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凡

(原浙江省機械廳副廳長、原浙江省重工業廳副廳長)

鎖定
張凡(1915/1916-1996) [1]  [3]  ,原名顧德熙,上海市青浦人。193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春,任中共青浦縣委委員、組織部長兼民運部長,青東後備隊總指揮。 1939年冬,作為江蘇出席中共七大代表赴延安。1941年初到達延安,進入馬列學院和中央黨校學習,參加了延安整風運動和黨的七大。1946年,任中共上海淞滬工委書記兼浦東工委書記,組建浦東人民解放總隊,兼任總隊長。1948年春,率總隊主力南渡到浙東四明山遊擊根據地,任中共四明工委副書記兼浙東人民解放軍第五支隊政治委員。9月,任中共金蕭工委書記、浙東人民解放軍金蕭遊擊支隊政治委員。率金蕭支隊先後7次出擊外線,進一步鞏固和擴展了金蕭游擊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共臨安地委書記兼臨安軍分區政治委員、浙江鐵工廠黨委書記、省機械廳副廳長、省重工業廳副廳長、第四屆省政協常委等職。1996年3月在杭州逝世。 [1] 
中文名
張凡
別    名
顧德熙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上海青浦
出生日期
1915年(一説1916) [1] 
逝世日期
1996年3月29日
畢業院校
同濟大學

張凡人物生平

張凡,原名顧德熙,江蘇省青浦縣香花橋上達村(現屬上海市)人。他在家排行老二,上有一兄顧德歡,下有一弟顧德祺。早年喪父,兄弟三人在母親的良好教育下,個個勤奮好學、品學兼優,中學畢業後都先後考人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名牌學校學習。張凡的大哥顧德歡早在上海交通大學學習時,就追求真理、要求進步。1935年在上海從事黨領導的學聯工作。此時正在同濟大學附中讀書的張凡,受哥哥的影響,經常與哥哥一起學習革命理論,閲讀抗日書刊,參加各種進步活動,逐漸提高了思想覺悟。他考入同濟大學後,在共產黨領導下,帶頭開展學生抗日救亡運動,把愛國學生緊緊地團結在黨的周圍。1936年夏,他積極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張凡和他的大哥、小弟都被黨組織派回青浦,深入農村發動羣眾武裝抗日。 [2] 
1937年7月,張凡和小弟顧德祺回到家鄉,組織了青浦旅外學生會,之後,又請顧德祺和葉昌麗組織歌詠團和劇團,用文藝形式宣傳抗日救亡。張凡的家成為學生教唱救亡歌曲、排練短劇、活報劇的活動場所。青浦旅外學生會在張凡等的努力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抗日宣傳活動,有力地促進了青浦縣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2] 
1938年3至4月,張凡受組織派遣到青浦敵後開闢工作。兩個月後,他到新四軍軍部教導隊學習。在那裏,他全面系統地學習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羣眾工作的知識和軍事理論,還進行了實彈射擊、野外演習。通過學習,他不但增長了軍事、政治知識,而且鍛鍊了實地作戰的本領。在學習中途,又被新四軍民運部派赴皖南長江邊敵佔區開展游擊戰,發展黨組織,擔任銅陵、無為、繁昌中心縣委委員。 [2] 
1939年3月,張凡被江蘇省委任命為中共青東工作委員會委員。張凡到青東地區後,把原名顧德熙改為顧炳章,向青浦工委傳達了江蘇省委的指示:中共青東工委改為中共青浦縣工委,張凡擔任縣工委委員、組織部長兼民運部長。為組織抗日武裝,張凡擔任青東後備指揮部總指揮。他把原來按自然村編的10個後備中隊集中整編為7個後備大隊,組建起一支有2000餘人,1000多支槍的抗日武裝。1939年冬,他被江蘇省黨組織選派為出席黨的“七大”代表。於1945年4月,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2] 
抗戰勝利後,1946年2月,張凡被中共華中分局任命為中共淞滬工委書記,不久兼任浦東工委書記。他堅決執行上級指示,在國民黨控制的浦東地區,發動羣眾,重建武裝隊伍,開展游擊戰爭。經過一年多的英勇戰鬥,組建了一支地方武裝,1948年部隊擴編為浦東人民解放總隊,他兼任總隊長。同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上海局的決定,他率總隊主力等武裝300多人,橫渡杭州灣,勝利到達浙東四明山根據地,部隊改編為浙東人民解放軍第五支隊。 [2] 
同年8月,中共浙東臨委為實施向浙西發展與皖南相聯接的戰略,張凡被調到金蕭地區工作。9月,張凡等到達路西,在馬劍鄉(現屬諸暨市)金崗坪與蔣明達會合。浙東臨委將金蕭地區地方武裝改編為浙東人民解放軍金蕭支隊,蔣明達任支隊長,張凡任政委。針對當時國民黨軍隊2000餘人對中共地方武裝進行“五縣圍剿”的險惡形勢,張凡和蔣明達統一思想,對部隊進行短期整訓,確定行動方針,大刀闊斧,雷厲風行開展工作,積極採取外線出擊與內線殲敵、軍事進攻與策反敵軍相結合的策略,並親自率領部隊,連續進行七次外線出擊作戰。第一次外線出擊即粉碎敵人“五縣圍剿”,挫敗敵人的囂張氣焰;第五次外線出擊,實現了浙東臨委“向浙西發展、打通與皖南聯繫”的戰略意圖;第七次外線出擊,一舉攻佔壽昌縣城。緊接着又挫敗國民黨正規軍二一六、二〇三兩個師和保安突擊大隊等3000多人對金蕭根據地的南北夾擊。金蕭支隊在張凡的率領下,遊擊活動遍及紹興、金華、嚴州、衢州、臨安、富陽等18個市縣, 約一萬多平方公里地域。一度解放分水、新登、臨安、簫山、桐廬、浦江等6縣城,為浙江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貢獻。 [2] 
解放後,張凡歷任中共臨安地委書記,浙江鐵工廠黨委書記,省工業廳副廳長、黨組副書記,省人委工業辦公室副主任,省重工業廳副廳長,省機械廳副廳長、顧問,第四屆省政協常委。他在擔任省機械工業廳、機械工業局領導期間,根據國家“一五”計劃的要求和省政府的部署,圍繞工業為農業服務的方向,組織實施對機械工業進行改組、改造,爭取上海一批小廠、作坊轉到浙江,初步建立一批機械工業核心企業,使浙江機械工業形成一定的生產能力和生產規模,為以後機械工業的大發展打下了基礎。 [2] 
“文革”期間,他在遭受衝擊和迫害的處境中,始終沒有動搖過對黨的信念,堅定不移地開展工作。 [2] 
1982年離休後,他繼續關心黨和國家大事,識大體、顧大局,始終保持一個共產黨員的本色。他生活艱苦,省吃儉用,把節省下來的18000餘元錢全部用於支援災區、老區“希望工程”、省革命烈士紀念館的建設。1993年11月,他又抱病去諸暨馬劍,用自己節省的10000元積蓄買了1000套《浙江革命故事叢書》,贈送給他戰鬥過的金蕭老區諸暨、富陽、桐廬、浦江、金華等10多個縣市的中小學,支持老區精神文明建設。他還經常寫些解放戰爭時期金蕭支隊的回憶錄,為金蕭支隊一批受到錯誤處理的幹部、戰士平反昭雪而積極努力。曾被評為浙江省級機關優秀離休幹部。1996年3月29日,張凡因病醫治無效,在杭州逝世,享年81歲。 [2] 

