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閩東獨立師

鎖定
1934年9月底,中共閩東臨時特委以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在福州、閩東作戰時留下的200餘名傷病員和閩東獨立第2、第13團為基礎,在寧德桃坑支提寺成立紅軍閩東獨立師,馮品泰任師長,葉飛任政治委員,轄第1、第2、第3團,共1000餘人。1935年春.在國民黨重兵“圍剿”下,閩東獨立師遭受嚴重損失。中共霞(浦)(福)鼎中心縣委決定將在其所屬地區活動的各路游擊隊合編為閩東獨立師第4團。5月中旬,葉飛率特務隊進入(福)鼎平(陽)地區,組建了閩東獨立師第5團(年底改為鼎平獨立團,撥歸浙南挺進師)。同年夏,根據5月福壽邊含溪會議“開闢新區,恢復老區”的決定,獨立師下屬團編成3個縱隊,分別在寧德,羅源、古田,福安、福鼎、霞浦和福鼎、平陽地區開展游擊戰爭。年底又組建了第4縱隊。至1936年冬,獨立師已發展到800餘人,建立了福壽、霞(浦)(福)鼎、古屏寧、鼎平邊等4塊比較鞏固的根據地。1937年春,閩東獨立師改稱中國人民紅軍閩東獨立師。當年,該師有1300餘人。1938年初編入新四軍第3支隊。 [1] 
中文名
閩東獨立師
成立時間
1934年9月30日
師    長
馮品泰
政    委
葉飛

閩東獨立師成立背景

早在1932年4月,中共中央就指示福州中心市委,要加強對連江、福安正在發展着的廣大農民抗捐税鬥爭的領導。福州中心市委遂決定在連江、福安地區組織游擊隊,開展游擊戰爭,使抗捐税鬥爭深入到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的階段去。6月,為了儘快把閩東地區以“五抗” (抗租、抗債、抗捐、抗税、抗糧)為主要內容的經濟鬥爭,轉變到以建立革命武裝反對反革命武裝、創建蘇維埃政權的政治鬥爭上,福州中心市委書記陶鑄親臨連江、福安,指導閩東工農武裝鬥爭。在此前後,福州中心市委還先後派葉飛江平林文登、任鐵峯、賴金彪曾志等到閩東,充實加強閩東黨的領導,指導建立遊擊武裝。
6月下旬,陶鑄到了福安,首先把20餘名因受迫害而不能回家的農會幹部集中起來,組成一支精幹武裝,攻打地主民團,發動農民開展秋收和春荒鬥爭。9月14日晚,中共福安中心縣委成功領導發動溪潭蘭田暴動,有力打擊了當地的反動地方民團。同時,在福安溪北洋馬山村正式宣佈成立閩東工農遊擊第一支隊,支隊長詹如柏,政委馬立峯。閩東工農游擊隊的成立,初步完成了開展閩東閩中游擊運動的任務,標誌着閩東工農武裝割據鬥爭進入新的階段。
1933年11月,駐守閩東的國民黨正規軍外調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兼之福建事變發生,閩東反革命力量暫時削弱。為此,福建臨時省委指示閩東各地黨組織,要立即擴大工農羣眾的武裝,開展游擊戰爭。迅速地擴大工農羣眾武裝的組織,發動羣眾利用一切武器(槍刀)擴大自衞軍、赤衞隊和游擊隊的組織;立即擴大紅軍獨立團,發動羣眾組織自衞軍、游擊隊,自動加入紅軍獨立團,配合羣眾的武裝和羣眾的各種行動,打擊和消滅敵人的進攻。
1934年4月,福州中心市委遭國民黨破壞,閩東各地黨組織與上級的聯繫中斷。為統一領導閩東蘇區的武裝鬥爭,6月,福安中心縣委和連江中心縣委在福安柏柱洋舉行聯席會議,決定成立中共閩東臨時特委。書記蘇達,組織委員葉飛,宣傳委員馬立峯,其他委員還有詹如柏林孝吉阮英平、阮肖遠等人。特委下轄福霞、安德、福壽、霞鼎、安福、寧德(臨時)、連江等7個縣委和福安城區特支,黨員2200餘名。此後,在閩東臨時特委的統一領導下,地處閩東北以福安為中心的紅色區域與地處閩中以連江為中心的紅色區域逐漸連成一片,方圓1.1萬平方公里,人口近百萬,創建了閩東革命根據地,成為全國土地革命運動陷入低潮時的一個閃光點。
同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途經閩東,勝利攻克羅源縣城,並在寧德赤溪會見了葉飛、葉秀蕃、範式人等閩東蘇區領導人,向閩東臨時特委傳達了黨中央關於當前形勢和任務的指示,介紹了中央蘇區有關黨、政、軍等方面建設的經驗。此時,鑑於形勢的不斷惡化和鬥爭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北上抗日先遣隊在軍事骨幹、槍支彈藥等方面給予的大力支持,以及閩東蘇維埃政府為先遣隊徵收的1500青年,因來不及交接只好留下等有利因素,閩東臨時特委做出決定,調連江紅軍主力到福安,成立閩東獨立師,以便集中力量打擊敵人,保衞閩東蘇區。 [2] 

