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延(拼音:yán)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由表示腳的“止”和像道路的“彳”組成。“延”基本義指伸展、延長。由延長引申為引導、引進,又引申為聘請、招攬,還引申為遲緩、推遲。 [12] 
中文名
拼    音
yán
部    首
五    筆
THPD(86);THNP(98) [1] 
倉    頡
NKHYM [1] 
鄭    碼
YMII [1] 
筆    順
撇、豎、橫、豎折、橫折折撇、捺
字    級
一級(編號:0464) [2] 
平水韻
下平聲·一先 [3] 
總筆畫
2+4(部首+部首外)
注音字母
ㄧㄢˊ
四角碼
1240₁
統一碼
U+5EF6 [1] 
筆順編號
321554
GBK編碼
D1D3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半包圍-左下包圍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5]
許慎《説文解字》認為,“延”是一個形聲字,從㢟(chǎn),𠂆(yì)聲。並解釋為“長行”。所謂長行,就是在漫長的路上行走。㢟為路上行走,作為形符,表示義與行走有關。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指出,“㢟”就是“延”字,而且與“辵”也是同一個字。 [14]  [12] 
“延(㢟)”在甲骨文中寫作圖1,字形由“彳”與“止”兩部分組成。“彳”為“”之省形,意為道路;“”為腳,亦與走路有關。二者相合,正像行走於路上的樣子。小篆將“彳”向右下拉長,並在“止”上加一斜筆(圖3)。“止”上所加的斜筆被許慎誤以為是“𠂆”,成為《説文》所講的從㢟、𠂆聲的結構。漢隸或將“彳”寫作“辶”(圖7、8)。楷書字形則將向右下拉長的“彳”形定為“廴”。 [15] 
甲骨卜辭中,“延(㢟)”有行走、連綿之義。“乙未卜,賓貞;今日其㢟(延)雨”(《殷虛書契前編》2.9.3),是卜問今天會不會連綿不斷地下雨。後由連綿不斷引申為“長”,用作動詞,就是“延長”。“延長”不僅可以用於空間上的伸長,也可以指時間上的,如“延期”“拖延”。 [14]  [15]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引長;伸長
stretch;
extend;
prolong
《荀子·議兵》:“故仁人之兵,聚則成卒,散則成列;延則若莫邪之長刃,嬰之則斷。”
《左傳·成公十三年》:“君亦悔禍之延,而欲徼福於先君獻穆。”
晉·陸機《長歌行》:“茲物苟難停,吾壽安得延!”
延伸;延長;蔓延;延年益壽;苟延殘喘
達到;及
漢·揚雄《羽獵賦》:“乃詔虞人典澤,東延昆鄰,西馳閶闔。” 李善注引孔安國《尚書傳》:“延,及也。”
引導;迎接
meet;
introduce
《禮記·曲禮上》:“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進。”
漢·揚雄《甘泉賦》:“選巫咸兮叫帝閽,開天庭兮延羣神。”
唐·王昌齡《秋興》詩:“著書在南窗,門館常肅肅。苔草延古意,視聽轉幽獨。”
聘請;邀請;招攬
invite
《史記·趙世家》:“簡子問其姓而延之以官。”
晉·陶潛《桃花源記》:“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宋·司馬光《賢良策問》:“國家比下詔書,以延天下豪俊之士,待之以不次之位。”
延請;延師;延醫;招延
(時間)往後推移
put off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宣忠寺》:“婦人生產,有延月者,有少月者,不足為怪。”
高雲覽《小城春秋》第二七章:“啊!能不能讓他們多延一天?”
延遲;延期;推延;順延;拖延
陳設
晉·左思《魏都賦》:“延廣樂,奏九成,冠《韶》《夏》,冒《六莖》。”
傳播
唐·韓愈《獨孤府君墓誌銘》:“名聲垂延,紹德惟克。”
清·董樵《劉旅皇半刺》詩:“臨江有節士,東南延名譽。”
形容詞
長;遠;高
long
《尚書·召誥》:“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
漢·曹植《洛神賦》:“延頸秀項,皓質呈露。”
《淮南子·本經訓》:“延樓棧道,雞棲井榦。”
久;長久
戰國·屈原《離騷》:“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盈餘
《新唐書·南詔傳下》:“至大中十四年,內庫貲積如山,户部延資充滿。”
名詞
古代冕頂上的覆版,後作“綖”
《禮記·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
通“埏”。墓道
《左傳·隱公元年》“隧而相見”晉杜預注:“隧,若今延道。”
姓氏用字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4]  《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6]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二】【㢟部】以然切(yán)
長行也。從㢟丿聲。 [7] 

説文解字注

“長行也。”注:本義訓長行,引伸則專訓長。《方言》曰:“延,長也,凡施於年者謂之延。”又曰:“延,徧也。”
“從㢟,𠂆聲。”注:𠂆部曰:“象抴引之形。”餘制切,虒、延、曳皆以為聲,今篆體各異,非也。𠂆、延、虒、曳,古音在十六部。故《大雅》:“施於條枚。”《呂氏春秋》《韓詩外傳》《新序》皆作“延於條枚。”延音讀如移也,今音以然切,則十四部。 [8] 

