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庸(拼音:yō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庸”在先秦是對某些地位較低的勞動者的一種稱呼,故“庸”有平庸、平常之義。 戰國之間,“庸”所指的對象也發生了變化。在戰國時期的史料裏,“庸”有時指僱傭勞動者,這個意思後作“傭”。庸由僱傭引申為用,使用則有成效,故又引申指功勞、功績。後來“庸”又假借作疑問代詞,相當於哪、難道。在古代文獻中還與“誦”“墉”“賡”等字通用。
中文名
拼    音
yōng
部    首
五    筆
YVEH(86);OVEH(98) [3] 
倉    頡
ILB [3] 
鄭    碼
TGXL [3] 
筆    順
點、橫、撇、橫折、橫、橫、豎、橫折鈎、橫、橫、豎
字    級
一級(編號:2386) [1] 
平水韻
上平二冬 [4] 
注音字母
ㄩㄥ
筆畫數
3+8(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形聲字(存疑)
異體字
𠭻、𠆌、𦤘、𧆿、𤰋
統一碼
基本區-5EB8
四角碼
0022₇
UTF-8代碼
E5 BA B8
區位碼
5125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庸字在甲骨文(圖1、2)中已經出現,構型尚不明確。一種説法認為甲骨文字形上部為“”,下部為“”。“庚”為樂器之象(為鉦、鼓、鏞等,其説不一),樂器可供使用,表示庸的本義與使用有關。“用”一説像木桶,桶可使用,表示庸的本義與使用有關。“用”也有表音的作用,庸與用併為喻紐東部。用為庸的源頭、聲首與初文,甲骨文已見之。商代庚與用兩個構件一上一下,兩相分離。自西周開始,用一個通貫的直筆把上下連為一體(圖3),一直為後代所承用。隸變後期才從庚部件頂部離析出一個廣字(圖8、9),楷書最後作庸,是筆意、筆勢變化的結果。庸之本義蓋為人勞役所使用、僱傭,引申指僕役、傭工。又引申泛指一般使用。 [2] 
也有人認為認為“庸”本義是大鐘,是一種打擊樂器,甲骨文中稱作“置庸”。由卜辭“置庸”可知與庸兩種打擊樂器還可以配合演奏。當時還有新庸、舊庸、美庸的區別。字形以“庚”為形旁。從庚,以示像鉦鐃類的打擊樂器;“用”作聲旁,表示音讀。或以為下部不是“用”字,而是放置大鐘的木座。一般認為,商代的“庸”置於木座上,柄在下,口朝上敲擊演奏,但金文中的庸字為倒置形,庸柄在一上,庸口朝下,且庸的柄部位置有附着物,分置庸柄兩側,好似兩根繩子的牽拉懸掛狀,由此可見,庸極有可能為懸掛演奏。庸假借為使用之義後,本義為假借義所取代,分化出從金、庸聲的“”字。 [5-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yōng
動詞
〈文言〉用。採用,使用,錄用(多用於否定式)。
use;
employ
《尚書·大禹謨》:“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
《尚書·舜典》:“舜生三十徵庸。”
韓愈《進學解》:“佔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

〈文言〉用。需要(多用於否定式)。
need;
adopt
《尚書·康誥》:“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
《左傳·隱公元年》:“公曰:‘無庸,將自及。’”
〈文言〉酬功;酬謝。
reward
《尚書·益稷》:“明庶以功,車服以庸。”

〈文言〉受僱。後多作“”。
be hired
《墨子·尚賢中》:“傅説被褐帶索,庸築乎傳巖。”
〈文言〉更代。

方言》第三:“庸,代也。”
《漢書·食貨志上》:“教民相與庸挽犁。”

名詞
〈文言〉功勳;功勞。
merit
《左傳·昭公四年》:“雖齊不許,君庸多矣。”
魏源《聖武記》卷七:“視克一堡之庸,酬通侯之錫者,又何若不倫?”
庸績
〈文言〉受僱用的勞動力。後多作“傭”。
hired man
《韓非子·五蠹》:“澤居苦水者,買庸而決竇。”
《漢書·欒布傳》:“(彭越)賣庸於齊,為酒家保。”

〈文言〉受僱者的工錢。後多作“傭”。
toil
新唐書·王紹宗傳》:“少貧狹,嗜學,工草隸,客居僧坊,寫書取庸自給。”

