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

鎖定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境內,在北江中游,由英西峯林片區和長湖片區組成,地理座標為東經112°45′16″-113°36′40″,北緯24°01′50″-24°20′45″,公園規劃總面積49871.82公頃,是廣東省範圍最大的森林公園。 [10]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地處南嶺山脈東南支脈的山區丘陵地帶,成土母巖主要為石灰岩,土壤主要是赤紅壤、紅壤、紅色石灰土和黃壤,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地帶性植被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森林覆蓋率85.83%,有維管植物235科727屬1286種,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25目79科231種。 [1] 
2000年12月,原國家林業局批准建立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 [2] 
中文名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
森林公園級別
國家級
地理區域
南嶺山脈東南支脈
地理位置
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
面    積
49871.82 公頃
氣候帶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植被類型
常綠闊葉林等
管理單位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
批准時間
2000年12月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地理環境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位置境域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廣東省中部偏北地區的英德市境內,在珠三角北沿地帶,由英西峯林片區和長湖片區兩個空間不連續的區塊組成,包含英德林場和黃花鎮、九龍鎮、下太鎮、英城街道、大站鎮、望埠鎮、東華鎮、連江口鎮等8個鎮(街)的部分行政區域。森林公園規劃總面積49871.82公頃,地理座標為東經112°45′16″-113°36′40″,北緯24°01′50″-24°20′45″。其中:長湖片區的面積為36806.44公頃,地理座標為東經113°17′53″-113°36′40″,北緯24°1′50″-24°20′2″;英西峯林片區的面積為13065.38公頃,地理座標為東經112°45′16″-112°55′8″,北緯24°6′35″-24°20′45″。 [1]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地形地貌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地處南嶺山脈東南支脈的山區丘陵地帶,森林公園內以石灰岩、砂頁岩、花崗岩為主,地質構造屬北江干擾帶,地貌為中低山地環繞向南傾斜的盆地,多中低山。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氣候特點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地處北迴歸線以北的英德市,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夏季盛行偏南的暖濕氣流,冬季盛行乾冷的偏北風。年平均氣温21.1℃,一年中最冷月在1月,平均氣温11.1℃,極端最低氣温-3.6℃(1961年1月19日);最熱月在7月,平均氣温28.9℃,極端最高氣温40.1℃(2003年7月23日)。年平均霜日6天,平均初霜日為當年12月25日,終日為翌年1月22日。年平均降水量1906.2毫米,豐水年最多達2657.2毫米(1975年),枯水年最少為1399.9毫米(1963年)。年平均蒸發量1717.9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7%;最小相對濕度出現在秋冬季節。年平均日照時數1631.7小時。 [3]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水文特徵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屬珠江北江水系,水體主要以江河、溪流、水庫、山塘、湖泊等形式存在。森林公園範圍內有北江、滃江、長湖水庫等水文資源。其中,北江古稱溱水,珠江水系第二大河,縱貫森林公園南北,河面寬在400米左右。滃江呈東北—西南走向,從英德林場穿過,境內流域面積約720公頃,多年平均徑流量4.98億立方米,水能資源藴含量有8.7萬千瓦。長湖水庫長約24千米,水域面積約740.00公頃,庫容為1.55億立方米。 [1]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自然資源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植物資源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地處北迴歸線上,森林覆蓋率達85.83%,植被主要有常綠闊葉林、暖性針葉林、竹林、常綠闊葉灌草叢、大田作物型、蔬菜作物型、經濟林型、果園型等類型。森林公園共有維管植物235科727屬1286種,其中栽培植物有51科114屬145種;野生或逸為野生維管植物184科613屬1141種,含蕨類植物31科59屬118種;裸子植物2科2屬3種;被子植物151科552屬1021種(其中雙子葉植物129科439屬845種;單子葉植物22科113屬176種)。植物有香樟、中華楠木、紅錐、毛錐、中華錐、福建青岡、楓香、阿丁楓、大果馬蹄蓮、秋楓、荷木、亮葉楊桐、杜英、冬青、梧桐、桃金娘、茶、檵木、烏飯樹、車倫梅、山蒼子、三椏苦、杜鵑、山烏桕、崗松、棠梨、網脈山龍眼、羅傘樹、雀梅藤、檵木、莢蒾等。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3種,含國家I級保護重點保護植物1種,即伯樂樹;國家II級保護重點保護植物12種,金毛狗、黑桫欏、桫欏、水蕨、蘇鐵蕨、厚朴、閩楠、樟樹、花櫚木、半楓荷、紅椿、紫荊木 [1]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動物資源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25目79科231種,含兩棲綱2目7科17種,爬行綱2目14科33種,鳥綱15目43科146種,哺乳綱6目15科35種。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1種,即蟒蛇;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28種,有虎紋蛙、地龜、黑翅鳶、黑冠鵑隼、鳳頭蜂鷹、黑鳶、蒼鷹、赤腹鷹、鳳頭鷹、雀鷹、松雀鷹、普通鵟、蛇雕、燕隼、遊隼、紅隼、白鷳、褐翅鴉鵑、小鴉鵑、東方草鴞、紅角鴞、領角鴞、雕鴞、領鵂鶹、斑頭鵂鶹、大靈貓、小靈貓、斑林狸;廣東省重點保護動物21種:棘胸蛙、沼蛙、平胸龜、蒼鷺、草鷺、綠鷺、池鷺、牛背鷺、白鷺、中白鷺、夜鷺、黃斑葦鳽、慄葦鳽、黑水雞、噪鵑、紅嘴相思鳥、黑尾蠟嘴雀、黃胸鵐、豹貓、紅背鼯鼠、豪豬。 [1]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主要景區

