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康愛德

鎖定
康愛德(1873—1931),學名康成,英文名Ida Kahn,是南昌衞理醫院(江西省人民醫院)的創始人之一。 [1] 
1873年生於江西九江,1882年赴舊金山。1892年,考入密歇根大學醫學院。1896年,獲得博士學位。1901年,康愛德和石美玉在九江創辦了但福德醫院及護士學校。 [2]  曾為水閣醫院第二任院長。 [3] 
康愛德與金韻梅許金訇(柯金英)、石美玉是中國第一批留美習醫、學成歸國的女醫護,也是中國第一批女留學生。 [4-5]  康愛德於1899年被推選出席倫敦“世界婦女代表大會”,是中國歷史上參加“世界婦女代表大會”的第二位女性。 [1] 
康愛德終身未婚,她將一生奉獻給了她摯愛的醫學事業和她的病人們。1931年,由於積勞成疾,康愛德於南昌去世,享年58歲。 [2] 
中文名
康愛德
外文名
Ida Kahn [1] 
別    名
康成 [1]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73年
逝世日期
1931年
畢業院校
密歇根大學醫學院 [2] 
職    業
女醫護 [5] 
主要成就
創辦南昌衞理醫院 [1] 
出生地
江西九江 [2] 

康愛德早年經歷

據《江西省人物誌》記載,1873年,康愛德出生於江西九江一户並不富裕的人家,由於家中已經有了五個女孩,她被父母送給鄰家做童養媳。不料,鄰家請了算命先生給她算命,算出的結果是:這個女孩子命犯天狗,婚姻不利。鄰家遂不敢接受她。 [2] 
正當家人無計可施之時,一位給西方女傳教士做中文教師的鄉鄰,建議康愛德的父母將康愛德送給那位女傳教士收養。 [2]  梁啓超文章記述康愛德的身世,“幼而喪父母,伶仃無以自養”,美國女傳教士昊格矩“過九江見之,愛其慧,憐其窮”。 [3] 
傳教士昊格珠(Miss GertudeHowe,1847-1928)同意收養康愛德。於是,康家這個女嬰被送到昊格珠家。昊格珠給兩個月大的女嬰取名Ida Kahn,即“愛德·康”。1882年,昊格珠把九歲的康愛德和另一養女石美玉送入九江美國基督教會的“儒勵女學”(Rulison-FishMemorialschool)讀書。 [1] 
從此,康愛德在霍格女士與她的同事吳格矩女士的身邊一天天長大。 [2] 

康愛德初涉西學

1882年,9歲的康愛德跟隨霍格女士赴舊金山,在那裏學會了英語。後來她又回到中國,跟着昊格矩女士在重慶生活了兩年。1886年,重慶發生了反教運動,教會大院被夷為平地,傳教士們躲往總督衙門,康愛德在一個木匠家躲藏了兩個月,後來她們找機會逃出了重慶。當時正值春天冰雪融化,三峽江水很急,13歲的康愛德坐着一條小船渡過了波濤洶湧的長江,她的人生又一次化險為夷。
1892年,吳格矩女士帶了三個男孩和兩個女孩同到美國,這兩個女孩便是康愛德和她在九江教會女塾唸書時的同學石美玉。康愛德和石美玉順利通過了入學考試,進入密歇根大學醫學院。在學校,她們各項成績均名列前茅。在畢業儀式上,兩個女孩穿着中國旗袍登台領取畢業證書,康愛德的旗袍是藍色的,石美玉的是粉紅色,人們為她們起立長時間地鼓掌,校長當眾稱讚她們:“有些人説中國人不值一提,但在我看來,中國人的本領不是我們能夠超越的。就比如這二位女士,我們美國的女子和其相比,真的難以企及。” [2] 

康愛德學習表現

康愛德開始接受正規系統的學校教育,“ 入小學、中學,遂通數國言語文學。天文地誌算法聲光化電繪畫織作音樂諸學,靡所不窺,靡所不習”。進入密西根大學,她“以發念救眾生疾苦因緣故”,專攻醫學。梁啓超寫道,“學中歲有課,月有試”,大學裏每個月的測試、期末的學科考試,康愛德“試而褒然為舉首者數數矣”,考試成績常常名列前茅。 [3] 

康愛德學成歸國

1896年,康愛德和石美玉獲得博士學位,她們謝絕了美國方面的多方挽留,學成後回國。在九江碼頭上岸時,她們受到熱烈歡迎,一路上鞭炮聲不絕於耳,人們都想看看這兩位留洋歸來的年輕女醫生。三天後,她們應當地醫院的要求做了幾起手術,手術十分成功,一時間聲名鵲起。到她們行醫的第二年末為止,她們共接診治療5491名病人,她們將所有收入移交給教會財政部門,並用四年的行醫來補償在美國上學的費用。 [2] 

