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家河文化

鎖定
石家河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古老文化 [1]  ,石家河文化早期的時間當為3000B.C~2300B.C.,石家河文化晚期(或稱後石家河文化)約為2400B.C~1900B.C.,承襲屈家嶺文化演變而來 。石家河文化因發現於湖北省天門石家河遺址而得名。此地有一個規模很大的遺址羣,多達五十餘處。石家河遺址多被認為與歷史文獻記載的禹徵三苗相符,進而與石家河古城在肖家屋脊(後石家河)文化衰落相對應。 [3-5] 
石家河文化已經發現有青銅銅塊、玉器、祭祀遺蹟、類似於文字的刻劃符號和城址,表明它已經進入文明時代。陶器大部分為黑色,不過也有不少紅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該文化的一大特色。 [1] 
中文名
石家河文化
外文名
Shijiahe Culture
原    因
發現於湖北省天門石家河鎮而得名

石家河文化歷史由來

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5張)
石家河文化是中國長江中游地區的青銅文化。因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羣而得名。主要分佈在湖北及豫西南湘北一帶。為承襲屈家嶺文化演變而來 ,年代距今約4600~4000年 [2]  。該文化出現如石家河遺址羣那樣的中心聚落,由鄧家灣、土城、肖家屋脊等數十處遺址組成。
石家河文化的經濟生活以稻作農業為主。在鄧家灣遺址發現了青銅銅塊和鍊銅原料孔雀石,標誌着冶銅業的出現。

石家河文化工藝崛起

琢玉工藝崛起,特色鮮明,玉器有人面雕像、獸面雕像、玉蟬玉鳥、玦、璜形器等,都屬於小型玉器。
鄧家灣遺址的個別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達數千件之多。所塑有鳥、雞、豬、狗、羊、虎、象、猴、龜、鱉以及抱魚跪坐的人物等。陶塑個體均很小,有獅、象、虎、雞、魚、龜,還有人像。這些小塑像集中出土於窖穴之中,有祭祀的味道。在埋小孩的甕棺中,往往出有不少玉器,造型豐富,有人面、飛鷹、豬龍、蟬、璜、管等,雕刻精細,工藝水平相當高。

石家河文化文化差異

石家河文化晚期大小墓差別懸殊,肖家屋脊一座大型土坑墓長3米多 ,隨葬品百餘件。另一座成人甕棺中有小型玉器56件,居該文化已發現的玉器墓之首。鍾祥六合大多數甕棺內隨葬玉石器及玉石料。這些表明人們以玉器為財富。一般認為,該文化已處於原始社會瓦解階段。

石家河文化地區經濟

長江中游地區的經濟發展,到新石器時代之末至青銅時代早期,進入了石家河文化階段。石家河文化是在屈家嶺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相當於中原龍山文化的晚期階段至夏代統治的前期,曾一度稱為“青龍泉三期文化”,因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更具這種文化的代表性,故考古界統稱之為石家河文化。
主要遺址有湖北鄖縣青龍泉和大寺房縣七里河,天門石家河,當陽季家湖松滋桂花樹,均縣亂石灘和花果園,孝感公台與漲水廟,枝江關廟山,江陵蔡家台和張泉山,圻春易家山等。這種文化分佈地域較廣,遍佈湖北全境,延續時間也較長。碳 14 測定年代集中在公元前 2400 年前後,晚期已進入中原夏王朝統治時代。新石器時代長江中游的稻作農業生產始終在穩定地發展着,繼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之後,石家河文化的各部落繼續在長江兩岸從事水稻的栽培和各種手工業生產,並不斷吸取黃河流域和長江下游氏族部落的先進經驗,使社會生產力得到較快的提高。在石家河遺址,發現大片紅燒土內夾有豐富的稻殼和莖葉,表明當地的農業生產以種植水稻為主,並且產量較高。許多遺址出土的農業生產工具也反映了這種情況。長方形無孔石鏟、打製雙肩石鋤、蚌鐮、長方形帶孔石刀都是實用的農具。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家畜飼養業也在穩定地發展。
青龍泉遺址發現了豬、狗、羊和鹿的骨骸,各地普遍發現的動物骨骼以豬骨最多,尤其在墓葬中大量出土,表明以家畜為私有財產的現象比較突出。

