈,讀音作hòu(ㄏㄡˋ)],後(Hòu 後)姓源出有:
源流一
後
源於太昊氏,出自上古東邑部族首領太昊的孫子後照,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上古東邑部族首領太昊的孫子後照的後代。後氏是傳説中上古時期東夷族首領太暤的後代子孫。太暤又稱太昊或大昊,就是古帝伏羲氏的別稱。據史籍《姓氏考略》的記載:“太暤孫後照之後,今開封有此姓,望出東海也。”由此可知,後氏是以“王父字得氏”,源起東海郡。
“後”與“後”,在古代是兩個不同姓氏的氏族,在今天都簡寫成“後”,不分彼此。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共工氏之後。屬於以官職名字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義》記載,炎帝后代共工氏有子名叫句龍,在黃帝時期擔任后土,即掌管有關山川土地事務及農業生產的官職。在後土逝世之後,被封為“灶神”,在夏、商、週三朝及其以後,一直為人們所祭祀。
在後土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后土氏,曾有人在楚國為官,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後氏,世代相傳至今。這在史籍《姓纂》中有記載:“後,后土之後。”在史籍《路史》、《潛夫論》中也記載:“春秋時魯、楚公族有後氏。”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魯孝公之子姬鞏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西周末期,魯國君主為魯孝公姬稱(公元前796~前769年在位),他將自己的兒子公子鞏封在郈邑(今山東東平東部),後來成為齊國的著名無鹽鄉。公子鞏在世時“勤勉仁惠,昭昭如日月”,深受國人愛戴,他逝世後,得諡號即為“郈惠”,史稱“郈惠伯”。在郈惠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或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郈氏。另外,在春秋早期,魯國君主魯桓公姬允的後裔子孫形成了三支強大的家族勢力,即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實際上分別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慶父、叔牙、季友的後裔。其中叔牙的後代叔孫氏家族也有個叫郈惡的大夫封在郈邑,即著名的“郈昭伯”,曾與季氏家族的季平子相互鬥雞。
周敬王姬丐三年(魯昭公姬稠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國的大夫季孫意如(季平子)與大夫郈惡(郈昭伯)鬥雞取樂,為了取勝,各自都耍了點兒鬼花招:季平子將芥子面灑在雞翅上,欲辣壞郈昭伯雞的眼而取勝;而郈昭伯則在雞爪上暗縛銅鈎,欲以利爪鬥贏。結果,季平子的雞因傷大敗。季平子甚為惱火,賴在郈昭伯的家裏以自縊相脅。郈昭伯就叫上了臧賜(臧昭伯)到魯昭公處告季平子的狀。魯昭公偏袒郈昭伯,就要討伐季平子,季平子連忙請囚、請亡,但皆不許,於是惱羞成怒的季平子遂聯合了叔孫氏、孟孫氏,三家共伐魯昭公,可笑魯昭公因此屁大丁事卻敗而失國出亡,郈昭伯被孟孫氏所殺。在這位郈昭伯的後裔子孫中,也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亦稱郈氏。由於本是同宗同源,因此該支郈氏與郈惠伯之後的郈氏合為一支。郈氏族人後有一部分省“邑”偏旁簡筆為“後”氏,皆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魯西后氏。
郈氏以及分衍的簡筆後氏族人,皆尊奉郈惠伯為得姓始祖。該支後氏與太昊裔孫後照所分之後氏、以及共工氏之子句龍所分之後氏既不同宗亦不同源,且各自立譜,皆不合譜。

