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同傑

鎖定
張同傑,1968年生,夏津縣人。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2]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國際天文聯合會(IAU) 宇宙學分會會員;國際宇航大會(IAC)搜索地外文明計劃常設委員會(IAA SETI) 中國會員。 [1]  1988年畢業於德州師範專科學校(德州學院前身),1993年至1999年就讀於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獲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標準宇宙學的理論和觀測效應以及高精度計算機數值模擬。2006年起率團隊利用哈勃參量數據對宇宙學模型進行限制,為國際首創。2015年率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系統上成功完成了3萬億粒子數的宇宙中微子和暗物質數值模擬,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萬年之後約137億年的漫長演化進程。2016年以來利用中國自主建設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從事中國的地外文明探索工作。 [2] 
中文名
張同傑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68年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天體物理
職    務
博士生導師
任職院校
北京師範大學
職    稱
教授
籍    貫
夏津縣

張同傑人物經歷

1993/09—1999/07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獲得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
1999/07—2006/07 北京師範大學 講師和副教授
2006/07—今 北京師範大學 教授和博導
2009/03—今 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青年學者 (PUCHEP Fellow)
2002/05—2003/05 加拿大理論天體物理所 (CITA) (多倫多大學) 訪問合作研究
2005/06—2006/05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物理系(UofA) 博士後研究 [1] 

張同傑主講課程

1.天文系和物理系本科生專業基礎課《宇宙學(導論)》(雙語):中國大學MOOC平台已經上線;
2.全校公共基礎課《宇宙之美》:超星視頻上線;北京和珠海同時開課。
3.天文系和物理系-碩博研究生專業基礎課《宇宙學》;
4.珠海校區-本科理科實驗班《天文學概論》與張帆副教授共同講授。

張同傑研究方向

宇宙學理論和觀測以及地外文明理論和觀測-五個具體研究方向。
(1).基於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的宇宙暗物質和中微子高分辨率計算機數值模擬;
(2).哈勃參量[H(z)]理論和觀測以及哈勃常數H_0危機深度研究;
(3).宇宙加速膨脹的暗能量理論和觀測、宇宙膨脹加速度的21釐米吸收線理論和FAST望遠鏡射電觀測;
(4).宇宙黑暗時代的嫦娥四號中繼站低頻天線觀測和SKA射電望遠鏡預研究;
(5).系外行星和地外文明搜尋(SETI)的FAST射電觀測。 [1] 

張同傑研究成果

張同傑研究課題

(1). 弱引力透鏡的非高斯性研究(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啓動基金),教育部, 2004年,主持
(2). 利用弱引力透鏡限制宇宙學模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5年—2007年,主持
(3). 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7年10月-2009年10月,國家教育部, 主持等 [1] 

張同傑主要論著

[1]. Increasing the Fisher Information Content in the Matter Power Spectrum by Non-linear Wavelet Weiner Filtering
Zhang, Tong-Jie; Yu, Hao-Ran; Harnois-Déraps, Joachim; MacDonald, Ilana; Pen, Ue-Li
ApJ, Volume 728, Issue 1, article id. 35 (2011)
[2].X-ray Emission of Baryonic Gas in the Universe: Luminosity-Temperature Relationship and Soft-Band Background.
Tong-Jie Zhang, Jiren Liu, Long-Long Feng, Ping He, Li-zhi Fang
ApJ, Volume 642, Issue 2, pp. 625-635 (05/2006)
[3]. Reconstruction of the One-Point Distribution of Convergence from Weak Lensing by Large-Scale Structure
Zhang Tong-Jie; Pen Ue-Li
ApJ, Volume 635, Issue 2, pp. 821-826 (12/2005)等 [1] 

張同傑獲獎情況

宇宙加速膨脹和暗能量狀態方程的直接測量哈勃參量方法,2020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強化本科生科研訓練,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第七屆(201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