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浩

(原江西省陶業管理局局長)

鎖定
張浩(1876―1954年),男,字犀候,江西新建人。年輕時留學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窯業系,學習窯業。1906年學成回國。辛亥革命後,江西陶業公司在鄱陽分廠停辦,1912年陶業學堂被江西省接辦,校名改為“江西省立饒州陶業學校”,校長改由張浩擔任。張浩在原來鄱陽分廠的基礎上,開始試製煤窯,創建了一座10個火門的倒焰式煤窯。1913年,煤窯試燒成功,是景德鎮第一座煤窯。1915年,“江西省立饒州陶業學校”改名為“江西省立甲種工業學校”,張浩任校長。該校是當時全國唯一的陶瓷專門學府,學員來自全國各省區,畢業後擔負各地工業試驗所和工廠窯業技術的革新改良工作。1925年,在景德鎮設立江西陶務局,張浩任局長。1935年任江西省陶業管理局局長。1944年,在江西省立陶業學校任教。張浩通過辦學堂、設試驗廠進行工藝革新,獲得一定進展。 [2] 
中文名
張浩
籍    貫
江西新建
出生日期
1876年
逝世日期
1954年

目錄

張浩人物經歷

張浩(1876一1954),字犀侯,江西新建人。曾留學日本學習窯業。1906年回國,與康達合作在鄱陽創辦“中國陶業學堂”。1912年,陶業學堂與江西瓷業公司分立,改為“江西省立陶業學校”;1915年更名“江西省立甲種工業學校”,張浩任校長;次年設分校於景德鎮,定名“江西省立乙種工業學校”。
他在景德鎮,看到制瓷燒煉都以松柴為燃料,每年要燒掉大量的木材,且松柴供應緊張,價格猛漲,導致制瓷成本不斷提高。1916年,他把在省立陶業學校主持設計、建築並經試驗成功的10個火門的倒焰式煤窯,作為景德鎮柴窯改煤窯的方向,建窯試驗。
1925年,景德鎮設立江西陶務局,張浩任局長,他在蓮花塘五龍庵側,建起一座煤窯,提供學生和瓷業工人學習煤窯燒煉技術。1934年,省政府在景德鎮設立了江西陶業管理局,時任局長的杜重遠聘請張浩任該局工務科長,併兼陶業人員養成所教師。1935年任江西陶業管理局局長。1944年,陶業學校從萍鄉遷回景德鎮,與浮樑陶瓷職業學校合併,改名為江西省立陶業學校,張浩在該校任教。
張浩通過辦學,辦試驗廠,改燒煤窯,採用腳踏轆轤、手動碎釉機、印花、刷花、石膏模型鑄坯等新工藝,雖未得到推廣,卻為陶瓷生產由手工向機械,由柴窯向煤窯方向發展奠定了基礎,培養了一批生產技術人才,為陶瓷生產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2] 
參考資料
  • 1.    李洪濤, 程啓勇,景德市珠山區志編纂委員會;景德鎮市珠山區志(1970-2003)/第二十八章 人物;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07月;第498頁
  • 2.    魏望來編,景德鎮學院自編本科教材 景德鎮文化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12,第1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