石家河文化文化陶瓷

石家河文化遺址 石家河文化遺址
石家河文化的刻劃符號最早發現於1987年,此後隨着田野發掘和室內整理的進行,陸續有新的符號發現,在肖家屋脊、鄧家灣兩個遺址上共發現符號約60餘枚個體,其中肖家屋脊經過8次發掘,共出土符號約43個;鄧家灣經過4次發掘,出土比較完整的符號約12個。石家河文化遺址羣內已發掘的其它6處遺址未見有符號,這些符號的年代均為石家河文化早期。
55個符號中,有1個位於尖底陶缸上腹部, 1個位於凹底陶缸的下腹部,1個位於高領罐的肩部,有2個發現於泥質灰陶殘片(高領罐或碗)上,其餘48個均位於大口陶尊的上腹部。陶尊遺蹟(報告②稱JY,即陶臼遺蹟)主要發現於鄧家灣和肖家屋脊兩個遺址,其中肖家屋脊發現7處,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現存數量3, 5件到10餘件,除JY7是14件陶尊全部倒立於地面排成一條直線外,其餘均是口底套接平放於地,排列成直線形和曲尺形。排成直線的有2例置於長方形淺坑中,餘均置於地面上,尊底有的完整,有的一律敲碎。鄧家灣遺址也發現了較多的陶尊遺蹟,其中以AT302-AT304的一處規模最大,陶尊套接平放排成直線。
石家河文化的陶器刻劃符號以象形符號為主,大多以簡練的筆劃勾勒出某一事物的外部形態,.一件陶器上只有一個符號,而且絕大多數為單體符號,少數幾個為合體符號。基本筆劃為弧線和直線,間或用少數未戳穿的圓形小戳孔。少到二劃,多到十餘劃,主要是用某種材料製成的鋭器大口尊、缸的坯體上刻劃而成。溝槽較深,有些殘片往往沿溝槽斷裂,溝槽內的顏色與器表一致,筆道深粗均勻,線條自然流暢。有些符號因刻劃較深,坯體燒乾後槽口張裂,其現存寬度往往大於刻時的寬度。高領罐等泥質灰陶小件陶器則是在陶器燒成後或是使用過程中刻劃而成,筆道淺細,刻劃處的顏色比器表要淺。

石家河文化宗教信仰

石家河文化,以出土小型精緻的玉件而倍受關注。玉人頭玉鷹、玉虎頭和玉蟬屬於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精華部分。這些玉器體積小、重量輕,紋飾簡潔,做工卻很精細。它們大多出土於成人甕棺之中,顯示石家河先民具有特殊的原始宗教信仰。石家河文化中的玉人頭基本都具有“頭戴冠帽、菱形眼、寬鼻、戴耳環和表情莊重”的特徵,但在造型上富於變化。這些玉製的人頭形像可能代表着石家河先民尊奉的神或巫師的形象。石家河文化的動物形玉器多為寫實造型:展翅飛翔的玉鷹生動逼真、惟妙惟肖;玉虎頭方頭卷耳,生氣勃勃;玉蟬寫實的形象,開創了商周時期玉蟬造型的先河。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代表了江漢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
湖北天門石家河文化玉鳳
新石器時代玉鳳,1955年出土於湖北省天門石家河鎮羅家柏嶺遺址 。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最大徑:4.9釐米
厚:0.6~0.7釐米
所處時期: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距今約4800~4400年)
出土時間:1955年
出土地點: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羅家柏嶺遺址
石家河文化玉鳳(湖北天門出土) 石家河文化玉鳳(湖北天門出土)
收藏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石家河文化玉龍
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晚期,最大徑3.8釐米、厚0.8釐米。天門肖家屋脊遺址出土。龍是中華文化的象徵。這種早期的龍的形象是豬咀蜷軀、有角無足,與北方紅山文化中的玉豬龍相似。
【名稱】:玉龍
【類別】:玉器
【年代】:新石器時代
【文物原屬(出土地點)】: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遺址
【收藏地點】:湖北荊州博物館
石家河文化玉龍(湖北天門出土) 石家河文化玉龍(湖北天門出土)
【別稱】:湖北第一龍
石家河文化玉虎
玉虎是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典型器物之一,類似器物在羅家柏嶺、六合、肖家屋脊、棗林崗均有出土。從外觀特徵看,石家河文化玉虎分抽象和具象型兩種。石家河文化是中國長江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羣而得名。 為承襲“屈家嶺文化”演變而來,年代距今約4600-4000年。該文化出現瞭如石家河遺址羣 ,石家河古城等。
【名稱】:玉虎
【類別】:玉器
【年代】:新石器時代
石家河文化玉虎(湖北天門出土) 石家河文化玉虎(湖北天門出土)
【文物原屬(出土地點)】: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遺址
【收藏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別稱】:湖北第一虎