〈文言〉常人;眾人。

《莊子·德充符》:“其與庸亦遠矣。”
揚雄《法言·五百》:“聖人無益於庸也。”

隋唐時期賦役法規定,成人者每年服役二十日,若不服役則每日須納絹數尺,謂之“庸”。

《北史·隋紀上·文帝》:“(開皇)三年……始令人以二十一成丁,歲役功不過二十日,不役者收庸。”
《新唐書·食貨志一》:“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謂之庸。”
〈文言〉大鐘。後作“鏞”。

《詩經·商頌·那》:“庸鼓有斁。”

〈文言〉城垣,牆。後作“”。

《詩經·大雅·崧高》:“因是謝人,以作爾庸。”

〈文言〉水溝。

禮記·郊特牲》:“祭坊與水庸事也。”

(Yōng)姓氏用字,參看“庸姓”。



(Yōng)古諸侯國名。在今湖北竹山縣東南,春秋時為楚國所滅。

《春秋·文公十六年》:“楚人、秦人、巴人滅庸。”

形容詞
〈文言〉勞苦。

《詩經·王風·兔爰》:“我生之初,尚無庸;我生之後,逢此百兇。”

平凡;平常。
commonplace;
mediocre
《周易·乾卦》:“庸言之信,庸行之謹。”孔穎達疏:“庸謂中庸、庸常也。”
《國語·齊語》:“臣,君之庸臣也。”
庸俗;平庸;凡庸;庸言庸行
不高明,沒有作為。
vulgar;
meagre
司馬光《迂書·辨庸》:“苦心勞神而不自知,猶未免夫庸也。”
庸人;庸才;庸醫;庸碌
〈文言〉倦。後作“慵”。

揚雄《法言·五百》:“噫者!吾於觀庸邪?”汪榮寶義疏:“庸之為言倦也。今字作慵。”

副詞
〈文言〉大概;或許。
perhaps
《左傳·僖公十五年》:“箕子曰:‘其後必大。’晉其庸可冀乎!”

〈文言〉豈,難道。

《左傳·莊公十四年》:“子儀在位十四年矣,而謀召君者,庸非貳乎?”
葛洪《抱朴子·論仙》:“其所記述,庸可棄哉!”

〈文言〉立即,立刻。

《孟子·告子上》:“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
《左傳·昭公十二年》:“子大叔使其除徒執用以立,而無庸毀。”

〈文言〉經常,常常。

《莊子·則陽》:“雌雄片合,於是庸有。”

介詞
〈文言〉由,從。

《詩經·齊風·南山》:“魯道有蕩,齊子庸止。”

〈文言〉因此。

《漢書·敍傳下》:“文武方作,是庸四克。”

連詞
〈文言〉於是,就。

《尚書·皋陶謨》:“庶尹允諧,帝庸作歌。”
屈原《九章·抽思》:“初吾所陳之耿着兮,豈至今其庸亡。”

〈文言〉以,而。

《漢書·翟方進傳》:“於是吏士精鋭遂攻圍義於圉城,破之;義與劉信棄軍庸亡。”

róng
動詞
〈文言〉通“”。隱蔽。

揚雄《法言·問明》:“如庸行翳路沖沖而活,君子不貴也。”

形容詞
〈文言〉通“”。明。

《國語·周語中》:“服物昭庸,採飾顯明。”王引之《經義述聞·國語上》:“‘庸’與‘融’通。

[7-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三】【用部】餘封切(yōng)
用也。從用,從庚。庚,更事也。《易》曰:“先庚三日。”
〖註釋〗①從用,從庚:用,行。庚,變更。謂行事能變為庸。②更事:更,變更。變更方法。③《易》:指《巽·九五爻》辭。 [9] 

説文解字注

“用也”注:疊韻。
“從用庚”注:會意。餘封切。九部。
“庚,更事也”注:庚更同音。説從庚之意。
“《易》曰:先庚三日”注:巽九五爻辭。先庚三日者,先事而圖更也,引以證用庚為庸,與䕻寷引易同意。説見艸部䕻下。 [10] 

廣韻

餘封切,平鍾以 ‖用聲東部(yóng)
庸,常也。用也。功也。和也。次也。易也。又姓,漢有庸光。 [11] 

