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廬山瀑布謠

鎖定
《廬山瀑布謠》是元代詩人楊維楨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通過對夢中廬山瀑布景象的描寫,構畫了一個奇異的夢幻世界,表達了詩人放浪形骸、豪放跌宕的情懷。全詩運用生動的比喻、神奇的想象、獨特的構思,呈現出廬山瀑布的壯美,風格豪放而飄逸,恢宏而清雅,雄渾壯闊,繪聲繪影,堪與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相頡頏。
作品名稱
廬山瀑布謠
作    者
楊維楨
創作年代
元代
作品出處
《鐵崖集》
文學體裁
七言古詩

廬山瀑布謠作品原文

廬山瀑布謠
甲申秋八月十六夜,予夢與酸齋仙客遊廬山,各賦詩,酸齋賦彭郎詞,予賦瀑布謠。
銀河忽如瓠子決,瀉諸五老之峯前
我疑天孫織素練,素練脱軸垂青天。
便欲手把幷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煙。
相逢雲石子,有似捉月仙
酒喉無耐夜渴甚,騎鯨吸海枯桑田
居然化作十萬丈,玉虹倒掛清泠淵 [1] 

廬山瀑布謠註釋譯文

廬山瀑布謠詞句註釋

⑴廬山:山名。在今江西九江市南,一名匡廬。
⑵甲申:即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
⑶酸齋仙客:元代散曲家貫雲石之號。
⑷彭郎詞:即《夢中貫酸齋彭郎詞》:“番之湖兮雲水杳,萬頃晴波淨如掃。相逢漁子問二姑,大姑不如小姑好。小姑昨夜妝束巧,新月半痕玉梳小。彭郎欲娶無良媒,飛向廬山尋五老。五老頹然不肯起,彭郎怒踢香爐倒。彭郎彭郎歸去來,陶令門前煙樹曉。”(陳衍輯《元詩紀事》卷四四)。
⑸瓠(hù)子:黃河堤壩名,在今河南濮陽,漢武帝時曾決堤。
⑹五老峯:在廬山東南,像五位老人並肩聳立,因此得名。
⑺天孫:即織女,相傳是玉帝的孫女。一作“天仙”。素:白色。
⑻幷州剪:鋒利的剪刀。古時幷州(今山西太原一帶)生產的剪刀,以鋒利著稱,亦可簡稱並刀、並剪等。
⑼雲石子:即貫雲石。
⑽捉月仙:這裏指李白。洪邁容齋隨筆》載,李白酒醉泛舟,俯身去抓水中之月,溺水而死,後世稱為捉月仙。
⑾騎鯨:騎鯨背遨遊海上,李白曾自署為“海上騎鯨客”。相傳李白騎着鯨魚昇天成仙。李俊民《李太白圖》:“不因採石江頭月,那得騎鯨去上天。”
⑿玉虹:形容瀑布像美玉彩虹般。清泠淵:清澈的水潭。 [1]  [2] 

廬山瀑布謠白話譯文

甲申年秋八月十六日夜晚,我夢見與仙客貫雲石遊覽廬山,分別賦詩一首,貫雲石寫了《彭郎詞》,我寫了《瀑布謠》。
銀河忽然像黃河決堤一樣,在五老峯前傾瀉而下。
我懷疑是天仙在織白絹,白絹離開織女衣袖從青天垂落下來。
就想着手拿一把幷州剪,剪下一幅玻璃煙雨。
恰好遇到了貫雲石,他好像仙人李白一樣。
他夜裏無酒解渴,便騎着鯨背,把海水吸乾,竟使大海變成桑田。
海水居然化作十萬丈的美玉彩虹,倒掛在清澈的水潭上。

廬山瀑布謠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八月十六日夜。作者在序中已交代了創作緣起,他夢中與友人貫雲石同遊廬山,深有感懷,賦詩讚美,貫雲石寫了《彭郎詞》,作者寫了《廬山瀑布謠》。 [3] 

廬山瀑布謠作品鑑賞

廬山瀑布謠整體賞析

登高攬勝,形諸詩詠,可寫的東西很多,作者根據藝術創作的“約化”要求,獨選了雄麗壯觀的瀑布作為描寫對象。廬山瀑布,是歷代詩人寫得爛熟的景觀,而作者此詩又能獨闢蹊徑,同中見異,匠心獨運,創造出新的意境。
全詩十二句,分前後兩段。前段六句,先從正面作比擬,描繪瀑布壯觀,然後以奇特大膽的想像進行渲染;後段六句,寫奇景中的奇人,末仍歸到瀑布。詩中先把瀑布比喻為銀河決口,傾瀉在突兀凌霄的廬山最高峯一一五老峯前。旋即又把瀑布想象成天仙織的“素練”,垂天直下。作者情思更加奔湧,竟然想拿“幷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煙”。接下來寫貫雲石好似李白,夜間無酒解渴,便騎鯨吸乾海水。這海水化作“十萬丈”的“玉虹”,從天上倒掛下來,瀉入清冷的深淵。
此詩寫得雄奇俊邁,超凡脱塵,風格豪放而飄逸,恢宏而清雅,雄渾壯闊,想象奇妙,氣勢暢達,繪聲繪影,比喻生動,表現了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象,富有浪漫主義情調,讀之如臨其境,體會深切。楊維楨繼承了李白、李賀的險怪詩風,構造出波譎雲詭、迷離惝恍的藝術境界。
作者很注意錘字練句,然又不露斧痕,詩風自然清新,直追李白。李白所作的《望廬山瀑布》膾炙人口、享譽古今,而楊維楨這首樂府詩《廬山瀑布謠》也足以與李詩相媲美。元詩成就雖不算太高,但在反撥宋詩之弊,恢復形象思維的詩歌創作方法這方面,它是有不可抹殺的歷史功績的。此詩是元詩中的優秀代表作。它的一系列瑰麗奇偉的意象構成一種神妙、開闊的境界,通過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了詩人的感情,使欣賞者“瞻言而見貌"(《文心雕龍·物色》),詩意濃郁,感染力強,體現了詩歌創作的藝術規律。 [3] 

廬山瀑布謠名家點評

元代吳復:“酸齋之詞(指《夢中貫酸齋彭郎詞》),滑稽謔浪,固風流才仙;而先生之謠(指《廬山瀑布謠》),雄偉俊逸,真天仙也。各以其才相勝。”(《堯山堂外紀》) [4-5] 

廬山瀑布謠作者簡介

楊維楨像 楊維楨像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別號東維子,鐵笛道人,諸暨(今屬浙江)人。泰定四年(1327)進士、歷任天台縣尹、錢清場鹽司、建德路總管府推官等。元末遇兵亂,隱居富春山、錢塘、松江等地。詩在當時有較大影響,時稱“鐵崖體”。有《鐵崖古樂府》《復古詩集》《麗則遺音》等。 [6] 
參考資料
  • 1.    葉君遠 鄧安生 選注.元明清詩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88-89
  • 2.    陳引馳 周興陸.中國文學經典(古代詩詞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279-280
  • 3.    劉達科.廬山瀑布謠.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綜合版),1991(02):48
  • 4.    朱惠國.元明清詩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23-24
  • 5.    高磊.《元詩別裁集》原刊本指瑕兼論點校本之疏誤.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9(01):34-38
  • 6.    朱惠國 選注.元明清詩詞文.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