石家河文化文化研究

石家河文化主要特徵

良渚和紅山,一南一北兩大玉器文化閃爍的耀眼光芒,令石家河玉文化黯然失色,鮮為人提及。但仔細研究會發現,石家河玉器如同遠古的和氏壁,如果剝掉玉皮,其燦爛輝煌不亞於良渚,紅山。
在已出土的石家河玉器裏,有這樣幾種可以反映其特點。

石家河文化玉面人頭像

分為獠牙和非獠牙兩種。形狀特點為方臉,橄欖眼,鷹勾大鼻,耳有大耳環,闊嘴。工藝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剔地陽紋,也叫壓地或減地陽紋。這種工藝做一條陽線,首先要刻出兩條陰線作為陽線兩邊的輪廓,然後在分別剔除兩邊多餘的部分將陽線凸起,最後還要平整除去部分的表面,工序相當複雜。
同時代的良渚以細如頭髮的遊絲單陰線為特點,紅山以寬而淺的U型粗陰線為特點,工藝遠不及石家河玉器。後代商玉的雙勾陰線只是石家河玉工藝的第一步;周玉雙勾陰線加斜刀“一面坡”也只是石家河玉工藝的一步半。直到現代制玉也也因其工藝複雜,要求高而很少使用陽紋。

石家河文化玉片飾

良渚玉片飾邊廓規整,內部鏤空處圖案多彎曲形;紅山的勾雲型佩,內部鏤空和外廓採用“壓底隱起”法。而石家河玉片飾則採用最先進的“拉絲”工藝方法,外廓起牙多,內部鏤空多,留地少,而且多為規整直角。工藝和圖案都媲美於紅山,良渚。

石家河文化喇叭形器

良渚玉琮,紅山的玉箍形器都曾令世人瞠目,但石家河玉喇叭更該讓人感慨。這小小的喇叭,不但有琮和箍形器的內部掏膛取芯,還要內外配合,琢磨成喇叭形,並雕出數道陽紋圈,然後將器面平整拋光,其工藝強度難度遠遠高於紅山玉箍和良渚玉琮

石家河文化玉虎頭

説明石家河先人有崇虎習俗。虎頭玲瓏飽滿,線條流暢,形象生動。工藝上集浮雕,圓雕,鏤空雕於一身。這一高超的技藝是同時期其他文化沒有的。
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考古研究

考古研究表明,長江中游地區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的族屬是三苗 [3-4]  肖家屋脊文化時期被視為石家河文化晚期或後石家河文化時期,距今4000年前後,以肖家屋脊文化為代表的江漢地區文化開始融入中原文明,這一進程可以與“禹徵三苗”的傳説相印證。相傳4000多年前,北方的華夏部落聯盟在的帶領下,同南方的三苗部落聯盟進行了一場大規模戰爭,文獻記載以德折服了三苗,最終南方被北方征服。 [3-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