後姓遷徙分佈

後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九十八位門閥。後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遠古時候的著名的東夷部族首領也稱太昊,太昊有個孫子叫後照,後照的後代形成了後姓。當代簡寫成後字,但在百家姓中,後、後是兩種姓,有不同的起源,後姓的淵源在於遠古部落首領共工,共工的兒子叫句龍,官職為后土管理土地耕作。句龍的子孫取后土官的後字作為姓。而現代人後姓的人,往往簡寫成後姓,不管怎麼説,這兩種姓都有榮耀而悠久的淵源。後氏在我國早期歷史上的後姓名人,幾乎全是山東人:春秋時代,孔子的弟子後處,是齊人;漢時傳詩、禮之學,對我國傳統文化有深遠影響的後蒼,為山東郯城人。和不少的姓氏一樣,後姓雖未發展成一個繁盛家族,但經過無數代的播遷和繁衍,其子孫早已遍佈天下。如明宣宗宣德年間鎮守岷州二十餘年,號令嚴明,番夷畏服的名將後能,便是當時的岷州亦即如今的甘肅岷縣人。今四川省儀隴縣,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湖南省寧鄉縣,安徽省宣城縣等地,均有後氏人家。在文字應用上,“後”字和“後”字在很多地方可以互通,因此,“後”氏與“後”氏的界限越來越小,有一些“後”姓者,可能有些是“後”氏訛傳而得的。現代“後”字多簡為“後”字,但後氏與後氏,在百家姓的歷史發展中,卻各有不同的淵源。但在今天都簡寫成後姓,不分彼此。
洮州和岷州分別於1379年和1378年從河州衞中分出設衞。洮岷地區的藏族土司中著名的有洮州的昝氏、卓尼的楊氏,岷州的趙氏、虎氏、後氏等。 尤其以後氏為主。根據《岷州志》記載:古岷州地區的後氏分兩大支,一支在甘肅省定西市岷縣縣城及禾馱、中寨等鄉鎮,總人口大約6萬人左右。根據新華社記者後志良調查,甘肅岷州地區後氏另一支分佈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盛產當歸的柏林鄉上巴都村、柏林口村及石達灘村,總人口大約1200人左右,民族成份主要是藏族。村民主要從事當歸藥材種植、犛牛、綿羊養殖等。岷州後氏的始祖名後朵兒只班,他在洪武二年時歸附了明朝,委任為宣武將軍,洪武十年受封為岷州衞土司。后土司的家族或屬民中在明代還出過受封為大智法王的班丹扎喜等高僧。班丹扎喜生於1377年,十五歲時出家為僧,二十八歲時到南京朝見永樂皇帝,即留在京城任職。
山東省的單縣,四川省儀隴縣巴中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固原縣湖南省寧鄉縣長沙市常德市安徽省的宣州區、蕪湖市、無為縣、涇縣全椒縣淮南市,雲南省的紅河州箇舊市、思茅縣,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南京市溧水區、揚州市興化市,河南省的濮陽縣、信陽市商城縣,湖北省隨州市武漢市甘肅省蘭州市、隴南市還有江西省南昌市的進賢縣梅莊鎮等地,均有後氏族人分佈。

後姓郡望堂號

郡望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
堂號
裕政堂:明時陝西市政司參議後敏,放寬政策,採取富民政策,使人民康樂。裕政是寬、開拓、富民的政治。他為人忠厚和樂,愛民如子。深受人民愛戴。
東海堂:以望立堂。

後姓字輩排行

安徽馬鞍山後氏字輩:“定爾承開世德”。
安徽滁州後氏字輩:“尚智承先德其強發必”。
安徽蕪湖後氏字輩:“強之永維德宗希仁意和”。
江蘇興化後氏字輩:“常時春兆……”
江蘇溧水後氏字輩:“志端際顯左……”
湖北隨州後氏字輩:“文士(運)天開 國家永興 學守克定”。
安徽宣城後氏字輩:文元公正 邦國其祥
安徽無為廬江後氏字輩:世家傳道學,繼起毓良裔,克承先緒,永錫榮昌