廣韻

以然切,平仙以 ‖ 延聲元1部(yán)
延,税也。遠也。進也。長也。陳也。言也。亦州,漢高如縣,取延川為延安郡。又姓,漢有延篤,南陽人,為京兆尹,殺梁兾使者。以然切。十三。
【校釋】高如縣:當為“高奴縣”。
予線切,去線以 ‖ 延聲元1部(yàn)
延,曼延,不斷其莚也。 [10] 

康熙字典

【寅集下】【廴部】 延
《唐韻》以然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然切,並音綖。《説文》:長行也。
又《廣韻》:進也。《禮·射義》:孔子使子路執弓矢出延射。《儀禮·覲禮》:𢷤者延之曰升。注:從後詔禮曰延。延,進也。
又《爾雅·釋詁》:長也。揚子《方言》:延永,長也。凡施於年者謂之延,施於眾長謂之永。班固《西京賦》:歷十二之延祚。
又《廣韻》:遠也。《史記·蒙恬傳》:延袤萬餘裏。
又《爾雅·釋詁》:𨻰也。疏:鋪𨻰也。
又《正韻》:納也。《前漢·公孫弘傳》:弘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
又《集韻》:及也。《書·大禹謨》:賞延於世。
又《廣韻》:税也,言也。
又《韻會》:遷延也,淹久貌。《左傳·襄十四年》:晉人謂之遷延之役。注:遷延,卻退也。張衡《西京賦》:遷延邪睨。注:李善曰:遷延,引身也。
又盤屈曰宛延。揚雄《甘泉賦》:颺翠氣之宛延。注:宛延,長曲貌。
又《爾雅·釋詁》間也。疏:謂間隙。今墓道也。《左傳·隱元年》:隧而相見。注:隧若今延道。
又《韻會》:州名。漢高奴縣,後魏置延州。
又地名。《左傳·隱元年》:至於廩延。注:廩延,鄭邑。陳留酸棗縣北有延津。
又《昭二十七年》:延州來季子聘於上國。注:季子本封延陵,後復封州來,故曰延州來。又《前漢·地理志》:張掖郡有居延縣。注:居延澤在東北,古文以為流沙。
又姓。《後漢·延篤傳》:篤,南陽人,為京兆尹。
(yǎn)又《集韻》以淺切,音演。冕上覆也。《禮·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集韻》:或作綖。
(yàn)又《廣韻》於線切。《集韻》《韻會》延面切,並音羨。《集韻》:延,及也。張衡《西京賦》:重閨幽闥,轉相逾延。望䆗窱以逕庭,渺不知其所返。注:延、言互相周通。 [9] 

漢字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延”字書寫演示 “延”字書寫演示
【規範提示】第四筆是㇗(豎折),一筆寫成。
【寫法】第一筆平撇的撇尖止於豎中線;第四筆㇗(豎折)的豎段在豎中線,橫段在橫中線下方。“廴”,第二折的橫段在橫中線。 [1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
i̯an
王力系統
ʎ
ǐan
董同龢系統
d
jæn
周法高系統
r
ian
李方桂系統
r
an
西漢



東漢





jian


ji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山先仙

jiɑn
北魏後期北齊
山先仙

jiɑn
齊梁陳北周隋
山先仙

jiɑn
隋唐
高本漢系統

0
i̯ɛn
王力系統

j
ǐɛn
董同龢系統

0
jæn
周法高系統

0
iæn
李方桂系統

ji
än
陳新雄系統
0
ǐɛ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1]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二仙

開口呼
次濁
以然切
0jæn
去聲
三十三線

開口呼
次濁
予線切
0jæn
集韻
平聲
下平二𠑗
開口呼
次濁
夷然切
0iæn
上聲
二十八𤣗
開口呼
次濁
以淺切
0iæn
去聲
三十三線
開口呼
次濁
延面切
0iæn
禮部韻略

平聲





夷然切

增韻

平聲





夷然切


去聲





延面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先天

齊齒呼

全清

iɛn
中州音韻

平聲
先天





移堅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一先


次濁
夷然切
oien

去聲
十一霰


次濁
倪甸切
ŋien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一先蘚線屑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1]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0iɛn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0iæ̃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0iæ̃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0iɛn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0iɛn
21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0iɛi
21
陽平
舊讀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0iĩ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0iẽ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0ie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jiɪ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ji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0iẽ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0ĩ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0iɛn
43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0ian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jin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jin
43
陽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0iɛn
24
陽平
文讀
閩語(閩南語)
廈門
tsʰiɛn
24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南語)
潮州
0ieŋ
35
陽上

閩語(閩東語)
福州
0yɔŋ
52
陽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0iɪŋ
21
上聲

閩語(閩北語)
建甌
0ieiŋ
21
上聲
新讀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6]  、漢典 [11]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0]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11-17]
  • 3.    平水韻 一先 延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11-17]
  • 4.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897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94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39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73
  • 8.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91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296
  • 1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37,412
  • 11.    延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11-17]
  • 12.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295-296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01
  • 14.    徐中舒著.甲骨文字典 卷二[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01:180-181
  • 15.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42-143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01:26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