康熙字典

【寅集下】【廣字部】庸;部外筆畫:8
古文:𠆌《唐韻》《廣韻》餘封切。《集韻》《類篇》《韻會》餘封切,並音容。《説文》:庸,用也。《書·堯典》:疇諮若時登庸。傳:將登用之。《莊子·齊物論》: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又《爾雅·釋詁》:常也。《易·乾卦》:庸言之信,庸行之謹。《書·臯陶謨》:自我五禮有庸哉。傳:用我五等之禮接之,使有常。
又《玉篇》:功也。《書·舜典》: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傳:庸,功也。《晉語》:無功庸者,不敢居高位。注:國功曰功,民功曰庸。《周禮·天官·大宰》:以八統詔王馭萬民,五曰保庸。注:安有功者。又《地官·大司徒》:以庸制祿,則民興功。
又《爾雅·釋詁》:勞也。疏:謂勞苦。又《釋訓》:庸庸,勞也。疏:有功庸者皆勞也。《詩·王風》:我生之初尚無庸。箋:庸,勞也。
又《廣韻》:和也。《禮·中庸》疏: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
又《集韻》:愚也。《史記·周勃傳》:才能不過凡庸。
又豈也。《左傳·莊十四年》:庸非貳乎。《前漢·文帝紀》賜尉佗書:雖王之國,庸獨利乎。
又租庸賦法。《唐書·食貨志》:用民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謂之庸。
又水庸。《禮·郊特牲》:祭坊與水庸事也。注:水庸,溝也。疏:坊者所以畜水,亦以鄣水。庸者所以受水,亦以泄水。
又國名。《左傳·文十六年》:楚滅庸。注:庸,今上庸縣,屬楚之小國。
又庸浦,地名。《左傳·襄十三年》:戰於庸浦。
又姓。《姓譜》:庸國子孫,以姓為氏。《前漢·儒林傳》:膠東庸生。
又與鄘通。《前漢·地理志》:遷邶庸之民於迅邑,故邶庸衞三國之詩,相與同風。○按《毛詩》:作鄘。
又與墉通。《詩·大雅》:因是謝人,以作爾庸。注:庸,城也。《禮·王制》:附於諸侯曰附庸。注:附庸,小城也。
又與傭通。《前漢·欒布傳》:窮困賣庸於齊。注:師古曰:謂庸作受顧也。《司馬相如傳》:與庸保雜作。注:師古曰庸即謂賃作者保謂庸之可信任者也。
又與鏞通。《詩·商頌》:庸鼓有斁。傳:大鐘曰庸。
又葉於方切,音央。陳琳《車渠椀賦》:廉而不劌,婉而成章。德兼聖哲,行應中庸。 [12]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庸”字書寫演示 “庸”字書寫演示
【規範提示】“廣”內上部是“肀”,中間橫筆兩端出頭。
【寫法】底部“廣”高。“廣”點筆在豎中線上端右側。“肀”居上半格;長橫右端超出“廣”,末橫在橫中線;“冂”居下半格;末筆長豎在豎中線右側。 [1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
i̯uŋ
王力系統
ʎ
ǐwɔŋ
董同龢系統
d
juŋ
周法高系統
r
iewŋ
李方桂系統
r
ung
西漢



東漢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東冬鍾江

joŋ
北魏後期北齊
冬鍾江

jwoŋ
齊梁陳北周隋
冬鍾

jwo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0
i̯woŋ
擬音/王力系統

j
ǐwo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0
juo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0
iuo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ji
wo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0
ǐuŋ
[14]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三鍾

合口呼
次濁
餘封切
0juoŋ
集韻
平聲
上平三鍾

合口呼
次濁
餘封切
0ioŋ
禮部韻略


平聲





餘封切

增韻


平聲





餘封切

中原音韻

陽平
東鍾

合口呼

全清

iuŋ
中州音韻


平聲
東鍾





移濃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一東


次濁
以中切
oyuŋ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9-1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69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30]
  • 4.    平水韻 二冬  .搜韻[引用日期2019-09-12]
  • 5.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624
  • 6.    王秀萍著.考古出土商代樂器研究[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09:172;174
  • 7.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3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245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67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55
  • 10.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9-12]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5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290-291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22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9-1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