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毅

(中國藥理學家)

鎖定
張毅(1902年-1980年),湖南寧鄉人。藥理學家、醫學教育家,一級教授,中國藥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1] 
1932年畢業於上海中央大學醫學院(上海醫學院)。1935年留學英國,先後入倫敦大學、愛丁堡大學學習,獲醫學和哲學博士雙學位。1938年回國,任上海醫學院藥理科教授,兼上海天豐藥廠廠長。1949年春任大連大學醫學院教授、藥理學科主任。1950年先後任大連醫學院教務長、副院長,兼旅大市副市長,遵義醫學院藥理教研室主任、副院長、衞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藥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生理科學會理事,民盟第三屆中央委員、貴州省委副主任委員、中國藥理學會名譽主任委員。1956年被評定為一級教授。 [2] 
中文名
張毅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2年
逝世日期
1980年
畢業院校
中央大學
愛丁堡大學
職    業
藥理學家

張毅人物經歷

1902年,張毅出生於湖南省寧鄉縣一箇中醫家庭。上小學時,他便接受了革命前輩何叔衡、謝覺哉等人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進步思想薰陶。1921年,張毅進入湖南湘雅醫學院學習。在校期間,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於在學校積極參與反軍閥統治、反對列強侵略的學生運動,張毅被認為是過激分子,被開除了學籍。但他仍積極參加當時的革命活動,參加了葉挺將軍率領的部隊,在北閥軍中擔任上尉軍醫。後隨葉挺部隊到了南昌,參加了舉世聞名的南昌起義。旋即南下,轉戰會昌、瑞金、長沙、上杭、潮州、潮陽等地。在海陸豐一戰,部隊被打散,他藏身禾田,躲過了敵人的搜捕,後被一位農民發現並給以幫助,逃出虎口,輾轉回到寧鄉教書。
1929年初,張毅進入上海中央大學醫學院(現上海醫科大學前身)繼續學習。1932年,張毅被留校任藥理科助教、講師。1935年,張毅考取了庚子賠款留英,先後在倫敦大學生理系和愛丁堡大學藥理系攻讀研究生。他十分珍惜學習的機會,如飢似渴地汲取知識,也因此取得了一些在當時極具開拓性的研究成果。學成之後,儘管導師一再挽留他留在英國共同搞科學研究,但張毅認為不能貪戀異國的物質生活和科研條件,應該把力量獻給祖國,他毅然回到了烽火連天、災難深重的中國。
1938年7月,張毅回到了母校上海醫學院,先後任藥理科講師、副教授、教授兼藥科主任和上海天豐藥廠廠長。除教學外,他克服了當時實驗條件差的困難,因陋就簡地繼續從事有關心肌代謝的實驗研究,並對局部麻醉藥的藥理作用進行了探討。
1949年2月,張毅在地下黨的安排下,冒着生命危險,秘密地離開上海,繞道香港,來到大連,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來到大連後,張毅積極參加了大連醫學院的創建工作,先後任藥理組主任、教務長、副院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他在國內率先引進當時蘇聯先進的教學方法、規範的教學模式,使得大連醫學院的教學質量和水平位於全國醫學院校先進行列,培養出了眾多高水平醫學人才。1956年被評定為一級教授。 [2]  1958年,張毅兼任旅大市副市長,1969年隨大連醫學院南遷貴州省遵義市。 [3] 

張毅主要貢獻

張毅致力於心臟的生理、生化與藥物的關係、局部麻醉藥的藥理作用研究,成績顯著。主編全國藥學專業的《藥理學》教材,在藥理學教材建設及推動我國藥理學發展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 [2] 
張毅教授是新中國藥理學科建設和發展的奠基人之一。他熱愛祖國的醫藥事業,並認為走中西醫結合道路是我國在醫藥事業上能趕超世界水平的捷徑。他以身作則致力於中草藥的研究,堅持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整理中草藥。在他的指導下,他的助手們根據中醫傳統理論,系統地研究整理了具有利尿、降壓、抗癌、降血糖及止咳、平喘等類別中草藥百餘種,並對有效單體的藥效學與藥代動力學進行了深入研究,發表論文30餘篇。這些研究成果不僅為臨牀用藥提供了科學論據,整理併發揚了祖國醫藥遺產,而且在中藥藥理研究方面起到了推動作用。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沒有通用的《藥理學》教材,張毅受命擔任《藥理學》主編。他對藥理學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的發展十分敏感,很注意在他的著述中加以汲取而不墨守成規。他編寫的教材,文字簡練、重點突出、深入淺出、啓發性強,很受學生的歡迎。他先後主編、編寫和審閲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藥理學教材及主要參考書10餘部,與張昌紹共同主編的《藥理學總論》等書頗享盛譽,也在全國藥理學界留下了“南張(張昌紹)北張(張毅)”的美譽。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