閩東獨立師發展歷程

1934年9月30日,在寧德支提山華藏寺,閩東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團、第十三獨立團以及壽寧獨立營,加上先遣隊留下的一部分傷病員,正式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師長馮品泰,政委葉飛,副師長賴金彪,政治部主任葉秀蕃,參謀長許庚弟。全師編為3個團、2個獨立營,共1600餘人。以福安獨立團為第一團,編成5個連,700餘人,長短槍400支,駁殼槍20支,輕機關槍1支,手提機關槍7支,衝鋒槍1支;以連江獨立團為第二團,編成4個連,300餘人,長短槍200支,手提機關槍2支,駁殼槍6支;以壽寧獨立營為第三團,編成4個連,400餘人,長短槍200支,駁殼槍30支,手提機關槍5支,衝鋒槍1支。獨立第一營編成2個連,100餘人,長短槍800餘支;獨立第二營編成2個連,1000餘人,長短槍60餘支。閩東獨立師的建立,使閩東蘇區有了一支特委直接領導的主力紅軍隊伍,連同各縣獨立營、警衞連、赤衞隊、紅帶會等,閩東地區有了2000餘人槍的武裝隊伍,自此翻開革命光榮勝利的一頁。
閩東獨立師成立後,在短短的半個月中就初試刀鋒,衝破敵人主力,消滅數處民團,收繳了反動武器200餘支,開闢了寧羅方面的新蘇區,掀起古屏方面革命的到來,成為秋收鬥爭中一支不可戰勝的主力軍,在保衞、鞏固和擴大閩東蘇區的鬥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10月19日,獨立師在福安彭家山一帶伏擊國民黨新十師1個連,取得擊斃、擊傷敵人近100人的勝利;300日,又在閩東工農遊擊第十一支隊配合下,裏應外合,佔領周墩地區(今周寧縣城),使得福安“穆陽豪紳地主異常恐慌,磕溪敵人撤退穆陽去,溪北敵人大動搖了”。各縣革命武裝在閩東獨立師發出的保衞蘇區、 “為土地為蘇維埃”的號令下,也廣泛地開展游擊戰爭,積極到敵人側後方活動,破壞交通,消滅敵人爪牙,迷惑、麻醉、疲憊、牽制敵人,使敵處於被動的地位。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撤離中央蘇區開始長征之後,國民黨於同年底調集閩浙兩省正規軍和地方反動武裝共達10餘萬的兵力,向閩東蘇區發動了殘酷的“清剿”。閩東蘇區黨政機關所在地福安柏柱洋遭受國民黨軍圍攻,福安蘇區大部分被敵佔領。1935年1月13日,閩東臨時特委在福安洋麪山上召開緊急會議,果斷作出決定,轉變鬥爭方式,變蘇區為游擊區,突破包圍,轉入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 [2] 
閩東獨立師成立紀念碑 閩東獨立師成立紀念碑 [5]
1935年10月5日,閩東紅軍與紅軍挺進師(其前身即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壽寧縣鄭家坑村會師,雙方召開聯席會議,成立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從此,兩支紅軍攜手配合,開始了創建閩浙邊遊擊根據地的戰鬥。11月16日,閩東紅軍與閩北紅軍獨立師在屏南縣柯坑會師。1936年4月在政和縣洞宮山仰頭村召開閩東、閩北兩游擊區領導人聯席會議,就成立中共閩贛省委統一閩北、閩東兩塊遊擊根據地領導問題達成一致。從此,兩地紅軍協同作戰,開始了創建閩東北遊擊根據地的鬥爭。
1936年冬,全國抗戰的熱潮洶湧澎湃,勢不可擋。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繫的中共閩東特委和閩東紅軍獨立師通過報紙等一些渠道,獲知了中共中央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他們意識到自己將肩負新的歷史使命。根據新的鬥爭形勢,中共閩東特委將總的策略從“逼蔣抗日”改為“聯蔣抗日”,提出“停止內戰,槍口對外,一致抗日”的方針。
1937年10月,根據中共閩東特委的“集結令”,閩東紅軍獨立師各縱隊指戰員和各地游擊隊陸續彙集寧德桃花溪。部隊完成集結後,接受了國民黨軍的點編。12月中旬初,閩東紅軍移師寧德石堂整訓。一邊開展軍事訓練和政治時事教育,一邊等待上級指令。
1938年1月,閩東紅軍獨立師分批開往屏南縣棠口、雙溪整編。此時,葉飛到南昌新四軍軍部接受任務後與新四軍組織部長李子芳一道返回閩東,在棠口正式宣佈將閩東紅軍獨立師改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第6團,葉飛任團長,阮英平任副團長。2月14日,新四軍第3支隊第6團1300餘名指戰員,告別閩東父老鄉親,告別這片曾流淌着他們以及無數戰友鮮血的土地,由屏南出發,經政和、松溪進入浙江,直奔皖南,開赴抗日前線。 [4] 

閩東獨立師社會紀念

2021年4月27日,寧德市委常委黨史學習教育現場教學暨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陳列館開館儀式在寧德市蕉城區霍童鎮桃花溪村舉行。該館佔地面積約2294.96平方米,展陳面積約1300平方米,陳列內容分為《革命星火、燎原閩東》《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成立》《三年遊擊、紅旗不倒》《共赴國難、集結改編》《紅色基因、淵源流長》等五個部分,以照片、文字、雕塑、油畫、場景、多媒體及實物等進行展陳。 [3] 
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陳列館開館儀式 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陳列館開館儀式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