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興忠

(貴州茅台酒廠創始人、首任廠長)

鎖定
張興忠,曾任貴州省仁懷縣財貿部部長、仁懷縣縣委辦公室主任、仁懷縣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山東省東阿縣衞生局局長,於1999年逝世。 [1] 
中文名
張興忠
別    名
“老茅台” [1]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1年10月1日
逝世日期
1999年9月2日 [1] 
出生地
山東省東阿縣顧官屯鎮大柳張村
性    別
人物生平
左為張興忠,右為警衞員吳廷富 左為張興忠,右為警衞員吳廷富
張興忠,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排長。國營企業經理,茅台酒廠第一任廠長,後離休于山東省東阿縣衞生局。 [1] 
茅台酒廠志上寫的是排長,其實他當時已是副營長。不過他不以為意,説當初沒叫土匪打死就不錯了,還計較這幹啥。典型的山東人豪爽性格。而説起與國酒茅台之間的一世情緣,那真是比酒還要濃烈醇厚啊。
神槍手”命組建茅台酒廠
張興忠1947年在山東聊城地區參軍入伍,先後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參加了徐州會戰和百萬雄師過長江等重大戰役。1950年7月,他隨部隊到達貴州省遵義地區仁懷縣,參加了當地剿匪戰鬥。他在部隊有兩大名聲:一是全團的神槍手;二是酒量特別大,年輕時和另一個人一起曾在聊城民王屯一個小店裏喝過11斤白酒。
也許是因為酒量大的緣故吧,1950年,奉上級命令帶領12人去接管茅台酒廠三家廠家,就是人們常説的華茅、賴茅王茅三家酒坊。
根據留下的資料記載,接管茅台酒廠時三家酒坊已是人去樓空,只有幾間破屋、幾個窖池和酒甑。1951年,人民解放軍首先接管了“華茅”廠房,當時按照黨的民族工商業政策,支付舊幣13000元,華家只收了10000元,退回3000元。接下來又接管了“王茅”酒坊的一個酒甑、4個窖池。1953年11月,決定沒收“賴茅”全部資產。前後三年,把三家酒坊全部接管完畢,三茅合一,這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國貴州茅台酒廠”。
廠長張興忠常感嘆自己隨部隊轉戰南北,但是到了貴州剿匪時,犧牲的戰友最多。所以,他表示一定要管理好茅台酒廠,在他半軍事化的管理作風下,茅台酒的質量控制從建廠開始就控制很嚴格。
工資大都花在了酒師和工人身上,回憶建廠初期,為儘快恢復茅台酒的生產,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帶領戰士親自走訪當地知名人士,打聽三家酒坊的酒師和工人的住處,然後一個一個登門拜訪,請回到茅台酒廠。1951年請回來9名工人,當年生產茅台酒0.34噸。1952年達到49人,產量是75噸,超過了解放前三家酒坊的總和。1954年以後,茅台酒的生產和銷售全面納入國家計劃,茅台酒廠從此步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父為了請回那些老酒師和工人,連家都不顧,經常拿自己的工資買煙送給酒師和工人,還親自為患病的老酒師洗腳,那些老酒師和工人很受感動,就都回到廠裏來了。
當兵打仗出身,一股山東人的豪氣,但在處理這件事情上卻很細心。為了穩住回來的酒師和工人,他派人把他們的家屬都接到茅台酒廠來,安排照顧得好好的,這一招很不簡單。當時經常是有家不回,成月和酒師、工人吃住在一起,工資大都花在他們身上了。1954年,茅台酒廠已初具規模,生產蒸蒸日上。當年,周恩來總理帶着茅台酒參加了著名的日內瓦會議。周總理還風趣地説:在日內瓦會議上幫助他成功的有“兩台”,一台是“茅台”;一台是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為此茅台酒廠召開了隆重的表彰慶功大會,會後少不了要喝茅台酒。不得了啊,幾十個工人排成隊,非得要挨個給他敬酒。這下麻煩了,不喝吧,對不住工人們的一片誠意;喝吧,酒量再大也受不了啊。但他還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每人必須喝一大碗。抓住第一個敬酒工人的手,先幹了一碗,然後等對方也幹了一大碗才鬆手。連喝了三個人後,其他敬酒的人都嚇跑了。
葉落歸根
仍難忘那分“酒緣”
“文革”結束後,上級談話,希望他再回茅台酒廠擔任領導工作。由於有嚴重的心臟病,提出回山東老家治病安度晚年的想法,組織上同意了他的要求。1974年5月,在遵義市委和仁懷縣委的安排下,從貴州省仁懷縣回到了老家山東省東阿縣。回到老家後,依然關心茅台酒的發展和生產,並和茅台酒廠的師傅一起對國營東阿酒廠進行技術指導,釀造出了山東的茅台---“阿矛酒”,後改為“東阿王”品牌。他常説,季克良原茅台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工程師 [2]  )這個人,有文化,江蘇南通人,專門研究微生物的,是個了不起的人才。果然,季克良在當了多年的“臭老九”後,從副廠長到總工程師,從廠長到董事長,到全國釀酒品酒專家和全國人大代表,把茅台酒的質量和產量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