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康王

(康王康保裔)

鎖定
康王,亦稱康公、康王真君、康公元帥、康皇、康王大帝、威顯善利靈應英烈王、誠孚王;道教稱之為仁聖康元帥,道經中稱為急報無佞康元帥、靈佑滅瘟忠烈元帥、廣靈昭惠使 [1]  。其信仰的原型眾説紛紜,以宋將康保裔為康王的説法影響最大,得到較多認可。南宋歐陽守道撰《靈佑廟記》,明確稱康王即康保裔:“敕賜靈佑廟威顯善利靈應英烈王,神姓康諱保裔,國初北邊名將也。”現存的江西清代同治《新建縣誌》、乾隆《泰和縣誌》等也肯定了康王就是康保裔 [2]  。這裏主要介紹的是北宋將領康保裔。
本    名
康保裔
別    稱
威顯善利靈應英烈王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南洛陽
去世時間
公元1000年
主要成就
保家衞國,戰死河間

康王個人簡介

康保裔,北宋將領,河南洛陽人。祖志忠,後唐長興中,討王都戰沒。父再遇,為龍捷指揮使,從太祖徵李筠,又死於兵。保裔在周屢立戰功,為東班押班,及再遇陣沒,詔以保裔代父職,從石守信破澤州。明年,攻河東之廣陽,獲千餘人。開寶中,又從諸將破契丹石嶺關,累遷日騎都虞候,轉龍衞指揮使,領登州刺史。端拱初,授淄州團練使,徙定州天雄軍駐泊部署。尋知代州,移深州,又徙高陽關副都部署,就加侍衞馬軍都虞候,領涼州觀察使。真宗即位,召還,以其母老勤養,賜以上尊酒茶米。俄領彰國軍節度,出為並代都部署,徙知天雄軍,並代列狀請留,詔褒之,復為高陽關都部署。
康保裔列為 《宋史·忠義傳》之首:“至道三年(997年)七月,康保裔彰國軍節度使,康保裔為並、代州都部署。”、“鹹平三年(1000年)春正月己卯朔,契丹犯河間,高陽關都部署康保裔死之。”。宋及後代大肆褒揚保裔之事蹟,康保裔三代俱死王事,效忠朝廷,此為大忠、大節、大義之事。除 《宋史》外之前南宋的文人學者如陸游、歐陽守道等都有文章稱言康保裔戰死疆場之英烈事蹟,可見時人對其功績還是認可的。這從各地所建的康王廟可知,祭祀康保裔的康王廟多稱保裔戰死,為國之忠臣烈士。 [3] 
康王出巡 康王出巡

康王康王信仰

康保裔信仰流行之前,民間也有康元帥信仰,稱其為東嶽大帝佐神,即康舍人。《宋會要輯稿》稱為“威濟善利孚應英烈王”,《地祇上將温太保傳》所載康應封號,與《宋會要輯稿》所載,相差一個字,為“威濟善利孚惠英烈王”。明代周思得編纂的《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三十五載東嶽大帝佐神有“忠顯威濟善利孚應昭烈王”,即康元帥。《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載:康元帥生於黃河之濱。康元帥慈慧憫生,從不傷害幼小者,照顧孤寡,連蟲蟻也怕踩死。當時有一隻小鸛被牽所傷折斷了翅膀趴在地上,康元帥“收而哺之”,此鸛痊癒後“含長生草而報”。仁慈之名聲聞於天,天帝封之為仁聖康元帥,以掌四方社令。到南宋後期,北宋名將康保裔殉國後,當時真宗皇帝駐紮在大名,非常震驚難過,罷朝兩日,追贈康保裔為侍中;康保裔忠烈事蹟廣為流傳,民間多立廟祀之,也被人們尊奉為康元帥,康保裔信仰由此興行,由於此前民間已有康王(東嶽太保康元帥)信仰,二者遂逐漸合而為一。 [1] 
江西信州弋陽縣是康王信仰的中心地區,贛南客家廣泛祭祀 “康王”,僅贛州市就有多座祀奉康王的康王廟。客家康王崇拜或與宋代客家人形成、遷徙以及適應新環境等因素有關。全國各地都有紀念他的“康王廟”。至今保留的有廣東省東莞石排鎮山村上寶潭自然村康王廟、廣東省東莞市高埗鎮冼沙村康王廟、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大赤坎康王廟、湖南省衡山縣康王廟、廣東粵西地區包括吳川博茂祖廟、茂南區鰲頭鎮上北淦村廣福廟、化州市楊梅鎮裏埇村長慶堂、化州市楊梅鎮米西村東威堂三仙古廟、化州市楊梅鎮官地村五相廟、化州市楊梅鎮赤沙村東鎮堂、化州市楊梅鎮楊梅圩梅興堂、化州市長岐鎮新塘洪恩堂在內的許多鄉村社廟,均祭祀康王真君。康王在粵西又稱康皇大帝、康公、康皇、廣福帝,誕辰七月初七,廣東粵西大概有90%的村子都有康皇大帝
東莞石排鎮康王廟 東莞石排鎮康王廟
除了康王廟以外,還有以“康王”命名的地名。比如廣州市有康王路 [4]  ;湖南省岳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康王鄉;山東濟寧鄒城市城前鎮東康王村、西康王村、康王嶺。

康王康王神職

從不同文獻的記載可以將康王的神職分為三類: 一是戰神,二是司疫,三是禱雨 [3]  。由於康保裔信仰與康舍人信仰在傳播過程中相互附會,“司疫”和 “戰神”實際是道教神仙康舍人 (康元帥) 所具有的神職。而在廣東粵西地區,康王信仰可能由土著族羣的原始信仰與後來與康王的“正統”事蹟結合在一起產生的,得力於“年例”習俗,康王神職卻更加多樣,除了以上三類神職外,還具有驅邪鎮鬼、祈禱佑民福祿壽的職能。

康王傳統民俗

廣東東莞存在多間康王廟,康王寶誕是當地一項延續民間傳統儀式,承載着當地百姓祈求平安幸福願望。其中東莞冼沙村康王寶誕活動已經延續了近500年曆史,每年正月十五當天,慶祝康王誕的供案、燒豬將會分給村民,寓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