陽巖洞
陽巖洞位於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英西峯林片區的管塘附近,為一大型溶洞,洞口海拔標高約600米,初步探知主洞有四層大廳,總面積達20餘萬平方米。 [1] 
洞天仙境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
洞天仙境位於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英西峯林片區的九龍鎮境內,又名穿天巖,溶洞長400米,最寬處達60米,高80米,一溪流從洞中穿過,溶洞的頂部因發生地面塌陷,形成一長150米,寬15米的洞口,洞壁上發育石鐘乳及溶穴,洞底發育有石筍。 [1] 
文筆塔
文筆塔位於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英西峯林片區的巖背鎮北洛家塘村外,清代建築,坐東北向西南,為五層八角實心磚石塔。高9.3米,首層高2.15米,周長9.3米,是英德市唯一的磚、礫石塔。1995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 
潭洞村瀑布
潭洞村瀑布位於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長湖片區的潭洞村南部,在石冒岐山溪流出口處,有細寨,中寨和大寨三個瀑布景觀,瀑布落差分別約10米、20米和30米。瀑布落下衝擊形成的三個水潭。 [1]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開發建設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基礎建設

2001年,廣東省英德市投資建設佔地逾十萬公頃的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 [4] 
2022年5月,《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2019—2028年)》獲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覆同意,英德國家森林公園成為本次批覆的全國10個國家級森林公園之一,也是廣東省範圍最大的森林公園。 [9]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表彰榮譽

2000年12月,原國家林業局批准設立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經營面積為107000公頃。(2018年5月,經營範圍進行了調整,調整後面積為49871.82公頃。) [5-6] 
2015年5月,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洞天仙境入選“全國旅遊價格信得過景區”。 [7] 
2017年6月,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洞天仙境獲批為國家AAAA旅遊景區。 [8]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交通線路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交通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英西峯林片區的道路主要為省道S348、縣道X366、X408 以及部分鄉道和通村公路。其中,縣道X366南北向連接黃花鎮和九龍鎮,是串聯英西峯林片區各景區景點的主要通道。長湖片區主要道路為國道G358、G240、省道S292、縣道 X377等。 [1]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線路

英西峯林片區: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
①黃花公園管理服務區→黃花溪→觀音谷→駱駝峯→溪村峯林→英西峯林自然教育基地→公正村管理服務區→老虎谷漂流→巖霧尖茶園→山地自行車越野徑→陽巖洞→藍房村管理服務區。
②公正村管理服務區→黃花溪竹筏漂流→黃花溪濱水綠道→紫薇花海→英西民俗園→彭家祠→穿天巖→千軍峯林。
③千軍峯林→九龍小鎮→九龍湖→峯林健身綠道→九龍峯林架空棧橋→千軍峯林康養住宿區→歷史民俗文化展示基地→峯林攀巖基地→峯林親子農耕樂園。
長湖片區:
①樟灘→條石嶺古驛道→驛道古亭→紅葉谷温泉度假村→條石嶺田園風光→粉洞管理服務區→小阿姨石登山步道→小阿姨石觀景台→長湖管理服務區。
②森林公園新聯入口→橫排九曲溯溪棧道→梅花落地登山步道→林業科技教育基地→深山康養基地→高山天池→松雲谷森林康養基地→森林科普體驗館→林泉垂釣樂園→洞尾茶園→森林體驗基地→竹林帳篷營地→靈芝林下種植園→粉洞森林康養教育基地→粉洞濱水汽車營地。
③潭洞村→英德紅色文化紀念館→潭洞客家民俗文化展示基地→古坑驛棧→紅色農耕園。 [1] 

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歷史文化

紅色文化
潭洞古村落位於廣東英德國家森林公園長湖片區中部。民國十四年(1925年),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派出侯鳳墀、王蔚垣來到英德,與梁金一起在潭洞村梁屋觀音廳組織成立了黃崗農會。民國十五年(1926年),在潭洞村梁屋成立了中國共產黨英德黨支部。民國十七年(1928年)年初,英德縣委發起了年關起義。1952年,潭洞村被評為革命老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