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柏春

(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科技史研究專家、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鎖定
張柏春,1960年生,吉林白城人 [5]  ,科技史研究專家,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 [2]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南開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中心主任。 [1] 
張柏春於1989年12月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理學(科學技術史)碩士學位;1990年5月任職於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1996年4月—1999年6月獲得德國大眾基金和留學基金資助,先後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學習,後獲得中國科學院理學(科學技術史)博士學位;2000年1月晉升為研究員;2005年10月—2009年11月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2009年12月—2021年2月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 [1]  ;2019年5月當選為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 [10]  ;2021年6月獲聘為南開大學雙聘教授,南開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中心主任。 [4] 
張柏春主要從事科學技術史、科技發展戰略等方向的研究。 [1] 
中文名
張柏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60年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技術:歷史與遺產》《技術發展與文化遺產》
主要成就
2019年5月當選為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
學    歷
研究生
學    位
博士
籍    貫
吉林白城

張柏春人物經歷

1960年,張柏春出生。 [5] 
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讀於內蒙古工學院,畢業後獲得工學(機械工程)學士學位。
1987年9月—1989年12月,就讀於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畢業後獲得理學(科學技術史)碩士學位。
1990年5月,任職於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1996年4月—1999年6月,獲得德國大眾基金和留學基金資助,先後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學習,後獲得中國科學院理學(科學技術史)博士學位。
1999年,在德國馬普學會科學史研究所從事合作研究工作。
2000年1月,晉升為研究員。
2001年—2006年,任德國馬普學會科學史夥伴小組組長。
2005年10月—2009年11月,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
2008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12] 
2009年12月—2021年2月,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 [1] 
2019年5月,當選為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 [10] 
2021年6月,獲聘為南開大學雙聘教授,南開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中心主任。 [4] 

張柏春主要成就

張柏春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張柏春長期從事技術史,力學史,知識傳播史與比較史,科技發展戰略等方向的研究。 [8] 
  • 學術論著
學術論文
刊發時間
論文名稱
期刊名稱
1994年
對中國機械史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2000年
柏林的科學技術史研究與教學
2001年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研究的若干內容與視角
2014年
從北京觀象台造儀看“工程”的若干特徵
2015年
坂田昌一與中國科學家及毛澤東的交往
《自然科學史研究》
2018年
“科學的春天”意義深遠
2019年
工程科學在新文化運動中的特殊角色
2019年
顛覆性創新與換道超車: 德國V-2之路
《科學與社會》
2020年
打造創新型企業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一個關鍵
《科學與社會》
2021年
楊振寧: 中美科技交流合作的推手. 自然科學史研究
《自然科學史研究》
2021年
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學科發展的幾點思考
《自然科學史研究》
學術專著
出版時間
專著名稱
出版社
1992年
《中國近代機械簡史(1840-1949)》
2006年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8年
2009年
《技術的人類學、民俗學與工業考古學研究》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0年
2011年
《重大科技創新案例》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17年
《中國文化遺產叢書》
2020年
《中國傳統技術的新認知(叢書)》
山東教育出版社
參考資料 [1] 
  • 承擔項目
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擔任角色
2000年—2003年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綜合研究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主持
2001年—2006年
中國力學知識發展及其與其他文化傳統的互動
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合作項目
項目主持
2011年—2015年
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
中國科學院“十二五”規劃項目暨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
項目主持
2016年—2020年
科學前瞻與科學思想相關戰略研究
中國科學院
項目主持
2020年—2021年
中德俄科技體制改革的比較研究
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項目
項目主持

《中國科學技術史》“機械卷”
中國科學院“八五”重點項目
參與撰寫

《中國傳統工藝全集》“機械卷”
中國科學院“九五”重大項目
主持撰寫
參考資料 [1] 

張柏春人才培養

  • 講授課程
張柏春在南開大學講授通識課“科學技術史”和本科生課程“歷史視野中的科學和技術” [3]  ;在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開設並講授《當代科技史》系列課程《20世紀50-60年代技術轉移和創新》 [7]  ;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講授研究生課程“科技史研究方法與案例”“ 技術史文獻與研究方法”等。 [16] 
  • 專題研究
張柏春獨立指導或合作指導研究生開展專題研究如下:商代青銅器鑄造技術,沿絲綢之路的技術傳播,王禎《農器圖譜》,傳統弓弩技藝,黃河羊皮筏技藝,17世紀力學知識的傳播,《璇璣遺述》的宇宙論知識,明清火器技術,福州船政,克虜伯與晚清火炮,晚清電報,膠濟鐵路,院系調整與蘇聯的影響,北航與蘇聯援助,包鋼與蘇聯援助,三門峽水利工程,萬噸水壓機研製,蘇聯對德國火箭技術的繼承,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的創建等。 [1] 
張柏春指導博士後的合作研究選題包括:中國古代科技名詞研究,指南針的復原與模擬實驗,新疆塔吉克傳統農耕技術,中日近代鋼鐵技術的比較研究,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的早期歷史,民國時期國家對科學的認識與決策,近代紡織技術向中國的轉移,近代油漆技術向中國的轉移,法國的科學技術史研究,蘇聯科學院科學技術史學科的創建等。 [1] 

張柏春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2017年3月
“科學技術史貢獻”獎章 [11] 
俄羅斯科學院科技史研究所
2019年5月
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 [10] 

張柏春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99年—2004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第六屆編輯委員會委員 [13] 
2004年—2009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第七屆編輯委員會委員 [13] 
2010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學位委員會委員 [14] 
2010年—2015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第八屆編輯委員會委員 [13] 
2016年—2018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第九屆編輯委員會委員 [13] 
2018年1月
2020年11月
中國機械工程數字博物館執行館長 [9] 

內蒙古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學科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 [1] 

中國科學院大學講座教授 [1] 


哈爾濱工業大學科研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 [1] 

國際機構與機器學聯盟機構與機器歷史委員會執委 [1] 

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 [1] 

《(新編)中國通史》纂修工程編纂委員會委員 [1]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史分會主任委員 [1] 

國家文物局紡織品文物保護重點科研基地學術委員會委員 [1] 

中國科學院院刊》編委 [1] 

自然辯證法通訊》編委 [1] 

科學與社會》編委 [1] 

工程研究》編委 [1] 

中國科技術語》編委 [1] 

張柏春人物評價

“張柏春是中國科技史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南開大學新聞網評) [2] 
“張柏春為機械史研究做出了貢獻。”(國際機構學和機器學聯盟評)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