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門炮戰

鎖定
金門炮戰,又稱炮擊金門、台灣稱為八二三炮戰,是指1958年前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對據守福建省金門島的國民黨軍進行的懲罰性的大規模炮擊封鎖行動。 [2] 
在美國支持下,國民黨叫囂“反攻大陸”,大小金門島的國民黨軍隊不斷炮擊福建沿海村鎮。8月23日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奉命向佔據金門的國民黨軍隊和駛往金門的運輸艦船進行警告性的炮擊。擊斃國民黨軍金門防衞部3名中將副司令,擊傷運輸艦1艘。9月初,美軍加強了在台灣和台灣海峽的兵力,並派出軍艦飛機直接為國民黨軍運輸艦護航,進行挑釁和戰爭威脅。9月8日、11日和13日,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炮兵部隊又奉命對金門和駛往金門的國民黨運輸艦船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猛烈炮擊。
為了擊破當時美國要把台、澎、金、馬問題變為所謂“國際問題”的圖謀,10月6日和25日,毛澤東撰寫了兩篇國防部長文告公開發表,先後提出暫停炮擊7天和單日打、雙日不打的辦法,但均以沒有美國護航為條件。如有護航,不在此例。到該年12月底止,福建前線部隊共擊沉擊傷國民黨軍隊各型艦艇23艘,擊落擊傷軍用飛機34架,斃傷中將以下官兵7000餘人。此後,這種警告性炮擊打打停停,持續到1978年12月31日。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時,福建前線部隊奉國防部長徐向前命令,自該日起,停止對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嶼的炮擊。 [3] 
(概述圖來源: [4] 
名    稱
金門炮戰
地    點
金門及其周邊
參戰方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國民黨軍
目    的
解放台灣,統一中國

金門炮戰戰區地理

金門島位置示意圖 金門島位置示意圖 [5]
金門位於廈門以東, 距大陸最近處約5.5海里。大金門島面積為124 平方公里, 金門縣城位於該島西部。小金門島面積為15平方公里。此外, 尚有大擔、二擔等幾個小島。大金門島東部山高岸陡,不易攀登; 西半部地勢較平坦, 其北岸為泥沙灘, 利於登陸, 是國民黨軍的防守重點。島上除少數要塞工事外, 在登陸地段還加修了野戰工事,敷設了障礙物。 [6] 

金門炮戰歷史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台灣國民黨當局在美國支持下,不斷派遣陸海空軍,以金門、馬祖等島嶼為基地,對大陸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襲擾和破壞活動,妄圖進而“反攻大陸”。位於福建省廈門市以東的金門島(含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總面積為147平方千米,經國民黨軍多年設防,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已構成堅固築壘地域。1957年底,金門設有防衞部,胡璉為司令,轄6個步兵師和特種兵部隊共8.5萬餘人,其中有炮兵31個營又2個連,火炮380門。
1954年12月,美國政府和台灣當局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企圖使入侵台灣海峽的美軍取得合法地位,並製造“兩個中國”,以阻撓中國人民解放台灣。在這個條約的策劃階段,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奉命於1954年9月3日和22日兩次炮擊金門,表明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嚴正立場。此後,繼續進行多次炮擊。為在適當時機對金門實施懲罰性大規模炮擊封鎖,人民解放軍積極加強福建前線的軍事建設,修建一批空軍機場、海軍港口和其他戰備工程,新修了鷹潭至廈門鐵路。1958年4月,福州軍區司令員韓先楚、政治委員葉飛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電示,上報了炮擊金門的作戰方案。
1958年7月,美國出兵侵略黎巴嫩,干涉中東事務,製造了中東事件。台灣當局企圖趁火打劫,叫嚷“加速進行反攻大陸的準備”,並於7月17日下令其陸海空軍處於特別戒備狀態。國民黨軍連日組織軍事演習,出動飛機對大陸沿海地區進行偵察挑釁,一些高級將領到金門、馬祖活動,金門島上的炮兵還轟擊福建沿海村鎮。 [1]  [2] 

金門炮戰戰前準備

據此,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作出了加強東南沿海軍事鬥爭的決策,指示空軍和地面炮兵立即行動,空軍轉場入閩越快越好,地面炮兵和海岸炮兵封鎖金門及其海上航道。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和海軍、空軍、炮兵及福州軍區迅即調動部隊,調整部署。至8月中旬,福建前線部署了地面炮兵36個營、海岸炮兵6個連共450餘門火炮,海軍高速炮艇4箇中隊、魚雷快艇3個大隊、獵潛艇2個大隊共90餘艘艦艇,空、海軍航空兵9個團又2個大隊、1箇中隊共200餘架飛機。從7月29日~8月22日,入閩航空兵進行了4次空戰,擊落敵機4架、擊傷5架,基本上奪取了制空權。 [1]  [2] 

