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廈門漆線雕

鎖定
廈門漆線雕不同於泉州漆線雕。廈門漆線雕線條更精細,做工更繁雜。比如龍,不管是龍頭,還是龍身,和泉州流派的漆線雕都有極大的不同,耗費的時間和心力都更多。
漆線雕是中國漆藝文化寶庫中的藝術瑰寶之一,源於泉州,是閩南地區的傳統工藝 [1]  。自唐代彩塑興盛以來,漆線雕便被應用於佛像裝飾。漆線雕做工精細雅緻,形象逼真生動,風格古樸莊重,畫面栩栩如生,堪稱藝苑奇葩,中國一絕。漆線雕是福建泉州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民間手工藝精品,可考的有1400多年的歷史。而後在閩南流傳多年。
中文名
廈門漆線雕
起源地區
泉州
可考歷史
1400多年
類    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錄

廈門漆線雕發展歷史

漆線雕是起於泉州,漆線雕發源於泉州,有着1400多年的歷史,是閩南的民間工藝美術品 [1]  ,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具特色的文化。自唐代彩塑興盛以來,漆線雕便被應用於佛像裝飾,俗稱“裝佛”。
閩南漆線雕技藝原為佛雕技藝的裝飾工序之一,迄今有據可考的為1400多年的歷史,泉州市永春縣仙洞山真寶殿偏殿祀奉着一尊隋代古佛“毗廬遮那佛”,佛像的衣襟、袖口上就飾有精美的漆線雕。

廈門漆線雕製作

閩南地區(泉州、晉江、莆田、惠安、仙遊、永春、德化、安溪、同安[下轄廈門]、南安、大田、金門等縣)宗教信仰豐富多彩,大小寺廟林立,為佛雕工匠提供了良好的藝術施展空間。佛雕藝人用熟桐油、大漆、磚粉等原料經反覆舂、捶、揉、捻,成為富有韌性的漆線土,再用手工搓成細如髮絲的“漆線”,運用盤、結、繞、堆等工藝,在佛像坯體上飾出各種圖案。
早在幾百年前漆線雕像就隨泉州的“海上絲綢之路”馳譽中外,遠銷東南亞各國。漆線雕是以精細的漆線經特殊的製作方法纏繞出各種金碧輝煌的人物及動物形象,尤以民間傳統題材,如龍鳳、麒麟、雲水、纏枝蓮等為多。過去,漆線雕大都只限於木本,漆籃和戲劇道具上。它具備了本土、民族的最基本內涵。民國時期的收藏家曾著書言明:漆器之中尤以雕漆為最高貴,亦以雕漆為最有藝術意趣。

廈門漆線雕成就

近年來,漆線雕已發展到裝飾在盤、瓶、爐等瓷器和玻璃器皿上,琳琅滿目。廈門工藝美術廠把漆線雕與陶瓷結合起來,創作、生產了線條陶瓷作品。如線條瓷塑《鄭成功》,參加了全國工藝美術展覽,並被選送到日本展出,獲得好評。小件漆線雕工藝品用綾緞製成盒子包裝,小巧玲瓏,便於攜帶,是旅遊紀念、饋贈親友的佳品。廈門的漆線雕以蔡氏漆線雕為代表。

廈門漆線雕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福建省廈門市的蔡水況為該市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之一。
漆線雕”的命名,源於閩南佛雕技藝工藝之一的“漆線開金”。據説,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泉州同安縣的蔡水況老先生有一定的淵源。10多歲起,蔡水況就跟隨父親蔡文沛學習漆線妝佛技藝,並從1956年起開始做“金木雕”,“文革”中這種技藝被打入冷宮。直到1973年,蔡水況首次在蛋殼、瓷盤和瓷瓶上創作設計漆線妝飾圖案獲得成功,並在當年的廣交會上大受歡迎。同年,蔡水況重新將其命名為“漆線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