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廈門革命烈士陵園

鎖定
簡稱廈門烈士陵園。始建於1953年12月,於1954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五週年紀念日落成。陵園毗鄰廈門萬石巖風景區,佔地面積20270平方米。陵園內有烈士紀念碑、烈士陵墓、安業民烈士墓、廈門革命烈士事蹟陳列館、《光輝永駐》大型浮雕、羣雕《永志銘心》、葉飛王於畊墓等紀念性建築物,是國家和省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廈門革命烈士陵園
地理位置
廈門園林植物園
佔地面積
20270 m²
著名景點
革命烈士紀念碑
始建時間
1953年12月
投用時間
1954年10月17日

廈門革命烈士陵園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廈門烈士陵園地理 廈門烈士陵園地理
廈門革命烈士陵園位於風景秀麗的廈門園林植物園(俗稱萬石植物園)西北麓,與植物園主入口之西大門隔路相望。陵園的中軸線由西北向東南,使陵園背靠萬石植物園。在中軸線的東南延長線上,有植物園內的萬石巖水庫、萬石蓮寺等名勝景點。距陵園東南方約1000米處,有太平山和陽台山猶如掩護,遙望台灣海峽。  陵園的北、西、南三面,由文園路和虎園路環繞;廈門賓館白鷺賓館兩座大廈南北拱衞。
園內建築簡介
陵園佔地面積為20270多平方米,內有革命烈士紀念碑、烈士陵園、安業民烈士墓、廈門革命烈士事蹟陳列館、葉飛將軍墓以及羣雕“永志銘心”、浮雕“光輝永駐”等紀念性建築羣。 [1]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廈門烈士陵園於1995年被國務院民政部授予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被中共廈門市委、廈門市政府命名為廈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政府命名為第二批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2] 