金門炮戰炮戰經過

金門炮戰全面封鎖階段

8月23日發起炮擊金門作戰。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對金門國民黨軍指揮機構、炮兵陣地、倉庫等重要軍事目標實施第一次大規模炮擊。守軍炮兵還擊,但很快被壓制下去。此次炮擊持續2個多小時,斃傷守軍600餘人,擊傷大型貨輪1艘。24日,人民解放軍炮兵和魚雷快艇、護衞艇部隊聯合實施第二次大規模炮擊,擊沉、擊傷敵大型運輸艦各1艘。兩次大規模炮擊,金門島基本被封鎖。金門炮戰發起後,美國向台海增兵,集結飛機430餘架、艦艇60餘艘,並於9月7日開始為國民黨軍向金門運輸物資的軍艦護航。9月8日,人民解放軍向金門實施第三次大規模炮擊,炮擊5個多小時,發射炮彈2.17萬發,轟擊金門重要軍事目標和停泊在金門料羅灣的艦艇,擊沉、擊傷滿載彈藥、物資和人員的登陸艦各1艘,迫使護航的美國軍艦倉皇撤至外海。11日,實施第四次大規模炮擊,炮擊3個多小時,發射炮彈2.5萬餘發,摧毀島上軍事設施10餘處,擊傷運輸機1架,正在料羅灣靠岸卸載的國民黨軍運輸艦和護航的美國軍艦慌忙逃離金門海域。9月中旬,福建前線地面炮兵增至14個團又7個營、14個連,海岸炮兵增至8個連。此後,對金門進行中小規模炮擊和零炮射擊。 [1]  [2] 

金門炮戰持續打擊階段

在金門被全面封鎖,守軍處於嚴重困境的情況下,台灣當局揚言要轟炸福建、江西,力圖使美國與其共同作戰,進而反攻大陸。美國政府則害怕越陷越深,於9月下旬提出台灣當局減少金、馬駐軍或撤出金、馬,換取台海永久“停火”,企圖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為粉碎美國這一陰謀,擴大美、台矛盾,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於10月5日決定實行“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方針。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彭德懷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佈“以沒有美國人護航為條件”暫停炮擊7天,以觀動靜。13日,彭德懷又宣佈炮擊再停兩星期。但19日美國軍艦又侵入金門海域,為國民黨軍運輸艦護航。中共中央軍委遂決定提前於20日恢復炮擊,實施第五次大規模炮擊,發射炮彈8800餘發,擊中國民黨軍運輸艦3艘、大型貨船1艘、運輸機1架、陣地和觀察所10餘處。21日,美國國務卿J.F.杜勒斯訪台並繼續玩弄“兩個中國”的陰謀,與蔣介石簽署聯合公報。針對這一行動,福建前線部隊遵照中央軍委指示,於10月31日實行雙日不打單日打。11月3日,為反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政策,同時為蔣介石得到拒絕從金、馬減少軍隊的口實,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向金門實施第六次大規模炮擊,炮擊前,向金門軍民作了廣播預告。1959年1月3日,金門國民黨軍炮兵突然向大嶝島濫施轟擊,炸死託兒所兒童31人,炸傷17人。為懲罰其罪惡行徑,福建前線炮兵於7日實施第七次大規模炮擊,擊中金門炮兵陣地12處、觀察所15個。至此,福建前線部隊共進行7次大規模炮擊、數十次中小規模炮擊、近千次零炮射擊,並進行13次空戰、3次海戰,共斃傷國民黨軍7000餘人,擊落擊傷飛機36架,擊沉擊傷艦船27艘,給予國民黨軍以有力懲罰。

金門炮戰打打停停階段

1959年1月9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今後逢單日不一定都打炮”。此後福建前線部隊炮擊次數逐漸減少,只是在1960年6月17日、19日,即美國總統D.D.艾森豪威爾訪問台灣前夕和離台時,進行了大規模的示威性炮擊,發射炮彈數萬發。由於精心觀測和射擊,彈着點都在灘頭、水窪和陣地之間,未造成傷亡。
1961年12月中旬起,遵照中央軍委關於保持台灣海峽局勢穩定,不主動打擊金門國民黨軍的指示,福建前線部隊只在單日以宣傳彈進行射擊。
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建交,美國政府和台灣國民黨當局的《共同防禦條約》即告終止。同日,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佈爭取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關於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福建前線部隊對金門的炮擊即告停止。 [1]  [2] 

金門炮戰歷史評價

《環球軍事雜誌》:炮擊金門行動中,毛澤東領導我軍靈活運用鬥爭策略,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方針,始終掌握鬥爭主動權,每一步都體現軍事鬥爭與政治、外交鬥爭的緊密配合,軍事上的打與停、大打與小打、不同時間和不同情況下的打擊目標,特別是每次炮火打擊的規模、數量、效果等各不相同,都體現着巧妙的指揮藝術。正是在這種戰與和、懾與談、打與停的精妙運籌中,炮擊金門如同一道歷史分水嶺,極大改變了東南沿海敵擾我防的局勢,更迫使美國放棄軍事上掌控台灣、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不得不恢復中美大使級談判。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