張凡親屬成員

顧德歡(1912-1993),張凡之兄,江蘇青浦人(今屬上海)。1925年發生“五卅慘案”,顧德歡和同學一起去南京路示威遊行。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顧德歡參加地下黨領導的交通大學學生愛國救亡委員會,任委員。1936年6月,他經陳延廣和胡喬木介紹,參加中國共產黨。接着,他就參與全國學聯的籌建工作,任黨團委員。同年秋,黨組織要他報考北平燕京大學。隨後,他在燕大參加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總部工作,任宣傳部長,並在燕大黨支部工作。 [3]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顧德歡由黨組織安排回上海工作,任中共江蘇省委難民工作委員會委員,兼民德收容所副主任。1938年冬,中共江蘇省委決定成立中共青東工作委員會,顧德歡任書記,領導上海周圍地區和浙東的抗日遊擊根據地工作,後又歷任黨的青昆嘉中心縣委書記、淞滬中心縣委書記、路南特委書記等職。1942年,帶部隊從浦東到浙東,歷任中共浙東區黨委委員、宣傳部長、《新浙東報社》社長等職。 [3] 
1945年抗戰勝利後,顧德歡任新四軍一縱隊政治部宣傳部長。1946年調回上海,任中共淞滬委員會書記、中共上海局外縣委員會委員。1947年到浙江指導工作,任中共浙東臨時工作委員會書記、浙東人民解放軍第二遊擊縱隊政委。 [3] 
1949年浙江解放後,顧德歡歷任杭州軍管會文教部長、寧波軍管會副主任和地委副書記、書記。1950年,任浙江省委委員兼省財經委副主任。1952年,任省財經委主任,省委常委。1955年,任省計委主任。1956年初,調任省委工交部部長,並分管工業口各廳工作。同年6月,被選為副省長,並當選為黨的“八大”代表。 [3] 
1979年,顧德歡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顧問。1982年離職休養後,他仍關心國家大事,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工作,組織科技人員到浙江考察,促進浙江和中科院的技術合作等。1993年7月21日,因蛛網膜下腔出血,搶救無效,在京逝世,終年81歲。 [3] 
顧德祺(1918~1939),張凡之弟,江蘇青浦人(今屬上海)。1935年考進同濟大學附中學習。先後參加抗日救國會、民族解放先鋒隊、青浦旅外學生會,擔任民眾歌詠劇團團長,積極開展抗日救亡工作。1937年10月,赴延安陝北公學國防工業班學習,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秋被派往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政治處任教育幹部。1939年3月9日,在對敵鬥爭中壯烈犧牲,時年21歲。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