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建

(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

鎖定
張建,男,1977年4月生,農工黨黨員 [7]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任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 [3-4]  [6] 
中文名
張建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77年4月
畢業院校
西安交通大學京都大學;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政治面貌
農工黨黨員
代表作品
《橋樑衝擊振動測試與快速評估——理論、技術與工程應用》 [2] 
教學職稱
教授

張建人物履歷

1995-2002 西安交通大學建築工程學士、結構工程碩士。
2003-2006 日本京都大學土木與地球資源工程博士。
2006-2008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結構工程博士後。
2009-2011 美國德雷塞爾大學建築環境與土木工程系研究助理教授。
2011-至今 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建職務任免

2015年8月31日,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決定:任命張建同志為院長助理。 [5] 
2021年12月,擬推薦為南京市玄武區第十三屆政協委員。 [7] 

張建職務分工

分管科研工作,協管學科建設。聯繫橋隧與地下工程系。 [3] 

張建研究方向

  • 結構非接觸式測量
  •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
  • 大型土木工程結構振動測試
  • 智能傳感與智慧城市

張建主要貢獻

張建學術論文

長期從事結構健康監測研究及工程應用,發表中英文專著4部、第一/通訊作者期刊論文60篇(JCR一區48篇、二區9篇)。

張建授權專利

授權發明專利19項(美國2項)。

張建科研項目

主持國家自然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江蘇省傑青等項目。

張建重大工程

主參編標準6部,應用於蘇通大橋、南沙大橋等30餘項重大工程。 [4] 

張建學術兼職

擔任計算機輔助土木基礎設施(CACIE)、結構監測與控制(SCHM)等期刊編委,擔任EVACES大會共同主席、ISHMII學會理事、大會主題/邀請報告20餘次。
智慧建造與運維國家地方工程中心副主任,江蘇省工程力學分析重點實驗室主任。

張建代表成果

非接觸式測量技術與設備開發
先進傳感與監測是結構健康診斷的基礎。在結構的智能化監測部分,課題組創新性引入信息科學的先進雷達技術,自主開發了基於微波干涉雷達的大型土木工程結構非接觸式動態微變形測量技術與設備,可在1000m距離內,實現精度達0.01mm的高層建築與大跨橋樑的微小動態變形測量。土木工程結構體型龐大、日常服役條件下變形微小,因此對雷達測距技術提出了測量距離遠範圍大、動態變形測量精準等高要求。
基於人工智能與無人機技術的結構智能檢測
為實現快速、高精度的橋樑結構表面損傷檢測,課題組針對結構表面損傷信息獲取研發了一種新型爬壁無人機平台,藉助無人機平台快速靈活地獲取結構表面細緻的損傷影像。針對檢測資料中損傷信息的提取和量化分析,採用先進的人工智能和圖像處理算法,實現了裂縫等病害的實時自動識別和快速量化分析。通過軟件移植將算法移植於智能手機應用中,與爬壁無人機平台配合形成軟硬件結合的實用化檢測系統。
橋樑快速測試與診斷理論及其一體化裝置開發
如何實現國家公路網上為數眾多中小橋樑的快速診斷與安全普查從而保證它們的健康安全是土木工程領域一項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課題組在近十年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並開發了基於衝擊振動的橋樑快速測試方法及一體化裝置。基本思想:一種橋樑快速檢測車集成了橋樑衝擊系統,傳感器佈置系統,一體化控制系統,全程數據分析系統,並進行橋樑全面參數的識別(包括深層次參數,柔度),能夠快速可靠地實現橋樑結構的參數識別與承載能力評估。所開發的橋樑快速測試一體化裝置能夠實現橋樑的“隨到隨測,隨測隨走,高頻高效”,大大提高了橋樑快速檢測的效率,並降低了成本。有望實現公路網上廣大橋樑的快速普查與評估。
大型土木工程結構健康監測
在江陰大橋的應用案例中,利用信息幾何、聚類分析、EEMD、小波等技術處理長達十年的江陰大橋監測數據,其中包括地震、船撞、雪災、大霧中斷交通等異常狀況,為結構突發事故實時預警與長期性能研究奠定數據基礎。通過長期的監測數據研究與分析,揭示了温度與應變、變形與索力等結構反應的映射關係,特別的是建立了不同結構形式下由所監測結構温度梯度與應變進行温度應力、邊界約束剛度、温度變形計算的方法。基於此,課題組進一步提出了基於温度荷載(輸入)及結構温度反應(輸出)結構損傷評估方法,以及考慮温度應力的預警方法,並已應用和推廣至江陰大橋等多座長大跨橋樑的現場健康監測系統。
基於長標距傳感單元能直接關聯長標距應變等局部參量和結構位移轉角等宏觀參量的特性,課題組建立了基於區域分佈傳感和共軛梁方法直接反演大型結構動靜態變形分佈的顯示計算方法。因相互關係明晰,不產生累計誤差,經試驗與現場驗證其變形精度可達0.01mm。課題組應用該方法到蘇通大橋既有健康監測系統的升級改造工程,通過區域分佈傳感技術與所開發的顯示計算方法首次實現了百米級剛構橋微小撓度分佈的精確實時監測。
江蘇大劇院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耗資40億,如此大規模的工程,施工監測可以起到安全施工、及時預警、驗證設計等方面的作用。本課題組利用長標距光纖傳感器(結構表面佈設類型),光纖自傳感FRP筋(結構內部埋設類型)以及光纖解調技術與設備進行施工監控,並建立了基於截面纖維模型分析的複雜結構參數的全面剖析方。其基本思想是利用所監測區域分佈應變,依據纖維模型建立應變和結構各參數的力平衡方程並揭示其內在聯繫,從而深度剖析得出結構關鍵區域(底環梁和柱腳節點)的複雜力學狀況,如曲率、轉角、變形、荷載等各類參數,為該超標超限類型結構的設計驗證及施工階段的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1] 

張建所獲榮譽

先後入選交通部科技創新人才計劃、江蘇省雙創人才計劃、江蘇省傑青項目、江蘇省333中青年領軍人才,牽頭江蘇省省優秀科技創新團隊。 [4] 
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排2)、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項(排2和6)、中國公路學會一等獎(排3)、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排1)、Aftab Mufti獎章。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