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凡

(原浙江省機械廳副廳長、顧問)

編輯 鎖定
張凡(1915年8月-1996年3月29日),原名顧德熙,上海青浦人,中共黨員。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參加了中共七大。
曾任中共嫩江地委副書記,嫩江鐵工廠黨委書記,浙江省工業廳副廳長、黨組副書記,省人委工業辦公室副主任,省重工業廳副廳長,浙江省委候補委員,省機械廳副廳長、顧問,第四屆省政協常委。
中文名
張凡
別    名
顧德熙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5年8月
逝世日期
1996年3月29日
畢業院校
同濟大學
出生地
上海青浦

目錄

張凡建國前

編輯
上海同濟大學 上海同濟大學
1915年8月生於上海青浦。 [1] 
1933年,在上海同濟大學附中學習時就接受進步思想,積極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救亡活動。後考入同濟大學。
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上海同濟大學學生救國會負責人,領導學生的抗日愛國活動。
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了新四軍軍部教導隊的學習。
1939年春,任中共青浦縣工委委員、組織部長兼民運部長,在青浦東鄉組織羣眾抗日武裝,擔任青東後備隊總指揮,組建了一支有2000餘人、千餘槍支的抗日武裝,為青浦縣的抗日鬥爭作出了重大貢獻。
1939年冬,曾被中共江蘇省委選派為出席黨的“七大”代表,後赴延安,在中央黨校學習四年。
1945年4月,張凡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 [2] 
抗戰勝利後,張凡回中共中央華中局駐地江蘇淮安
1946年,調任上海任中共淞滬工委書記。不久,兼任中共浦東工委書記。在國民黨控制的浦東地區,發動羣眾,重建武裝,開展游擊戰爭。
1948年,所創建的地方武裝擴編為浦東人民解放總隊,兼任總隊長。
浙東人民解放軍 浙東人民解放軍
1948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上海局的決定,率300餘名武裝人員橫渡杭州灣,勝利到達浙東四明山根據地,部隊改編為浙東人民解放軍第五支隊,任中共四明工委副書記兼五支隊副政委。
1948年8月,奉命率10餘名幹部,赴金蕭地區工作,任中共金蕭工委書記、浙東人民解放軍金蕭支隊政委。為實現浙東臨委關於向浙西發展與皖南相連接的戰略決策,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圍剿,率領遊擊武裝,連續七次外線出擊,殲滅了一大批國民黨反動武裝,擴展了金蕭地區遊擊根據地。
至解放前夕,金蕭支隊從200多人發展到4000餘人,遊擊活動遍及18個縣,約10000餘平方公里地域,為浙江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貢獻。 [2] 

張凡建國後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凡調入東北歷任中共嫩江地委副書記,嫩江鐵工廠黨委書記,浙江省工業廳副廳長、黨組副書記,省人委工業辦公室副主任,省重工業廳副廳長,浙江省委候補委員,省機械廳副廳長、顧問,第四屆省政協常委,為創立和發展黑龍江機械工業作出了貢獻。
1982年離休後,回浙江定居,積極撰寫革命回憶錄,並省吃儉用,先後捐款30000餘元,支援老區、災區建設和“希望工程”及其它公益事業,曾被評為浙江省省級機關優秀離休幹部。
1996年3月29日,在杭州逝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