廈門革命烈士陵園紀念性建築羣

革命烈士紀念碑
廈門革命烈士紀念碑 廈門革命烈士紀念碑
紀念碑於1953年12月破土動工,1954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五週年紀念日落成。烈士紀念碑高24米,碑上鐫有陳毅元帥手書"先烈雄風永鎮海疆"八個金光大字。碑前的緩坡上植有草坪。碑座系兩層台基,外層台基寬40米,前後有數十級台階通達碑體;碑座和碑頂分別雕以海浪和白雲,全部用精工雕琢的花崗石砌成。 [3] 
碑的周圍,蒼松翠柏環繞、四季鮮花錦簇。紀念碑造型雄偉壯觀,象徵着革命先烈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碑後有廣場,每年清明期間,各界羣眾在此舉行儀式憑悼先烈。
烈士陵園
廈門烈士陵園 廈門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建於1954年,坐落於紀念碑後,其內築有圓形的烈士陵墓,由三層松柏環繞襯托。1034位烈士的遺骸骨灰安葬於陵墓內,其中有解放廈門時犧牲的人民解放軍第29軍、第31軍等部700多位指戰員、9名支前船工、廈門解放前夕犧牲的劉惜芬烈士等中共地下黨員,以及部分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犧牲的烈士。 [4] 
安業民烈士墓
安業民烈士墓 安業民烈士墓
為紀念1958年"八·二三"炮戰中英勇犧牲的海軍戰士安業民而建。
安業民烈士墓佔地250多平方米,墓碑前有30多級石階,墓埕四周用16支石柱和鐵鏈圍繞,墓埕正中矗立着高5.4米的花崗岩墓碑,碑上鐫刻朱德元帥的題詞"共產主義戰士安業民永垂不朽"。在碑後的石屏上,右側刻有安業民日記,左側鐫刻烈士生平事蹟,中間鑲嵌烈士遺像。 [3] 
廈門革命烈士事蹟陳列館
1986年興建,1989年10月17日開館,坐落於園內東北角,佔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展館形似一面迎風飄揚的紅旗,外牆用花崗岩條石砌成,二層樓的建築物略呈前低後高,由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葉飛題寫館名:“廈門革命烈士事蹟陳列館”,十一個銅質大字鑲嵌在陳列館正面石牆上方。展出面積約600平方米,共有四個展廳:第一展廳展出一組羣雕和壁畫;第二展廳展出"前言"、"領導人題詞"和"廈門革命烈士英名錄";第三展廳展出38位烈士事蹟、照片;第四展廳為緬懷廳。 [3] 
大型浮雕《光輝永駐》
浮雕《光輝永駐》 浮雕《光輝永駐》
由中國浮雕協會、西安美術學院浮雕系設計、製作和安裝,2008年4月建成,是100多平方米大型石質浮雕,展現了從1926年福建省廈門市第一個中共黨組織成立到1949年廈門解放各個歷史時期,廈門市革命先烈英勇鬥爭的主要事蹟。
浮雕由囊螢之光、罷工怒潮、破獄驚雷、萬眾一心、鋼鐵一羣、民主堡壘、黎明曙光、浴血鷺島八個部分組成。浮雕運用現實主義敍事性的手法,藝術地表現了廈門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進行的艱苦卓絕英勇鬥爭的場面,其中有楊世寧、羅揚才陳康榮尹林平林松齡、楊基華、劉惜芬、修省等革命先烈。 [5] 
羣雕《永志銘心》
永至銘心——張水錦 永至銘心——張水錦
“紀念解放廈門戰役勝利羣雕”——《永志銘心》於2009年10月15日竣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部長遲浩田上將為雕塑題寫碑名。
《永志銘心》羣雕是為紀念1949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緬懷英勇奮戰和壯烈犧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的。根據參加 [6]  解放廈門戰鬥的解放軍離休老幹部的建議,經廣泛徵求烈屬及社會各界的意見,中共廈門市委、廈門市政府決定,在新中國成立暨廈門解放60週年期間,製作“紀念解放廈門戰役勝利羣雕”——《永志銘心》,安放在廈門革命烈士陵園內,供後人瞻仰和憑弔。雕塑歷時6個多月順利竣工。
永志銘心 永志銘心
雕塑由廈門市知名雕塑家佘國富、林春和楊紹浩創作,並由廈門市的藝術公司設計製作。雕塑由27個人物組成,有指揮員、作戰參謀、船工、衞生員、炸碉堡的戰士等;均用鑄銅製作,基座及渡船等則採用花崗岩製作。船工的原型是張水錦;張水錦一家五口為送解放軍登陸鼓浪嶼,全部壯烈犧牲。
雕塑最高5米,分佈在長約60米、寬5米的草坪上。根據解放廈門戰鬥史實,分為渡海、搶灘、勝利三部分,順着山坡由下至上安置。[山坡的下部是“渡海”,在一條船上有吹號、射擊的戰士,有戰士剛從船上跳入灘塗。中部是“搶灘”,幾名戰士陷在沒膝泥灘裏,艱難地向高處前進。最上部是“勝利”,飄揚的紅旗插到制高點。羣雕再現了當年摧枯拉朽、氣吞山河的戰鬥場景,展現了人民解放軍為了建立新中國,浴血奮戰、不怕犧牲的精神。 [7-8] 
葉飛、王於畊墓
葉飛王於畊之墓 葉飛王於畊之墓
葉飛將軍是菲律賓歸國華僑,出生於1914年5月7日。1928年5月,在廈門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3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33年至1937年間,領導“霍童暴動”,成立閩東蘇維埃政府,創建了閩東紅色根據地。抗日戰爭爆發後,紅軍閩東獨立師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六團,葉飛任團長,後任新四軍第1師師長等職。1949年任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十兵團司令員,參加渡江、上海戰役。之後率部南下解放福建,任福建軍區司令員。1953年起歷任福建省委第一書記、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等職,參與組織指揮金門戰役炮擊金門等對台軍事鬥爭。1999年4月18日12時,葉飛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王於畊系葉飛夫人、知名教育家。1921年 11月出生於河北省保定市。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11月參加八路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新四軍戰地服務團、民運工作隊、縱隊司令部、濟南市總工會等單位任職。建國後,王於畊先後在福建省婦聯、福建省教育廳等工作,後任教育廳長兼黨組書記。1977年調入北京師範大學,任第一副校長等職。王於畊在福建省教育工作、北京師範大學學科建設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方面,均作出貢獻;王於畊是全國教育學會副會長、福建省教育史志第一屆編纂委員會顧問;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93年6月29日在京逝世,終年72歲。 [9] 
2000年4月18日,葉飛及其夫人王於畊骨灰安放於廈門烈士陵園。

廈門革命烈士陵園海滄烈士陵園

位於廈門海滄東頭山的革命烈士陵園建於1958年10月,佔地2.5畝,裏面長眠着48位在解放廈門鼓浪嶼戰鬥中犧牲的革命烈士,是海滄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因年久失修等原因,陵園的圍牆、大門及兩個涼亭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海滄革命烈士陵園將選址海滄鼓樓水庫附近的文圃山恩澤園,依山傍水,景色怡人。
文圃山恩澤園是經廈門市政府批准,受海滄區政府委託,由海滄文圃山陵園開發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生命及情感延續工程。“恩澤園”坐落於文圃山南麓、青礁慈濟宮東北側,距廈門市區僅12公里,交通便捷,依山面水,羣山環繞,佈局傳承中國傳統陰陽五行八卦之精髓。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汗池,謂之朱雀;後有丘陵,謂之玄武,是一處渾然天成的風水寶地。
文圃山恩澤園將成為海滄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
烈士陵園位於思明區一中附近。
海滄烈士陵園 海滄烈士陵園

廈門革命烈士陵園所獲榮譽

2023年12月,確定為福建省退役軍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