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西灣城址

鎖定
黃陂張西灣城址為武漢市迄今發現最早的城址。張西灣城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型城址聚落,距今約4400年,比盤龍城遺址還早七八百年。該城址位於黃陂祁家灣街道建安村,距黃陂城區(前川)8公里。通過勘探、發掘,證實張西灣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中型城址聚落,這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8年繼孝感葉家廟城址後在江漢平原東北史前城址考古的又一重要收穫。該古城誕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4400年,興建於石家河文化早期,在石家河文化中期便停止使用。
中文名
張西灣城址
地理位置
位於武漢市黃陂祁家灣街道建安村
佔地面積
面積達98000平方米,
著名景點
張西灣城址

張西灣城址簡介

黃陂張西灣城址為武漢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城址。張西灣城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型城址聚落,距今約4400年,比盤龍城遺址還早七八百年。
該城址位於黃陂祁家灣街道建安村,距黃陂城區(前川)8公里。城址在鄭州至武漢高速鐵路建設文物保護專項調查中被發現,通過勘探、發掘,證實張西灣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中型城址聚落,這是該所2008年繼孝感葉家廟城址後在江漢平原東北史前城址考古的又一重要收穫。
初步探明張西灣城址面積達98000平方米,整個城址中東部、北部城垣保存較好,西部破壞較嚴重。遺址中出土的文物以夾砂黑、灰陶為主,包括寬折沿大口罐、鴨嘴形鼎足、紅陶高圈足杯、寬折沿罐、厚胎喇叭形杯等。從器物和地層堆積特徵上分析,該古城誕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4000多年,興建於石家河文化早期,在石家河文化中期便停止使用。
長江中游已經發現了十多座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城址。與這些城址相比,張西灣城址的位置、時代及特徵具有更多的特殊性,可能是該地區位置最偏東、面積最小、延續時間最短、聚落等級體系最單一的一座城址。由於歷史原因,武漢發現的古城較少,因此張西灣城址的發掘具有重大的考古意義。 [1] 

張西灣城址五宗最

1、位置最東:張西灣城址是目前發現的江漢平原位置最偏東的城址,距離其最近的是2008年上半年發現的葉家廟遺址,其經度是113°54′,兩者相距17公里。
2、時代最晚: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時代城址絕大多數興起於屈家嶺文化早、晚期,其中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更是早至大溪文化早期,且絕大多數城在城址興建時人類在此已經定居了相當長時間,而張西灣城址則興起於石家河文化早期,至今尚未發現早於石家河文化早期的遺存。
3、延續時間最短:張西灣城址興建於石家河文化早期,至石家河文化中期,城址便完全遭到廢棄,不但興建晚,廢棄的時間來得更快。
4、面積最小:發現的長江中游城址絕大多數面積都在10萬平方米以上,最大的石家河城址面積甚至超過1平方公里,而張西灣城址含城垣在內面積僅98000平方米,加上環壕其面積也不超過12萬平方米,城垣內面積更小。
5、聚落等級體系最單一:長江中游發現的城址聚落多數都以城址為中心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聚落羣,而張西灣城址周邊沒有發現任何同時期的附屬聚落或遺存,顯示出簡單的聚落等級體系。 [1] 

張西灣城址重要意義

湖北省考古隊領隊劉輝總結説,張西灣城址比“盤龍城遺址”面積稍大,時間上也早七八百年,但保存狀況沒有盤龍城遺址好,發掘的遺蹟、遺物也沒有盤龍城豐富。不過,兩者在文化方面並無關聯。
由於現代人口居住過於密集,城址內文化層大多遭到破壞,且破壞情況非常嚴重。城址中現僅存北部和東部城垣,西部被現代竹皮塘破壞。考古專家們認為,城的跡象非常明顯。
雖然破壞嚴重,但張西灣城址的發現仍有着重要意義,並不亞於此前在江漢平原發現的任何一座史前城址。劉輝稱,如果城址得到最終確認,張西灣城址就是武漢地區最早的城,也是江漢平原最東面的城,更是新石器時代最後的城址。
而張西灣遺址周邊沒有發現任何同時期的附屬聚落或遺存,顯示出簡單的聚落等級體系。表明在石家河文化早期,築城動機很可能已經超出了城址本身的功能。不但大型聚落羣,一般的中型聚落也開始挖壕築城。
其次,史前城址的興起和發展有一個自西向東從大洪山文化圈向外傳播的過程,張西灣城址很可能是這個文化圈內最晚也是最東的一個城址。
再次,長江中游的史前城址幾乎同時廢棄於石家河文化中晚期,只有在當時的社會結構或自然環境出現了重大變化,才會導致城址在短期內興起又在極短的時間內廢棄。因此,張西灣城址的興廢為考古部門探索史前城址的發展過程、興廢的深層動因,甚至社會組織形態的演變都有重大意義。 [1] 

張西灣城址考古過程

從漢口到黃陂,行程半個多小時,就到了建安村張西灣。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郭長江是張西灣項目的考古工作者之一,因為和記者熟絡,熱情地上前帶路,想想自己走過的黃土地下,是座4400前的古城,埋藏着無數的秘密,記者極度興奮。走過幾座民房,一眼就能看到三四個正方形大土坑,長寬約5米,深約2米。十幾位當地農民,一邊説笑,一邊用鐵鍬在坑內剷土。小郭介紹,這些正方形的大坑叫做探方。就這幾個大坑也能稱是古城?
記者不禁犯嘀咕,太讓人失望啦!小郭見狀笑了起來,説,“其實你的腳下就是那座4000多年前的古城”。小郭指着土坑裏的土説,仔細看坑裏不同土層的土質、土色,可見到花土、紅土、黑土,這些都是發現歷史的重要線索,他們正在逐層下挖,每個探方必須挖到生土層,也就是人類從來沒有翻動過的土壤。
一進門,就看見一大盆博物館裏常見的石器、陶器等文物。劉輝一一介紹:“這是陶鼎,古人用的飯鍋;這是陶拍,古人制陶器用的陶拍;這是紡輪,古人織布的工具……還有陶片、酒杯……”呵呵,寶貝真是多啊。
每個歷史時期出土器物的特徵、形狀都會不同,他們通過這次考古挖出的“寶貝”和其他因素加起來分析,初步斷定是一座距今4000多年前的古城,形狀大致為圓形,當時的人們在這裏過着自耕自足的生活。他們的工作才只進行了一半,還有許多疑點有待探明,但由於此地破壞較嚴重,並且土地上現代農舍很多,也許有許多事將成為歷史之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