後姓宗祠楹聯

後姓四言

孔子高弟;
唐堯農師。
——撰名撰後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齊國名人後處,字子裏,為孔子弟子,潛心傳播儒學。下聯典指后稷,堯時為農師。
策名唐籍;
裕政明疆。
——撰名撰後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人後胤,官至金紫光祿大夫。策名,出仕,做官。下聯典指明代當塗人後敏,永樂年間進士,官陝西布政司參議。為人忠厚,從政寬宏。
官遊唐籍;
政裕興朝。
——撰名撰後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後姓五言

后土成神聖;
門人出翼匡。
——撰名撰後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古代掌管有關土地事務的官,名叫后土,后土在夏、商、週三代以後被尊為土神、社神。下聯典指漢代學者後蒼,山東諛城人。宣帝時,官至少府,精通《詩經》、《禮記》,教翼壽、匡衡等人,而後始有齊計翼匡之學,著解釋《禮記》之書,名《後蒼曲台記》,以《禮》教戴德、戴聖、慶普,所以《禮記》才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

後姓七言

後氏宗譜
後氏宗譜(2張)
尼山道統傳精一;
曲台學家有淵源。
——撰名撰後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齊國名人後處。下聯典指漢代學者後蒼。

後姓姓氏名望

后稷
中國古代周族的始祖。
又稱“夷羿”,相傳是夏王朝東夷族有窮氏的首領,善於射箭。
後處
姓後,名處,字子裏,春秋末期齊(今山東省)人,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潛心傳播儒學。唐開元年間封“營丘伯”,宋又加封“膠東侯”。
後勝
戰國末年,後勝任齊王建的宰相,秦知道後勝貪財,便派人送重金給他。後勝的賓客、僕從也經常收受秦國的金錢。於是他們共同力勸齊王不要出兵援助其他諸侯國,致使秦得以將其他諸侯國各個擊破。
後朵兒只班
藏族,波忒國(古指西藏自治區)三疊人。西北著名土司——岷州后土司家族土司制的奠基人。
後 安
藏族,後朵兒只班之子,二十六年(1393年),掌本衞,事徵交河,陣亡。
後法王
(後班丹扎釋)
藏族,又名後班丹扎釋,生於明朝(1377年),十五歲時出家為僧,屬岷州地區家世顯赫的后土司家族之人,在西藏、安多藏區享有盛譽,深受信教羣眾愛戴。二十八歲時到南京朝見永樂皇帝,即留在京城任職。1457年明代宗景泰八年、明英宗天順元年圓寂,享年80歲。
後 能
藏族,後安之子,其父陣亡,由襲職指揮同知,升指揮使。宣德三年(1428年),徵松潘羌誇有功,升陝西都指揮僉事。正統元年(1436年),奉勅鎮守岷州。
後 泰
藏族,後能之子,襲指揮使職。成化五年(1469年),徵羌叛有功,升陝西都指揮僉事,勅守備岷州。
後成功
藏族,後安之孫,與後泰同輩。
後光基
藏族,後安第四代孫,尋奉勅,鎮守本衞臨洮地方,後勅命討賊陣亡。
後良儒
藏族,後光基之子,本衞指揮同知,掌衞印,光基子,嘉靖二年(1523年)襲任。
後永亨
藏族,後良儒之子,岷庠增廣生員,萬暦二十一年(1593年)承襲任。
後顯
藏族,甘肅岷州人士(甘肅岷縣一帶)。根據專家考證,明朝初年多次奉命入藏與烏思藏各地方首領聯繫的明朝著名的使者後顯即是出身於岷州后土司家族。後顯在永樂時任朝廷的宦官,與三寶太監鄭和一樣,是永樂皇帝所親信的重要官員。他在年老告退回鄉時,明朝還派了兩個漢官護送,在他的故鄉岷州興建了圓成寺。
後敏
明朝文士,永樂年間舉為進士,官職唯陝西布政使司參議。他為人忠厚和氣,性情恬淡自如,而於政事勤力親為,很負責任。
後禮、後祺
清朝的兩位畫家,他們都是無為地方人,可以想見當時無為的後姓家庭,崇尚儒雅,喜好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