康愛德但福德醫院

1896年後,康愛德和石美玉在九江創辦但福醫院及護士學校。但福醫院業務興盛起來後,來找康醫生求診的病人,每月有三千人之多。這樣的局面,必須有更多的人協助。石美玉就訓練護士為助手。可當時的課本多為洋文,中文課本緊缺,無法滿足一般國人學習,她只好自己動手翻譯。她不僅醫治人的身體,還醫治人的心靈。她除了教導護士們醫藥知識之外,還開辦禮拜四的查經班。
康愛德在九江得到普遍的信任和尊敬。有一段時間,她染病在家靜養,九江知府出告示:禁止任何車馬經過她住所的街道,以免影響她養病。其受愛戴的程度,可見一斑。
當時,張之洞寫信給吳格矩,懇請派康愛德和石美玉去上海執教他正在創辦的醫學師範學校,但她倆最終沒有接受邀請,因為她們覺得留在九江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次,南昌巡撫派船到九江,請求派一位醫生去為他的夫人看病,康愛德立即出發,將患者帶回九江悉心照料。巡撫夫人康復後,廣為宣傳這兩位女醫生,康愛德藉此機會到南昌設立醫院,並逐步擴展規模,僅1907年一年就收診病人8000多人。 [2] 

康愛德南昌衞理醫院

光緒二十三年(1897),美國基督教衞理公會江西年議會設立一臨時診所,供九江留美醫學博士女醫師康愛德來往於九江南昌兩地之間出診使用,是為南昌醫院前身。 [1] 
南昌衞理醫院舊址 南昌衞理醫院舊址
1897年,康愛德在南昌德勝門外環丘街開了一家臨時診所,這是南昌第一家西醫診所。康愛德一邊看病,一邊培訓醫護人員,慕名求醫者絡繹不絕。1908年,這家診所在原址上擴建為南昌衞理醫院,運營至1950年被人民政府接管。衞理醫院是南昌第一家西醫院,是今天江西省人民醫院前身。 [1] 
在1911年辛亥革命和1926年北伐戰爭期間,醫院還收治了大量受傷難民。 [2] 
1928年,山東爆發大災荒,大量難民湧進上海。一天,康愛德接到電話,得知有300名孤兒即將到達上海。她在一番禱告之後,到車站接回100名孤兒,決意收養他們。她克服種種困難,建立了孤兒院,附設小學和中學。這些孤兒長大後,她又將他們送入大學深造,其中不少人循着她的足跡,留學歸來報效祖國。 [2] 

康愛德國父讚譽

1902年,康愛德離開德勝門外的西醫診所,到南昌下巷租房開辦康濟醫館。1912年,她又在上營坊擴建為南昌婦孺醫院,康愛德擔任院長,這家醫院很快成為人人皆知的“康醫院”。康愛德是美國留學回來的知識分子,沒有結婚,大家都叫她‘康小姐’。
康愛德(左二)和友人們 康愛德(左二)和友人們
1912年秋天,還在南昌葆靈女中唸書的周蘭清接到通知,馬上到操場集合,準備去南昌婦孺醫院參加孫中山先生歡迎會。剛到醫院門口,那位圓圓臉的康愛德院長就熱情地迎上來,把母親和其他同學帶到草坪上,並給每人發了一張潔白的磅紙墊坐。
孫中山的到來,讓人羣沸騰起來。孫中山在台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康愛德和大家一起微笑傾聽,熱烈鼓掌。孫中山還視察了醫院,並對康愛德頗為讚許。 [1] 

康愛德事蹟登報

康愛德的事蹟打動了啓蒙思想家梁啓超,他撰寫《記江西康女士》一文,發表在主張維新變法的《時務報》上。 [2] 
梁啓超在文中濃墨重彩地記述了發生在密西根大學,康愛德、石美玉二人領畢業證書的一幕。西例,校中學生卒業將出學,則羣其校之教習,若他校教習,與其地之有司,若他國旅其地之客官等,而集於校,而授成學者以執據”。 [3] 
密西根大學在校學生數以千計,留學生來自十幾個國家。數以百計的畢業生在儀式上依次登台。輪到康愛德了,她與石美玉並肩,身着旗袍,穩步登台,儀表優雅,落落大方,與眾不同。而她們領取的又是頭等文憑,出席典禮的本校和校外教員,美國官員和外國官員,目睹此情此景,都肅然起立,向她們鞠躬鼓掌,表達敬意。會場內外,來自十餘國的學生數以千計,圍觀者都拍手讚歎。這場面也感染了密西根大學的校長,校長由衷而言:不要輕視中國人。
《記江西康女士》發表於1897年。當時,維新變法聲勢日壯。梁啓超撰寫《變法通議》,主張興辦女學,他推崇盛讚留學歸來的康愛德,是為中國婦女樹立學以自強的範例,更是在為女子教育大聲疾呼。
梁啓超的文章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時隔不久,上海《申報》於4月5日刊載“江西採友訪人”的報道《記奇女子》,4月7日又有《論本報所紀奇女子事》見報,使得康愛德事蹟傳播更廣。 [2] 
生平堪稱一個“奇”字的《老殘遊記》作者劉鶚,心嚮往之。得知康女士“尚閨中待字”,劉鶚動了續絃之心,請羅振玉寫信給梁啓超和《時務報》創辦人汪康年,希望他們為其做媒。 [2] 

康愛德潛心深造

《九江市志》中提到,1899年,作為當時知名度很高的女知識分子,康愛德代表中國出席了世界婦女協會會議。1907年後,34歲的康愛德再次負笈海外,先後在美國的西北大學芝加哥大學攻讀文學,在英國的熱帶病院深造醫學。四年後回國繼續從事醫務工作。 [2] 
參考資料