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兑

鎖定
張兑,原名張文悦,張家界市慈利縣五雷山麓張家塌人。元朝至正元年(1341)進士,曾任德州牧、丹徒尹、翰林國史編修、辰州路總管等,著有《溪堂集》等書,後歸隱五雷山 [1] 
本    名
張兑
別    名
張文悦
所處時代
元末明初
出生地
慈利縣
主要作品
《溪堂集》
主要成就
元朝進士,翰林國史編修

張兑人物簡介

張兑少時,聰穎過人,勤奮好學,元元統元年(1333)貢禮部至正元年(1341)參加殿試進士。元順帝嘉其才,見其齒缺,賜名曰兑,授官荼陵州同知,後調德州牧,擢升丹徒尹。張兑在任時,公正廉潔,治績斐然,被徵召為翰林國史編修,後遷升為辰州路總管。元末,棄官還鄉,隱居大維山(今五雷山),修金殿觀音堂,重修火宮殿等,有《張公兑記》。
洪武四年(1371),張兑又被起用為朝廷編修講讀官,食祿終身。兑學問淵博,尤以詩見長,有《溪堂集》行世,卒後葬七都南山坪方巾山祖塋

張兑相關人物

父張杏孫,字子椿,事母以孝聞,人稱張孝子。子張公亮,洪武戊申以秀才闢為澧陽學訓,後升平江教諭,所至有其名。孫張毅,博學能詩文,洪武年間徵入京師,明太祖命其賦飛鴿風詩,詩得太祖嘉許,毅被擢為國子監錄,後升監丞

張兑人物評價

張兑一生著作頗多,最著名的有《溪堂集》等書,流傳至今。他能文、能武、能醫,先後在河北德州、江蘇丹徒、湖南茶陵等地作過官,後因不滿朝政腐敗,隱居道教名山五雷山,做了第二代道長,留下不少奇聞軼事。

張兑奇聞異事

張兑治鬼除妖怪

張兑來到五雷山,繼承神師爺五雷山第一道長天摩天行的衣缽,從此學道經,習道功,經常背上寶劍,穿上道服,四山雲遊。一天,來到老棚,聽人説,附近戈兒潭經常有一惡鬼擾亂,見男人就搶,見女人就奸,每當太陽下山之時,路上就無法行走。
老棚,是通往五雷山的山道之一,凡是桃源常德的香客都要從這裏經過。從戈兒潭到五雷山,長達20華里,全是峽谷小道,又是唯一的出處。張兑聞知此事,極為憤慨,心想:我身為道長,何不為民解難呢?於是他下了山,等到夜深人靜,打從這裏經過。他走呀走,行走一半之地,似乎刮出一陣狂風,沙子從林中飛來,接着發出“沙沙”的響聲,他先做法術,可是做了一陣,仍是原樣。他心中一怔,這必是有歹人裝作鬼怪。
不由他多想,鬼怪一個飛步,從林中跳了出來,攔住他的去路。張兑定睛一看,只見對方披頭散髮,黑麪獠牙,一個舌子伸出一尺多長,張開血盆大口,向他撲來。張兑反而鎮定自若,揮起寶劍,大喝一聲:“我乃張兑,不要裝模作樣,要不我的寶劍不留情了。”那鬼怪一聽是張兑,立即現了原形,從嘴中取出假舌,自稱是本地刁民謝老三,忙跪地求情。
張兑冷笑一聲,將他擒住。第二天,要鄉人帶他遊山,承認罪過,償還損失。此後,張兑擒鬼之地人們叫做“捉鬼灣”。

張兑治病顯神靈

張兑在五雷山經過多年修煉,不僅有了道法,而且學會了治病神藥仙術
澧縣有個叫陳炳的員外,對張兑治病信不過,裝作肚子痛,來到五雷山,一面給祖師燒香,一面求助於張兑發藥。張兑為他切脈,看了他舌苔,又察看眼神,搖搖頭,寫了四句話:“遠道而來上名山,為求治病情可原。休怪老道吐真語,假病無藥請早還”。
陳員外一聽,臉上象火燒一般,一下子紅到了耳根,當即向張兑吐出了真情。這件事不脛而走,他的醫術法術也因此而傳神了。其實許多藥方都是張兑多年研究的結果,但人們一時不理解,把這些當作法術,張兑自然也就成了神仙。
那一年,五雷山下由於氣候的變化,許多人得了瘟病腹瀉不止。一個個被屙成了皮包骨,有的命喪黃泉。張兑見了這種情況,馬上採集了一種止瀉藥,然後用五雷山“神井”中的神水,加以調和,製成丸子,發給每人一包,很快止住了腹瀉,真乃妙手回春。這樣一來,“神井”的水更靈了,張兑的名聲傳遍天下。
親眼見過張兑上山的人,有的老了,有的去世了,可是他呢?越活越年輕,鶴髮童顏,人們根本弄不清,他究竟活了多少歲。
外縣的香客,一時未見到張兑,心中發愣,於是來到金頂的石柱面前,仔細玩味在兩棵石柱上面寫的文字:“楚南名山推第一”,及下面由張兑親自寫的年月日。人們屈指一算,足有80餘年了,加上來時的年齡,至少不下150歲,他死了嗎?沒有。五雷山的四面八方,都聽到了他的笑聲,見到了他的身影。他沒死嗎?山下張家塔葬有他的墳墓,還有一個石碑,上面刻有:“張兑在此,鬼怪遠避”。
就是當地人,甚至連他的後人也説不清,張兑到底是死了,還是活着?都只曉得他的後人也當了道人,執掌了五雷山這塊聖地。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